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3)▪P11

  ..续本文上一页。六、无所有处解脱,谓舍无边识,一心缘无所有,与无所有处相应,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处,弃舍识无边心,修无所有相得到成就,名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有想非无想解脱,谓舍无所有,一心缘非有想非无想,与非有想非无想相应,超一切无所有,入非有想非无想处,弃舍无所有心,住于明胜的无想非无想得到成就,名非有想非无想解脱。八、想受灭身作证解脱,或简名灭受想解脱,厌背受想令心散乱,为使受想灭除,乃至灭一切心心所法的灭受想定。

  三、愿承是忏悔及慈悲加持之力,翻破前面造罪的九结而“具九断智”。九断智是断三界九地烦恼所成就的智慧。经过是:一、乾慧地,在此阶段修五停心,总相念处,别相念处;二、性地,在此是修暖、顶、忍、世第一的四善根。如上二地,虽尚未曾断惑,但已伏见思二惑,不容其再活动。三、初果,在此断除八十八使见惑,见到四圣谛理的真理。四、二果,在此断除欲界六品思惑。五、三果,在此断尽欲界九品思惑。六、四果,在此断除三界见思二惑尽。七、辟支佛,在此不但将见思二惑断尽,还能侵除一些习气。八、菩萨,三界所有正使固然断除,且还修学六度大行。九、佛位,顿断三界见思二惑的残馀习气,坐菩提树下而成无上正觉。

  四、愿承是忏悔及三宝加持之力,转破前所造罪的十缠而“成十地行”。华严经说:“登十地,断十障,证十真如。谓:初、欢喜地断异生障,证遍行真如;二、离垢地断邪解障,证最胜真如;三、发光地断暗钝障,证圣流真如;四、焰慧地断细惑现行障,证无受真如;五、难胜地断下乘涅槃障,证无分别真如;六、现前地断粗相现行障,证染净真如;七、远行地断细相现行障,证智所依真如;八、不动地断无相加行障,证不增减真如;九、善慧地断不欲利他障,证所依真如;十、法云地断法未自在障,证无分别真如”。如是十地,是菩萨修证所经的阶位。

  己六 承忏十一等福生

  愿以忏悔十一遍使及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诸烦恼,所生功德,愿十一空,能解常用,栖心自在;能转十二行*轮,具足十八不共之法,无量功德一切圆满。

  前说忏悔七法乃至十法造罪,得所生七法乃至十法功德,现说忏悔十一法乃至十八法造罪,得所生十一法乃至十八法功德。

  一、“愿以”承是“忏悔十一遍使”造罪,转成十一空功德。空是佛法最极重要的一法,是不共世间及诸外道的。说空,有多种说法,最简单的说人空、法空的二空,馀或说七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等,现说十一空,是依大般涅槃经第十六说:一、内空、谓眼等六内处中,无我我所及眼等法。二、外空,谓色等六外处中,无我我所及色等法。三、内外空,谓于内根、外境十二处中,总无我我所及无彼法。四、有为空,谓因缘所集起法及诸因缘法相,都不可得。五、无为空,谓于涅槃法远离决定取相。六、无始空,又名无限空、无际空、无前后空,即一切法的生起,不是现在才有,无始就有,但于法中舍离取着实有之相。七、性空,又名本性空、佛性空,谓诸法离于众缘,其体性不可得。八、无所有空、谓诸法皆是幻化,毕竟无有。九、第一义空,又名胜义空,或真实空,谓于诸法外,别无第一义实相自性可得,于实相无所着。十、空空,谓内外空,以能观心观时无所着。十一、大空,谓十方世界本无彼此决定的方向。对十一空,愿“能”透澈了解,经“常”予以运“用”,就可“栖心自在”,不再有所障碍。行者果得此十一空,就可安住空平等地。

  二、愿承是忏悔及三宝加持之力,使由十二入生起的诸烦恼,“能转十二行*轮”。十二行*轮,应名三转四谛十二行*轮,显四谛*轮三会十二转说、三转十二行*轮、三转十二行,或分为三转*轮、十二行*轮。三转,是示相转、劝相转、证相转。“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为示相转;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为劝相转;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为证相转”。如是三转,各有眼、智、明、觉四行相,三四为十二行相;或三周循例四圣谛,说为十二行相。杂阿含经第十五说:“我已于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生眼、智、明觉故,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得出得脱,自证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谛有三转十二相,四谛共有四十八行相,因数相等,但说三转十二行相。初转显示见道,第二转显示修道,第三转显示无学道。

  三、愿承是忏悔及三宝加持之力,使由十八界所生起的一切烦恼,转为“具足十八不共之法”。此唯佛菩萨所有十八不共功德,不通声闻、缘觉。佛的十八不共法,具称十八不共佛法,婆沙论第十七说:“如佛成就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住之十八不共法等无边功德”。十力:一、处非处智力,二、业异熟智力,三、静虑、解脱、等持等智力,四、根上中下智力,五、种种胜解智力,六、种种界智力,七、遍趣行智力,八、宿住随念智力,九、死生智力,十、漏尽智力。四无所畏:一、正等觉无畏,二、漏永尽无畏,三、说障法无畏,四、说出道无畏。三念住:一、于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二、于不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三、于恭敬听闻与不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再加大悲,合成十八。诸佛初成道时,于尽智位所修得法,馀圣无所有故,所以说为十八不共佛法。唯佛独得此力,除诸惑的习气,于一切境随所欲能知;又得四无所畏,当说法时无所怖畏;又因得三念,所以不生欢慽之心;由于得到大悲,所以缘一切有情而明白三苦行相。此十八不共佛法是小乘所说,大乘所说十八不共佛法,可阅大品般若经第五广集品,在此不再引说。佛法行者忏悔,固然得到如上所说种种功德,就是其他“无量功德,一切”皆得“圆满”究竟。

  丁四 示诸烦恼忏悔

  戊一 礼佛结愿复忏

  发愿已,归命礼诸佛。

  南无毗卢遮那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弥勒佛、南无龙种上尊王佛、南无龙自在王佛、南无宝胜佛、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南无袈裟幢佛、南无师子吼佛、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南无普贤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地藏菩萨、南无大庄严菩萨、南无观自在菩萨。礼诸佛已次复忏悔。

  欲求忏悔,当先礼佛,以为忏罪之本。前面既已“发愿”,现就“归命礼诸佛”。所说礼佛,实含礼僧,僧是佛的弟子,礼佛必然礼僧,实亦包含礼法,因法是佛说,所以归命礼佛,就是礼敬三宝。佛为三宝之主,说佛必说法僧。文中,举有十尊佛,六尊大菩萨。是诸佛菩萨的圣号,前已详释,不再重述。

  戊二 明立忏悔重要

  夫论忏悔者,本是改往修来、灭恶兴善。人之居世,谁能无过?学人失念尚起烦恼,罗汉结习动身口业,岂况凡夫而当无过?但智者先觉,便能改悔,愚者覆藏,遂使滋蔓,所以长夜积习,晓悟无期。若能惭愧发露忏悔者,岂惟止是灭罪?亦复增长无量功德,竖立如来涅槃妙果。

  忏悔是使曾犯罪者重新做人的最胜方便,所以说“夫论忏悔”,目的“本是改”去过“往”所曾作过的罪业,从而“修”未“来”种种良善业因,以期得到“灭”除前所说的三毒,六根等所作罪恶,“兴”起前所说的三慧、三愿等的善法功德。于忏悔过程中,未能做到这点,难得忏悔目的,这是极重要的一点。当知众生所有八万四千烦恼大病,世间任何高明医师所不能治疗,唯有赖于佛菩萨大医王,针对众生病情所在,施设八万四千甘露法药,方能予以澈底治疗,因果服用如来所施设的甘露法药,烦恼大病必然得到痊愈。经说:“世尊甘露药,以施诸众生,众生既服用,不死亦不生”。忏悔法药,是剂最有特效的妙药,任何惑业大病,都能善为治疗,是以对于忏悔,不可视为平常,应殷勤的服用。造恶,由身口意三业造成的,固是极大的罪恶,嫉妒他人的行善,诽谤他人的不是,使人无从答辩,受到极大损害,同样是大罪恶!

  前说“人之居”于“世”间,不论是贵是贱,或者是富是贫,甚至是老是少,是男是女,没有哪个敢说无过,所以说“谁能无过”?事实吾人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是罪,不过造了罪业,自己不知,以为无罪,在佛菩萨看来,众生何尝无过?不说无知凡夫,不能说没有罪,就是“学人失念,尚”且会“起烦恼”。学人,是效法贤圣修诸道业的行者,当他正念在前,不会生起烦恼,偶而一念忘失,不能安住所缘境上,烦恼就不断的生起,不是贪心现前,就是大发瞋恚,或是嫉妒骄慢。不特学人会起烦恼,就是证得无学果位的“罗汉”,见思二惑虽已断尽,但因有残馀“结习”在,有时亦会动身口业,其所动身发语,同样构成轻业。如佛在俗的堂弟难陀,后来发心出家,虽已证得四果,但他欲习特重,虽不再有男女关系,但总喜欢看看女人,尤其美丽女子,更是看了又看。在学的学人,出尘的上士,尚且有这现象,“岂况”烦恼未断的“凡夫”,“而当”可说“无”有“过”失?在世为人,什么大话,都不可说,特别没有过失罪恶的大话,更不可说,因凡夫整个身心,都罪业充满,怎可说无有?

  不过同是凡夫,有的有智慧,有的很愚痴,对罪恶处理,有极大不同:“但”若是个“智者”,预“先”就能“觉”悟。认为像我这个人,为什么会造众罪?造罪不是人所应有的行为,因知自己错误,立刻“便能改悔”,从此不再做错误事,罪恶就会逐渐消灭。若是一个“愚者”,虽亦知造恶不对,但不能勇敢的吐露出来,反恐别人知道对己不利,尽量设法将所造罪“覆藏”起来,以免他人知己为人,不敢与自己接近,甚至离得远远的,成为大众所遗弃的人。一旦发现大众对他抱持这个态度,乃一不做二不休大造其恶,使自己的罪业,一天一天增加。如以水滋润蔓草,其草不特不枯萎,反而更为滋长,所以说“遂使滋蔓”。做人最…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