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中(1)▪P7

  ..續本文上一頁賢十大願是:一、禮敬諸佛,願十方叁世諸佛世尊如對目前,以清淨身語意業而修禮敬,盡未來際的無有窮盡。二、稱贊如來,願從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從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贊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叁、廣修供養,願以華雲、鬘雲等諸上妙具供養諸佛,又修如說修行供養等最勝法供養。四、忏悔業障,又稱忏除業障,願由過去無始劫中貪瞋癡所造一切惡業,今于諸佛菩薩衆前,以清淨叁業誠心忏悔,後不再造,恒住淨戒。五、隨喜功德,願諸佛如來從初發心至分布舍利的一切功德,及諸菩薩乃至六道、四生所有功德,悉皆隨喜。六、請轉*輪,願對成正覺的一切諸佛,以身口意業的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輪。七、請佛住世,願對將示現涅槃的諸佛如來,乃至一切大善知識,爲利衆生,勸請莫入涅槃。八、常隨佛學,願如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樹下成道,處諸衆會,成熟衆生,乃至示現涅槃,一切皆願隨學。九、恒順衆生,願隨順所有衆生差別,種種承事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乃至如來,平等饒益。十、普皆回向,願從第一禮敬乃至第九隨順所有功德,悉皆回向一切衆生,常得安樂,究竟成就無上菩提。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第四十說:“若諸菩薩于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衆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

  初地菩薩所發十大願,舊譯華嚴經第二十叁十地品說:“菩薩住歡喜地,以十願爲首,生如是等百萬阿僧祇大願”。十大願:一、供養願,又名供養佛願、攝功德願。菩薩行者以清淨心,常願用一切樂具,供養十方一切諸佛。二、受持願,又名護正法願,攝智慧願。菩薩行者願受持諸佛教法、證法而不忘失。叁、轉*輪願,又名攝法上首願。菩薩行者願勸請諸佛轉未曾有的*輪。四、修行願,又名增長衆生心願,修行二利願。菩薩行者願以一切菩薩所修諸行,教化一切衆生,使其心得增上。五、成熟願,又名知衆生願,化衆生願,成熟衆生行所願。菩薩行者願知一切所化衆生的差別,隨其所知,化令生信,入叁乘道。六、承事願,又名知世界願。菩薩行者願知衆生所居一切世界淨穢的差別。七、淨土願,又名淨佛土願。菩薩行者願求諸佛淨土,攝取所當攝取的衆生。八、不離願,又名同心同行願。菩薩行者願與一切菩薩,同智慧心及功德行,方便度化一切衆生入于大乘。九、利益願,又名叁業不空願。菩薩行者願以身口意業,利益衆生而不空過。十、正覺願,又名成菩提願,成正覺願。菩薩行者願自己于成無上菩提後,以菩提道利益衆生。

  初地菩薩所發如是十願,是以真如爲體,因入初地就已體悟真如之理,所以得能成立此十大願。古德將此十願,分別而爲自利利他二願:初二願是自行的開始,次叁願是自行所出生的功德智慧,後五願則是外化的行願。于諸行願複作這樣分別:初願是爲衆生求法,第二願是依法化增衆生善心,第叁願是知所化的衆生,第四願是知所化的住處,第五願是自求清淨佛土攝取衆生。最後叁願,自他不定,隨相分別;第八一願,是說自利的行成,第九一願,是說利他的行成,第十一願,是明自利利他得果:菩提的自體是自利果,菩提的作業是利他果。通論後叁大願,既可說爲皆是自利,亦可說爲皆是利他。

  障學初地、二地、叁地、四地明解之煩惱,障學五地、六地、七地諸知見煩惱,障學八地、九地、十地雙照之煩惱。

  十二、由“障學初地、二地、叁地、四地明解之煩惱”,所以不能修學明解。明解,是見真如的智慧,亦即以空觀內照,明解諸法的真相。從初歡喜地到第十法雲地,雖皆是屬聖者菩薩,但因能障的煩惱不同,所以分爲叁個層次:一、歡喜地,又名極喜地、喜地、悅豫地。菩薩行者從十回向後心,剛剛得到過去所未得過的出世心,現在始得大事大用,而且真正成爲如來家族的一員,現證諸法法性,分證無上菩提,知道自己將來得以成佛無疑,內心所生起的無限歡喜,到了沒法形容的程度,所以名爲歡喜地。到了此地,既然證得法性空的真理,當然是就斷除一些煩惱,而此所斷的煩惱,猶如小乘初果所斷的薩迦耶見、戒禁取見及疑的叁結。斷叁結證聖果,雖是大小乘所共的,但所證入的法空性,其程度有很大的不同。初地菩薩雖說廣修一切法門,但因布施是福德資糧的要素,亦是攝受衆生的最勝方便,所以特別常行大施,並能內施、外施等的無所不舍,原因在于已真正的通達無我我所。

  二、離垢地,又名無垢地、淨地。從初地踏上二地,已經入于修道,在此地中所修法門,是以持戒爲主修行。戒是佛法行者所特別重視的,但能將戒嚴持得清淨不犯,在凡夫位上,不說極爲小心謹慎,難以達到真正清淨,就是專心一意的密切防護,亦還不能做到這個地步。可是離垢地菩薩,自然能離犯戒垢行,亦即遠離毀犯一切微細之罪,破戒的過失皆已得到清淨,不說白天任運自然的不會犯戒,就是夜晚睡夢時,亦能保持戒行的清淨。爲什麼能到達這樣程度?原因“性自遠離一切殺生”等犯戒行爲,不再會有微細的犯戒垢,具足清淨屍羅,所以名離垢地。

  叁、發光地,又名有光地、興光地、明地。此地菩薩在所修的一切行門中,以修忍辱行爲主,原因菩薩入于無量智慧光明叁昧,不爲任何外在內在的一切之所傾動,亦無任何一切可以動搖菩薩意志。因爲在此光明叁昧中,運用智慧透視一切,了解一切無不是無自性空,對于衆生的度化,不說對柔和的衆生慈念不息,就是對難調難伏的剛強衆生,不論怎樣對我致以怎樣的打擊,決不放棄這個無理取鬧的衆生,而且對他更加同情憐愍,忍辱無瞋的更要運用方便,將這衆生感化過來,使他也能走上佛道。由于如此,菩薩的智慧更加光輝明淨,所以名發光地。

  四、焰慧地,又名增曜地、晖曜地,或簡說焰地。此地菩薩雖不是不修其他法門,但以精進爲主修的行門,因菩薩深知世出世間的一切功德,皆由精進之力推動而來,沒有說是不經一番精進努力,而有諸善功德的完成。精進在修學佛道方面,確是極爲重要的,但修什麼法門需要精進?經論中說,以修叁十七菩提分法爲主。一般說這是叁乘共修的,但“爲不舍一切衆生故”而勤修叁十七菩提分法,顯然這是菩薩所修的。由于精勤修習菩提分法,所以發出火焰般的慧光,燒毀一切煩惱的柴薪,降伏擾亂修道的衆魔,增進智慧的光輝,所以名焰慧地。

  十叁、由“障五地、六地、七地諸知見煩惱”,所以不能修諸清淨知見。五、難勝地,又名極難勝地。菩薩所修智慧,向來分爲分別的世間智與無分別的真谛智,而此二智的行相互相相違的,在此地前菩薩,雖同樣的修此二智,但還不能做到並觀,亦即未能使行相互違的真俗二智和合相應。可是第五地菩薩,由于不斷的修習禅定,且已達到圓滿成就,不但對于二谛已經善巧通達,二智亦使和合相應不違,確實到達真俗無礙,空有不二的程度,不會再如前四地那樣的觀空不能達有,達有不能觀空,這步工夫很難做到,五地菩薩做到,極爲難得,名難勝地。

  六、現前地,又名現在地、目見地。五地菩薩繼續不斷的修行,將精神集中不再向外馳散,住緣起智,引發無分別的最勝般若智慧現前,親切體驗到緣起諸行,確實是無自性的,亦即緣起空寂性的。是時菩薩運用所現前的般若智慧,觀察世間萬有諸法,無不是緣起而空寂的,一切諸法本是空寂,現在如其本空而見爲空,是般若智慧現前的功用,原因此地菩薩以修般若爲主,唯有甚深般若,方能現見空性。八十華嚴卷叁十七說:“菩薩如是觀察有爲多諸過患,無有自性不生不滅,而恒起大悲不舍衆生,即得般若波羅密現前,所以名爲現前地。

  七、遠行地,又名深行地、深入地、深遠地。現前地菩薩,雖可入滅盡定,不是要入就入,還須加行引發。可是遠行地菩薩,已到無相住功用後邊,于入滅盡定時,做到出入自在,前一刹那入定,後一刹那就可出定,根本不用什麼加行引發,出過世間與二乘之道,無漏無間,無相思惟。不但如此,且亦得般若慧,從智慧起方便,度化一切衆生,離生死已很遠,接近彼岸邊緣。此地菩薩以修方便度爲主,而且修得極爲殊勝。因是修的無相有功用行,不如前六地從法性空出,以後得智觀一切時,仍然有相現前,現能無間無相現行,到此邊緣,名遠行地。

  十四、由“障學八地、九地、十地雙照之煩惱”,所以不能修學二智雙照。永嘉集說:“無即不無,有即非有,有無雙照,妙悟蕭然”。真俗二谛注說:“空智照真爲實,假智照俗爲權。此真俗二谛,空假二智雙照,權實雙顯,故名雙照”。八地、九地、十地菩薩,本皆可以修學雙照,但因被諸煩惱所障,所以要修而不能修。菩薩進入第八地,不如八地前的諸菩薩,因還未能斷盡微細煩惱,有時仍然不免爲微細煩惱所動,但一踏上不動地,已能做到無分別智任運相續,任何微細煩惱皆不能動,所以名不動地。此地菩薩以願波羅密爲主修的行門,而且修到極爲清淨,所以能于無相無功用行中修習一切,不像第七地菩薩,只能做到無相行,還不能沒有功用,功行當然勝過前地。不爲煩惱所動的八地菩薩,叁界所有修所斷的煩惱,已經斷盡無馀,其所得的境界,與阿羅漢一樣,本想入涅槃的,因得佛力加持,加上本有願力,未即入于涅槃。如想入涅槃時,諸佛即現其前,對他勸說:你是發願要度衆生的,現應不忘本所誓願,起來度化所當度化的衆生,怎可獨自入般涅槃?菩薩經過諸佛的勸說,不但不入涅槃,且深入生死海,運用其悲願力,普現一切色身,教化無量衆生。從這顯示出真正不共二乘的菩薩道。

  九、善慧地,又名善哉意地、善根地。菩薩從不動地進入善慧地,不特行解相應的工夫做得很到家,就是知識能力亦已達到相當的圓滿,于諸菩薩當中,說法最爲第一,所以名爲善慧。八十華嚴第叁十八說:“佛子!此菩薩,善能演說聲聞乘法,獨覺乘…

《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中(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