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靈的資糧 - 智慧的泉源——感官接觸▪P2

  ..續本文上一頁子他們將能找到滿足。他們去,而後回來……沒有見到什麼。他們試著前去一座山頂……“啊!就是這地方,這下我對了!”他們感覺平靜了一些時日,而後便厭倦了。“哦,好吧!下海邊去吧!”“啊,這裏可真美妙且清涼呀!這對我將會很好。”不久之後,他們也對海邊厭倦了……厭倦森林、厭倦山上、厭倦海邊、厭倦所有的事物。這並非如正見般的正確觀念,那僅僅是厭煩、無趣,邪見的一種。他們的見解沒有與事物真實面目一致。

  當他們回到了寺院……“而今,我要做什麼?我都經曆過了而卻一無所有地回來。”因此他們丟棄了缽,還俗去了。他們爲什麼還俗呢?因爲他們對修行沒有得到任何的了解,他們沒有看到還有什麼要做。他們到南方,沒有看到什麼;到北方,沒有看到什麼;到海邊,到山上,進入森林裏,仍然沒有看到什麼;于是一切都完了……他們“死”定了。事情就是這樣。那是因爲他們經常地逃離事物,智慧沒有生起。

  現在,舉另外一個例子。假設有一位決定與事物同住、不逃跑的比丘;他照顧自己,他了解他自己,也了解那些前來與他同住的人,他經常地在處理問題。例如,住持。如果他是寺院的一位住持,就會有不斷的問題要處理,有連續不斷的事情要費神。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人們總是在問問題。問題不曾停止過,因此你必得時常地警覺;你不斷地解答問題,你自己和他人的問題。那就是說,你必得保持清醒;在你可以打瞌睡之前,他們又以另外一個問題叫醒了你。因爲這樣,引發你去思考以及了解事情。你變得很善巧:對自己很善巧,對別人很善巧,善巧于許多許多方面。

  這技巧從接觸而生起,從面對和處理事情、從不逃離而生起;我們身體上沒有逃離,而是應用智慧在心上“逃離”。就在這裏,我們以智慧了解,我們沒有從任何事物上逃離。

  這就是智慧的來源!人必須工作,必須與其他的事物有所來往。例如,住在像這兒一樣的大寺院裏,我們都必須幫忙去照顧裏面的事情。以某個觀點來看它,你可以說,那全都是雜染!和許多比丘和沙彌,和許多來來去去的在家人同住,許多的雜染可能會生起。是的,我承認……但爲了智慧的開展以及愚癡的斷絕,我們必須這樣子生活。我們要走哪一條路呢?我們要去生活以便棄離愚癡,還是去增加我們的愚癡呢?

  我們必須思維,無論何時,眼、耳、鼻、舌、身或心有所接觸,我們都應該鎮定和慎重。當痛苦生起時,痛苦的是誰?這苦爲何而生?一所寺院的住持必須督導許多的弟子,那或許便會有痛苦。當痛苦生起時我們必須知道它;知道痛苦!如果我們害怕痛苦而不願去面對它,我們要到哪裏去和它打仗呢?如果痛苦生起而我們不了知它,我們如何去處理它呢?這是極爲重要的——我們必須了知痛苦。

  逃脫痛苦,意指知道脫離痛苦的方法,而不是指從痛苦生起的什麼地方逃跑。若那樣子做,只不過是帶著你的痛苦一起走罷了;當痛苦再次在其他某個地方生起時,你必得又要再次逃跑。這樣並沒有超越痛苦,那並不是了知痛苦。

  如果你想要了解痛苦,你必須洞察目前的情況。教法中說到,無論問題在哪裏生起,它必然就在哪裏被解決。痛苦存在的地方正就是無苦將生起的地方,它終止在它生起的地方。如果痛苦生起,你必須就在那兒思考;你不必要逃跑,你應該就在那兒解決這問題點。因害怕而從痛苦中逃跑的人,是所有的人當中最愚蠢的;他只會無止境地增加他的愚蠢。

  我們必須了解:痛苦,是除此之外無他的第一聖谛,難道不是這樣嗎?你要將它看成什麼不好的東西嗎?苦谛、集谛、滅谛、道谛(四聖谛)……從這些事中逃跑,就不是依照真實法修行。你要到何時才能見到苦谛呢?如果我們不斷地從痛苦中逃跑,我們將永遠也不能了知它。痛苦是我們應該察覺、認清的東西——如果你不觀察它,何時你才能認清它?在這裏感覺不滿足,你跑往那邊,當不滿足在那邊生起時,你又逃跑。你總是在跑!如果那是你修行的方法的話,你是在和魔王繞著整個國境賽跑哩!

  佛陀教導我們應用智慧去“逃跑”,例如:假設你踩到一根刺或針,並插進了腳裏;當你走路時它時痛時不痛。有時你或許踩到一塊石頭或一根殘枝,那真是痛,因此你在腳上四處摸;但沒有找到什麼,你便不理會它而又多走了一些路;到後來,你踩到其他某個東西,痛又生了起來。

  這樣子發生了許多次,那痛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原因是刺插進了你的腳;這痛楚總是在附近候著。每當痛生起來時,你就要看一看,稍微地到處摸摸;但是,並沒有見到刺,你就放下它;過不久,它卻又痛了,你又再次地看看。

  當痛苦生起時,你必須注意它;別只是不理它。無論何時痛生起來……“嗯,那刺仍然在那兒!”無論何時痛生起,刺應該除去的念頭也在那兒生起。如果你不將它取出來,待會兒,那裏只會更痛。痛,一而再不斷地再發,直到除掉那刺的欲望持續地與你同在;最後,到達你決定只一次就去除掉那個刺的地步——因爲它痛!

  現在,我們在修行上的努力也必須像這樣。無論哪裏痛,哪裏有摩擦,我們必須調查;正面地面對問題,將那刺從腳底取出;就把它拔出來。無論何時你的心一黏著,你便必須要注意。當你洞察它時,你會如實地知道它,看到它及經驗到它!

  但是我們的修行必得堅定不移且持續,就是所謂的勤精進(viriyarambha)——向前不斷努力。例如,每當不愉快的感覺在你腳上生起時,你都必須提醒自己去除掉那根刺;別放棄你的決心。同樣地,當痛苦在我們的心裏生起時,我們必須擁有堅定的決心去試著根除雜染煩惱,去舍棄它們。這個決心經常在那兒,不間斷地;最後,雜染將掉進我們的手中,被我們消滅。

  因此,關于快樂和痛苦,我們怎麼做?如果我們沒有這些東西,我們用什麼當作一個“因”去引發智慧呢?如果沒有因,如何有果呢?萬法緣“因”而生。當果停止,那是因爲因已經停止的關系。事情就是這樣。但我們大部分人都不十分了解,人們只希望逃離痛苦;這種知識是達不到目標的。事實上,我們必須去明了我們居住的這個世間,我們不必要逃到任何地方。你應該有留也好去也好的態度。仔細地想想吧!

  快樂和痛苦存在哪裏呢?無論什麼我們都不緊握、黏著或執著,就仿佛它不存在;痛苦不會生起。痛苦從存在(bhava)生起,如果有存在,便會有生。取(upadana)——黏著或執著——這是製造痛苦的必要條件。無論痛苦在何處生起,洞察它!別看太遠,就察看當下;看你自己的心和身。當痛苦生起……“爲什麼有痛苦?”立刻看;當快樂生起,什麼是那快樂生起的原因?就在那兒察看。無論這些東西在何處生起都要注意。快樂和痛苦都從黏著生起!

  以前的修行人以這種方式看他們的心。就只有生起和停止,沒有滯留著的實體;他們從各方面思維且見到這心並沒有什麼,沒有什麼是堅實的;就只有生起和停止,停止和生起,沒有什麼永遠的物質。正當行或坐時,他們以這種方式看待事物;無論何處他們察看就只有痛苦,那樣而已。這好比剛剛在一座熔爐中烘熱的一顆大鐵球,通體都是熱的。如果你碰觸上端,是熱的,碰周邊,也是熱的——到處都是熱的;在它身上沒有一個地方是涼的。

  現在,如果我們不思索這些事情,對于它們我們便一無所知;我們必須清楚地了解。別“生”進事情裏了,別陷入生裏;了知生的運作。像這樣的想法:“啊!我無法忍受那個人,他每件事都做錯。”將不再生起;或者:“我真想要如何如何……”這些事情都不會生起。剩下的只有習慣上世俗的喜惡標准,但一個人的言語是一種方式,一個人的心又是另外一種方式;它們是各別的事。我們必須用這世間的習俗與人互相溝通,但在內心裏,我們必須是空的;心超乎這些事物之上。我們必須帶著心這樣子去超越,這就是聖者的住世。我們必須目標全對著這個,並依著修行;別被疑惑給攫取了。

  在我開始修行以前,我私自想:“佛教就在這兒,對大家都有益,但爲什麼僅有一些人修行而其他人都不修行呢?或者如果他們修行,卻只是一小段時間,而後便放棄了;又或者那些不放棄的人仍然不精進用功修行。爲什麼這樣呢?”于是我下定決心:“好吧……我將盡此一生舍棄身心,徹底地遵循佛陀的教導——我將就在這一生,達到悟解……因爲若不這樣,我會仍然陷在痛苦中。我將放下其他一切,決心努力;不管有多困難或多痛苦,我必須忍耐,我將不屈不撓。如果我不這樣做,我便只會繼續疑惑。”

  這樣子想著,我就認真地去修行;不管有多少的快樂、痛苦或困難需要忍耐,我都做。我將我整個的一生看成好像是一天一夜,我舍棄它。“我將遵循佛陀的教導,我將遵循佛法去理解——這癡迷的世間爲何那麼可憐啊!”我想明白,我想精通這教法,因此我朝向佛法的修習。

  我們僧侶究竟要放棄多少的世俗生活呢?如果我們永久地出家,那就意味了我們放棄全部;沒有什麼我們不放棄的。這世間人們所喜愛、享受的一切事物都丟掉:色、聲、香、味和觸……我們都完全抛棄。但是我們經驗它們,因此佛法修行人必須以少爲足且保持不執著。無論是言語方面,吃或什麼方面,我們必須易于滿足:單純地吃、單純地睡、單純地住,就像他們說的,“一位平常的人”,單純地生活的人。越是修行你將越能在你的修行中得到滿足,你會看透自己的心!

  佛法是自知(paccattam),你必須替自己了解它;替自己了解意指替自己修行。你只能依靠老師百分之五十而已。甚至今天,我給你們的教導,即便它值得一聽,在它本身也是完全無用的。但,如果只是因爲我這樣說,你便都相信它,你將不能正確地應用這教導;如果你完全地相信了我,那麼,你就是傻瓜。去聆聽教導,了解它的利益,爲自己將它放進修行…

《心靈的資糧 - 智慧的泉源——感官接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