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靈的資糧 - 維持標准▪P2

  ..續本文上一頁一種形式……非常粗。如果我們按照佛陀所定義的來了解這個字,便是“見到輪回之危險的人”,那就深刻多了。

  見到輪回之危險的人就是見到過失、見到這世間之不利的人。在這世間有非常多的危險,然而大部分的人卻沒有見到它,他們只見到這世間的愉悅和快樂;而佛陀說,比丘是見到輪回之危險的人。輪回是什麼呢?輪回的痛苦是勢不可當的,它是難以忍受的;快樂也是輪回。佛陀曾教示我們別去黏著它們。如果我們沒有見到輪回的危險,那麼,有快樂時,我們黏著于快樂而忘了痛苦。對于它,我們很無知,就像一位不知道火的小孩一樣。

  如果我們以這種方式來了解佛法修習……“比丘——見到輪回之危險的人”……如果我們有這種理解,這教導便堅定地灌輸到我們的生命裏,不論是行、住、坐或臥,不管我們在什麼地方,我們都將感到無所動心。我們自我反省,謹慎就會存在;甚至輕松坐著,我們也這樣感覺。無論我們做什麼我們都見到這個危險,因此我們在一種非常不同的狀態中。這修行被稱作是“見到輪回之危險的人”。

  見到輪回之危險的人,住在輪回裏面,也不住在輪回裏面;那便是,他了解觀念,也了解它們的超越性。這樣的人,無論他說什麼都不像普通人,無論他做什麼都不一樣,無論他想什麼也都不同;他的行爲舉止有智慧多了。

  因此,有道是:“效法,而不是模仿。”有兩種方式——效法和模仿。愚蠢的人緊抓每樣事物,你們萬萬不要那樣做!別忘了你們自己。

  至于我,這一年來身體並不怎麼好,有些事情會交給其他的比丘和沙彌幫助照料;或許我得休息一下。長久以來就已經這樣,而在世俗也是相同:只要是父親和母親仍然活著,孩子們都會很好、很興隆;一旦父母過世,孩子們便分開,原來有錢,卻變窮了。在在家人生活中,通常都是這樣的,而人們也可以在這裏看到同樣的情形。例如,當阿姜仍然活著的時候,每個人都很好、很成功,只要他一過世,便立即開始走下坡;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老師仍然活著時人們變得自滿而忘記自己,他們沒有真正地在讀書和修行上下功夫。像在世俗生活中,當母親和父親仍然活著時,孩子只會把每件事都丟給他們;他們依靠父母而不知道如何去照顧自己;當父母離開世間時,他們便成了窮人。在僧衆團體中也是一樣,如果這阿姜離開或過世,僧侶們便趨向聯誼活動,分散成了一堆一堆,而漸漸變得衰微;幾乎每次都是這樣。

  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他們忘記了自己。靠老師的庇蔭,每樁事都進行得很平穩;當老師過世,弟子們卻有了分裂之勢,他們意見沖突。思想錯誤的那些人住在一個地方;覺得不舒服的那些人離開他們的老夥伴,與自己團體的弟子們設立新道場而開始新的系統。情況都是這樣的,現在也是相同。這是因爲我們都是錯誤的!當老師仍然在世時,我們就在錯誤中,我們疏忽大意地活;我們沒有采用阿姜教導的修行標准並在我們自己的內心建立起它們,我們沒有真正追隨他的步履走。

  甚至在佛陀時代也是一樣,記得經典裏麼?那位老比丘,叫什麼名字來的?須跋達比丘!當尊者摩诃迦葉正從帕瓦(Pava)回來時,路上他問一位苦行者:“世尊好嗎?”苦行者回答:“世尊七天前入滅了!”

  仍然沒有開悟的那些比丘,悲傷痛苦地哭泣哀號著。已經見法、能反觀他們自己的人說:“啊!佛陀已經去世,他已經走完了旅程。”而仍然充滿雜染煩惱的另一些人,像是須跋達法師,說道:

  “你們都哭什麼啊?佛陀已經過世,那好呀!現在我們可以過輕松的日子了。佛陀在世時,他總是以一些戒條或什麼的來煩擾我們,我們不能做這個、說那個。現在佛陀過世了,太好了!我們可以爲所欲爲、暢所欲言……你們爲什麼要哭呢?”

  從久遠以前到現在,情形一直就是這樣的。

  不管如何,即使不可能完全地保存下來……假設我們有一只玻璃杯,我們很小心地保存它;每次用過後我們洗幹淨並收放到一個安全的地方,非常小心地去保管那只杯子,我們可使用一長段時間,而後,當我們不再用它時,別人也還可以用它,看吧!粗心地使用,每天都打破玻璃杯,與一只用了十年才被打破比,哪樣較好呢?

  我們的修行也像這樣。舉個例,如果住在這兒的我們大夥,持續不間斷地修行,你們中只要有十個人修行得很好,那麼,巴篷寺就會興盛。就好比在這村子裏:在村子裏的一百戶人家中,縱使只有五十個好人,村子也會繁榮;事實上,即便是找出十個人也很困難呢。或者,舉個寺院,就像這裏好了:甚至去找出五、六個人,有真正實踐、確實在修行的比丘也是不容易的。

  無論如何,而今除了好好修行外,我們沒有其他任何的職責。想想看,在這裏我們擁有什麼?我們沒有金錢、財富,也不再有家庭,甚至在食物上,也只是一天一次;我們早已放棄了許多的事物。作爲比丘和沙彌,我們放棄一切事物,我們什麼也不擁有;人們非常喜愛的那一切東西,已經被我們抛棄。出家當佛教僧侶是爲了修行,既然如此爲什麼還要渴望其他的事物,耽溺于貪、嗔、癡當中呢?讓我們的心忙著其他的事物,已不再適合了。

  想想:我們爲什麼出家呢?我們爲什麼修行呢?我們出家是爲了修行。如果我們不修行,那麼我們便只是晃晃蕩蕩;如果我們不修行,那麼我們比在家人還要糟糕;我們沒有任何的作用。如果我們不發揮任何的功能,或是接受我們的職責,那就是浪費了沙門的生命,否認了沙門的目標。

  倘若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便是大意;大意,就好像是死亡。問問你自己,當你死時,你會有時間去修行嗎?不斷地問你自己:“我什麼時候會死?”如果我們以這種方式思維,我們的心每一秒鍾都會是警覺的,謹慎小心將會一直存在;到了沒有大意疏忽之時,正念——知道“什麼是什麼”的憶持力,便會自動地跟隨。智慧會是清澄明澈的,清楚地見到一切事物的真實面目;憶持力守護著心,日日夜夜,一切時中都知曉感覺的生起。那就是擁有正念!擁有正念就是有鎮靜,有鎮靜就是有謹慎;如果一個人謹慎,那麼他就是在正確地修行。這是我們特定的職責。

  因此,今天,我想送這個給你們大家,如果將來你們離開這兒到某個分院,或是其他任何地方,都不要忘記你們自己。因爲事實上你仍然不完美,仍然不圓滿;你仍然有很多的工作做,有許多的責任要擔負。換句話說,就是“培養”和“舍棄”的修行。你們每一個人都要注意這一點!不管你住在這寺院或是分院,都要保持這修行的水准。現在,我們有很多的人,很多的分院,而所有的分院都源自于巴篷寺;我們可以說巴篷寺是“父母”,是老師,是所有分院的典範。因此,特別是巴篷寺的老師、比丘及沙彌們,應該試著去樹立榜樣,當所有其他分院的指導,繼續在修行和沙門的職責上努力!

《心靈的資糧 - 維持標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