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靈的資糧 - 聖者的標准——“不確定!”▪P3

  ..續本文上一頁完全壓製它們。別將那些事情增長成主要的問題,只要將它們壓服在這一點上;這點是很重要的。這是煩惱雜染死亡所在之點,修行者不應該放棄它。

  假若你不理會這一點,你便只能期待痛苦、期待錯誤了。如果你不爲自己的修行設下這樣的一種基礎,你會走錯……但不久,你將會回複到正確,因爲這個原則是非常好的一個原則。

  事實上,真實的佛法,今天我已經說過的重點,並不是那麼地神秘。無論你所經驗的什麼,都是單純地色、單純地受、單純地想、單純地行以及單純地識;就只有這些基礎的性質。在它們裏面還會有任何的“確定”存在那兒嗎?

  如果我們那樣去了解各種事物的真實自然,欲望、迷惑和執著便會消失。它們爲什麼會消失呢?因爲我們了解,我們知道;我們從無知改變到理解。理解是由無知産生,知道是從不知道來,清淨是從雜染産生的,就是這樣。

  別抛棄無常(aniccam),佛陀——這就是爲什麼說佛陀仍然活著的意思。若說佛陀已經去世進入了涅槃,並不一定正確;依更深遠之意,佛陀仍然是活著的。這非常像我們如何去定義“比丘”這個詞,如果我們定義它是“乞者”,這意思是非常粗略的。我們可以以這種方式下定義,但應用這種定義太多也不怎麼好——我們不知何時去停止乞求!如果我們要以一種更深遠的方式去定義這個詞,我們會說:“比丘——見到輪回之危險的人!”

  這意義不是更深遠嗎?它並沒有像先前的定義一般在相同的方向上走,它延伸得深多了。佛法的修行就像這樣。如果你沒有完全了解佛法,它似乎是一種方式;但當你完全了解它時,它又變成了其他什麼;它變得極爲珍貴,它變成了一個甯靜的泉源。

  當我們擁有正念時,我們靠近了佛法。如果我們擁有正念,我們便會看到無常,一切事物的無常;我們將見到佛陀,並且超越輪回的痛苦。如果不是現在,那麼便在未來的近日內!

  如果我們抛卻這聖者的特質,佛陀或佛法,我們的修行將會變得無益而徒勞。不管我們正在工作著或坐著或只是躺著,我們必須繼續地保持我們的修行。當眼見色、耳聽聲、鼻嗅香、舌嘗味或身覺觸……在一切的事情中,別抛棄了佛陀,別離開佛陀而迷了路。

  這就是作爲一位親近佛陀的人,經常尊崇佛陀的人。爲了尊崇佛陀我們有儀式,諸如在早上吟唱Araham samma sambuddho bhagava……這是尊崇佛陀的一種方式,但像我這裏描述的,在如此一種深遠的方式中那並不是尊崇佛陀;這和“比丘”那個詞是一樣的。如果我們定義它是“乞者”,那麼他們繼續乞求……因爲它就那樣子定義。以最好的方式定義它,我們應該說:“比丘——見到輪回之危險的人。”

  現在,尊崇佛陀也是一樣。單單透過早、晚吟誦巴利語句當成一種儀式是可以比擬定義“比丘”這個詞爲“乞者”的。如果我們傾向無常、苦、無我,無論何時,眼見色、耳聽聲、鼻嗅香、身覺觸、意知法,在一切時中,這都是可以比擬定義“比丘”這個詞成“見到輪回之危險的人”的;那是深遠多了,能斷除非常多的事物。如果我們了解這個教導,我們將會在智慧和理解中成長。

  這個被稱作道、道迹(patipada)。在修行中開展這個心態,你會處在正道上。如果以這種方式思考和反省,即使離老師很遠,你將仍然是靠近他的。如果你在身體上住得很靠近老師,但心卻還沒與他相交,你將花上你的時間在找尋他的錯誤或是谄媚他。如果他做的某些事適合你,你說他是好的;而如果他做的某些事是你不喜歡的,你便說他是不好的——那就是你的修行所趨了。經由浪費你的時間注意其他某人,你是不會成就任何事情的。然而如果你了解這個教導,你可以現在就變成一位聖者!

  那就是爲什麼今年(1979年)我將自己與新、舊弟子都隔開,沒有給予許多的教導:如此你們可以完全盡其所能地爲自己查究事情。對于較新的比丘們,我早已定下課程和寺院的規則,如:“別說太多話。”不要違犯現存的標准——能到達了解、道果、涅槃的正道;任何人違犯這些標准,便不是一位真正的修行者,不是一位以純潔意圖去修行的人。像這樣的一個人能希望看到什麼呢?即使每天睡在我的附近,他也見不到我;如果他沒有修行,即使睡在佛陀附近,他也是見不到佛陀的。

  因此,了知佛法或見到佛法端賴修行;擁有信心,淨化你自己的心。如果這寺院裏的所有僧衆都將覺醒放進他們各自的心中,我們便不必要譴責或稱贊任何人了;我們不需要懷疑或偏愛任何人。假使憤怒或憎惡生起,只要將它們留置在心,但得清楚地明見它們!

  繼續看著這些事情。只要仍有什麼存在,那意味著我們仍必須在那兒探求和下功夫。有些人說:“我無法辦到,我無法做!”如果我們開始這樣子說著事情,那這裏將只會有一束朽木;因爲沒有人猛擊他們自己的雜染煩惱。

  你必須嘗試,如果你還不能做到,便得更深入去探求。掘取這雜染煩惱,根除它們;即使它們似乎困難且牢固,挖出它們。佛法並不是透過依循你的欲望便會達到的;你的心也許是一回事,真理卻是另一回事。你必須向前面看,並且也要保持注意後面。那便是我說的:“一切都是不確定的,一切無常變化!”

  這個“不確定”的真理,這個短而單純的真理,同時也那麼深遠且完美;人們卻傾向于無知。他們傾向于不同地看待事物。別黏著良善,別黏著邪惡;這些都是世間的性質。我們修行以超越世間,從而將這些事情帶往終點。佛陀教導教導去放下它們,去舍棄它們,因爲它們只會引起痛苦。

《心靈的資糧 - 聖者的標准——“不確定!”》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