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理經》簡讀之十八

  《正理經》簡讀之十八

  

  4.1.20 不對,因爲如果沒有做的業,就不會有結果産生。

  如果上一句是吠檀多派的說法,這一句就是正理派反對吠檀多的,如果上一句是正理派的說法,則這一句就是反駁正理派的說法的。

  上一句說,我們經常看見十惡不赦的壞蛋過得滋滋潤潤的,說這就是只作壞事兒,沒有惡果,所以說一切都是主宰神在主宰的。這一句就說了,說:不對,如果沒有作業的話,是絕對不會有果的。4.1.19和4.1.20結合起來就是說,有業也不一定有果,但沒業一定沒果!或者說,不能把主宰神當成唯一的因,如果把它當成唯一的因的話,你什麼都不用幹了,單等著主宰神高興了就來支使你一下,你就有果了,這是不行的,你還是得作事兒的,你要是不作事兒,就沒有果了。

  4.1.21 由于是“他”引起的,所以你的說法沒有道理。

  這一句是正理派的觀點,這是各注家都沒有爭論的。這一句經文中的“他”是指各種因,當然也包括主宰神這個因了。烏地阿塔克拉說,事物要生成需要叁種因:助成因、質料因和非質料因。主宰神是助成因,地大極微等是質料因,各種質料之間的關系是非質料因。助成因是幫助另外兩種因産生結果的。比如說織布,梭子是助成因,線是質料因,線的組合編織是非質料因。主宰神造出了人之後,人就要作業,主宰神的力量和人所作的業的力量共同影響著人的一切,可不是說主宰神造出了人之後就不管了。

  第六節討論世界産生的偶然性。

  4.1.22 (有人說)存在物的産生是沒有原因的,從刺的鋒利等可知。

  外人就說了,說:一切東西都是天生的,是自然而有的,根本就沒有原因,說什麼主宰神造、業力所感等都是不對的,比如說刺,天生就很鋒利,這是誰把它造成這樣的呢?不是誰造的!孔雀的羽毛那麼漂亮,是誰給畫上去的?誰也不是!這就是一種無因論的說法,這種無因論一般就叫它偶然論者。這種外道在《提婆菩薩釋楞伽經中外道小乘涅槃論》中給排在第十六位。但姚衛群先生說這是正理派與順世論討論的,說順世論認爲荊棘鋒利等現象是自然而有的,不存在什麼特別的原因。世上的一切存在是自然的,不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不過無因論師可不是順世論師,我覺得姚衛群先生的這說法有問題,于是我問了韓老師,他認可了我的說法,就是說,確實是姚衛群先生弄錯了。   4.1.23 (另一個人說)既然無因被說成是原因,那麼就不能說是無因。

  這就象寫文章一樣,我的文章標題就是“無題”,那麼,其實這“無題”也是題。就是說,你外人說孔雀的羽毛的天生的、是自然的,並沒有一個原因,其實“天生”就是原因呀~~

  4.1.24 上述反駁不對,因爲因和無因之間意義上是有區別的。

  你這說法是不對的,“無題”這個標題和無題所指的這回事兒是有區別的,還是不能混淆的,要分清楚。這就是名與義的區別。

  下邊兒討論一切皆無常。

  4.1.25 (有人說)一切皆無常,因爲一切都具有生和滅的特性。

  這是佛教徒的說法,說一切無常,因爲任何東西都有生、滅。

  4.1.26 不對,因爲(照你所說)無常是永恒的(即“無常”是常)。

  正理派說,不對,你說任何東西都無常,那麼你說的這個無常豈不成了常?

  4.1.27 (有人說)無常是常,就像火的燃燒一樣,在燒掉了它要燒的東西之後也就滅了(無常的東西都滅了之後,無常本身也就不存在了)。

  關于這一句,劉金亮先生的譯本與姚衛群先生的譯本截然相反,姚衛群先生是譯成了“(有人認爲:)這(無常)不具有常住性,這就如同火在燃料耗盡後就要熄滅一樣”。他兩個人中,肯定有一個人錯了,我認爲是劉金亮先生的譯本錯了,爲什麼呢?因爲劉金亮先生的譯本不符合佛教教義,佛教說一切皆無常,連無常也是無常的,劉金亮先生譯本成了一切無常,但無常常,這就不對了。按劉金亮先生的譯本來看,他這一句是不通的,前邊兒說無常是常,但接下來的例子卻是證明了無常無常,有可能是打字的錯誤,但本子上畢竟是這麼寫的。我把《大靈山》上的本子與他的論文原文對了一下,《大靈山》上的是對的,給他的原文是一樣的,就是說,若是打字錯誤的話,就是他的論文原文打字打錯了。沈劍英先生的譯本這句經文是,“那不是常住的,正如火在燃燒著的柴薪熄滅後也隨之而滅一樣”,這與姚衛群先生的譯本是能對上號的。

  4.1.28不能否認常,因爲要根據我們的認識來確定常和無常,(而根據我們的認識,時間、空間、空,以及共性、個性、內屬性等分明都是常,實際情況如此,故不能否認)。

  這句經文說了,說:對于常是沒法子否定的,比如說空、時、方、我、意等這些,我們明明感到它們是常,就是說,它們的持續性我們清清楚楚地可以感覺到,既然感覺到它們的持續性了,這持續性就是常。經文原文就是說,我們是根據我們的認識來判定常、無常的,我們認識到時、空等的持續性了,這就不能否定常了。

  以上討論了無常,下邊兒討論常,就是第八節了。

  4.1.29 (有人說)一切皆常,因爲諸大元素是常。

  又有人說了,說:一切皆常。爲什麼說一切皆常呢?因爲地、水、火、風、空這五大元素是常的。這五大元素是一切事物的質料因。   4.1.30 不對,因爲我們能看到生和滅的原因(既然有生有滅,那就不是常)。

  一切皆常的觀點是不對的,爲什麼不對呢?我們都能覺察到事物的生滅變化,既然能覺察到,當然不能說一切皆常了。

  4.1.31 (有人說)上述說法不對,因爲諸大元素的特性包含在它們所構成的事物中(即,由于諸大元素是常,那麼由它們構成的事物也應具有常的特性)。

  外人不同意,就說了:事物是由五大元素組成的,五大元素是常,由常的五大元素所組成的事物當然也是常。

  4.1.32 不對,因爲我們能看到産生和原因。

  正理派說,不對,有産生及原因的事物就不是常的。無生、無滅的才是常。我們能看到産生那就不是常。劉金亮先生注釋中轉述了四條理由,其實還是兩條,他轉述的前叁條還是有生滅就不能說是常,第四條是說:外人說“一切都是由常的元素構成,所以都是常”,這句話不適應于苦、樂、討厭、努力等這些,因爲這些根本就不是由元素組成的,它們是我們的意識弄出來的,既然有不是五大元素組成的事物,所以你說“一切都是由常的元素構成,所以都是常”就包含不了苦、樂、努力等,所以你這句話就不具備普遍性、普適性,所以你說一切皆常就是不對的。

  4.1.33 不對,那樣就沒有區分了。

  《正理經》的這一句是回答別人的一個問題,有人說了,說:一個事物産生之後,就存在了,它要是滅了的話,它仍然是存在的,只不過是存在的狀態不一樣而已。這就是守恒定律一樣。針對這個說法,正理派回答了4.1.33這句經文。正理派說,這說法不對,要這樣的話,我們現在的很多東西就沒法區分了,比如我說“某物將産生”、“某物將被毀壞”,這些區分根本就沒有了意義。因爲永存。正理派接著對“一切皆異”又進行了批判。看經文。

  4.1.34 (有人說)一切皆異,因爲(一切)存在的表征都各不相同。

  這個呢,是佛教徒的說法。恒河主和宮板宥勝說是經量部和毗婆娑師的觀點兒。明莊嚴說是龍樹、聖天的觀點兒,按劉金亮先生的說法,他說明莊嚴在注中還引了《中觀經》原文,《中觀經》是那本經,我倒還不大清楚。丁福保的《佛學大辭典》中有《中觀論》詞條,說就是龍樹的《中論》,但沒有《中觀經》這個條目,我想可能應該是《中觀論》而不是《中觀經》,不過韓老師說有這樣的叫法,把《中論》稱爲《中觀經》的,不過我只是聽韓老師這麼講,沒見過文字資料。類似的我見過,比如說藏傳佛教中就把陳那論師的《集量論》稱爲《量經》,這我是見過文字資料的[注: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的《集量論略解》楊化群序中有言,“《集量論》,藏地學者稱爲《量經》,即量理的經典著作。”見第十一頁]。

  經文的意思很簡單。

  4.1.35 不對,因爲特性表征雖不同,但它們組成了一個整體。

  正理派說佛教徒的說法是不對的。爲什麼呢?比如說,一個瓶子,瓶子確實是有屬于自己的表征,就是自己的特性,不同于桌子、鋼筆、人等等的性質,但瓶子自己還是有許多特征組成的,由色、觸等。

  就是說,佛教徒說事物各有各的特征,所以都不同,正理派說,不同的特征可以組成一個事物。磚與水泥的特征不同,但它們組成牆後我們也看不出它們有什麼不同。就是說,站在一個更大的坐標中間看,根本看不出區別。

  這個呢,就是說你站到一個更大的時空坐標來看,你本來認爲不同的東西也就不不同了。這就給我們日常處事提供了一個方法――什麼事情都要看長遠一點兒。人我是非那麼多,可是想想幾十年後這點事情算什麼呀或者說站在太空中看,看沒看過《調皮小子闖火星》?那小子在太空倉中對地球直播時說,“我覺得我能夠把地球捧在手心”。現在看多年前的日記,就覺得好玩,當學生時的日記中有――這件事情我永遠不會忘記,當時已經知道隱私了,怕家長偷看日記,就寫得隱晦,可現在我根本就想不起來當時是什麼事情那麼的感動自己,以致于使自己說出了“我永遠不會忘記”的話。

  4.1.36 駁不倒我們的觀點,因爲事物的名稱所指都是一定的。

  想駁倒我們的觀點是不容易的,怎麼這麼說呢?因爲事物都有名與義,當我們給了一個事物某個名字後,而且這個名字得到了大衆的認可,這時我們就不能來回改了。在我們的習慣中,瓶子就是指一個完整的瓶子,你不能夠因爲瓶子是由各個…

《《正理經》簡讀之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