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灵的资粮 - 维持标准▪P2

  ..续本文上一页一种形式……非常粗。如果我们按照佛陀所定义的来了解这个字,便是“见到轮回之危险的人”,那就深刻多了。

  见到轮回之危险的人就是见到过失、见到这世间之不利的人。在这世间有非常多的危险,然而大部分的人却没有见到它,他们只见到这世间的愉悦和快乐;而佛陀说,比丘是见到轮回之危险的人。轮回是什么呢?轮回的痛苦是势不可当的,它是难以忍受的;快乐也是轮回。佛陀曾教示我们别去黏着它们。如果我们没有见到轮回的危险,那么,有快乐时,我们黏着于快乐而忘了痛苦。对于它,我们很无知,就像一位不知道火的小孩一样。

  如果我们以这种方式来了解佛法修习……“比丘——见到轮回之危险的人”……如果我们有这种理解,这教导便坚定地灌输到我们的生命里,不论是行、住、坐或卧,不管我们在什么地方,我们都将感到无所动心。我们自我反省,谨慎就会存在;甚至轻松坐着,我们也这样感觉。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都见到这个危险,因此我们在一种非常不同的状态中。这修行被称作是“见到轮回之危险的人”。

  见到轮回之危险的人,住在轮回里面,也不住在轮回里面;那便是,他了解观念,也了解它们的超越性。这样的人,无论他说什么都不像普通人,无论他做什么都不一样,无论他想什么也都不同;他的行为举止有智慧多了。

  因此,有道是:“效法,而不是模仿。”有两种方式——效法和模仿。愚蠢的人紧抓每样事物,你们万万不要那样做!别忘了你们自己。

  至于我,这一年来身体并不怎么好,有些事情会交给其他的比丘和沙弥帮助照料;或许我得休息一下。长久以来就已经这样,而在世俗也是相同:只要是父亲和母亲仍然活着,孩子们都会很好、很兴隆;一旦父母过世,孩子们便分开,原来有钱,却变穷了。在在家人生活中,通常都是这样的,而人们也可以在这里看到同样的情形。例如,当阿姜仍然活着的时候,每个人都很好、很成功,只要他一过世,便立即开始走下坡;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老师仍然活着时人们变得自满而忘记自己,他们没有真正地在读书和修行上下功夫。像在世俗生活中,当母亲和父亲仍然活着时,孩子只会把每件事都丢给他们;他们依靠父母而不知道如何去照顾自己;当父母离开世间时,他们便成了穷人。在僧众团体中也是一样,如果这阿姜离开或过世,僧侣们便趋向联谊活动,分散成了一堆一堆,而渐渐变得衰微;几乎每次都是这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忘记了自己。靠老师的庇荫,每桩事都进行得很平稳;当老师过世,弟子们却有了分裂之势,他们意见冲突。思想错误的那些人住在一个地方;觉得不舒服的那些人离开他们的老伙伴,与自己团体的弟子们设立新道场而开始新的系统。情况都是这样的,现在也是相同。这是因为我们都是错误的!当老师仍然在世时,我们就在错误中,我们疏忽大意地活;我们没有采用阿姜教导的修行标准并在我们自己的内心建立起它们,我们没有真正追随他的步履走。

  甚至在佛陀时代也是一样,记得经典里么?那位老比丘,叫什么名字来的?须跋达比丘!当尊者摩诃迦叶正从帕瓦(Pava)回来时,路上他问一位苦行者:“世尊好吗?”苦行者回答:“世尊七天前入灭了!”

  仍然没有开悟的那些比丘,悲伤痛苦地哭泣哀号着。已经见法、能反观他们自己的人说:“啊!佛陀已经去世,他已经走完了旅程。”而仍然充满杂染烦恼的另一些人,像是须跋达法师,说道:

  “你们都哭什么啊?佛陀已经过世,那好呀!现在我们可以过轻松的日子了。佛陀在世时,他总是以一些戒条或什么的来烦扰我们,我们不能做这个、说那个。现在佛陀过世了,太好了!我们可以为所欲为、畅所欲言……你们为什么要哭呢?”

  从久远以前到现在,情形一直就是这样的。

  不管如何,即使不可能完全地保存下来……假设我们有一只玻璃杯,我们很小心地保存它;每次用过后我们洗干净并收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非常小心地去保管那只杯子,我们可使用一长段时间,而后,当我们不再用它时,别人也还可以用它,看吧!粗心地使用,每天都打破玻璃杯,与一只用了十年才被打破比,哪样较好呢?

  我们的修行也像这样。举个例,如果住在这儿的我们大伙,持续不间断地修行,你们中只要有十个人修行得很好,那么,巴篷寺就会兴盛。就好比在这村子里:在村子里的一百户人家中,纵使只有五十个好人,村子也会繁荣;事实上,即便是找出十个人也很困难呢。或者,举个寺院,就像这里好了:甚至去找出五、六个人,有真正实践、确实在修行的比丘也是不容易的。

  无论如何,而今除了好好修行外,我们没有其他任何的职责。想想看,在这里我们拥有什么?我们没有金钱、财富,也不再有家庭,甚至在食物上,也只是一天一次;我们早已放弃了许多的事物。作为比丘和沙弥,我们放弃一切事物,我们什么也不拥有;人们非常喜爱的那一切东西,已经被我们抛弃。出家当佛教僧侣是为了修行,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渴望其他的事物,耽溺于贪、嗔、痴当中呢?让我们的心忙着其他的事物,已不再适合了。

  想想:我们为什么出家呢?我们为什么修行呢?我们出家是为了修行。如果我们不修行,那么我们便只是晃晃荡荡;如果我们不修行,那么我们比在家人还要糟糕;我们没有任何的作用。如果我们不发挥任何的功能,或是接受我们的职责,那就是浪费了沙门的生命,否认了沙门的目标。

  倘若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便是大意;大意,就好像是死亡。问问你自己,当你死时,你会有时间去修行吗?不断地问你自己:“我什么时候会死?”如果我们以这种方式思维,我们的心每一秒钟都会是警觉的,谨慎小心将会一直存在;到了没有大意疏忽之时,正念——知道“什么是什么”的忆持力,便会自动地跟随。智慧会是清澄明澈的,清楚地见到一切事物的真实面目;忆持力守护着心,日日夜夜,一切时中都知晓感觉的生起。那就是拥有正念!拥有正念就是有镇静,有镇静就是有谨慎;如果一个人谨慎,那么他就是在正确地修行。这是我们特定的职责。

  因此,今天,我想送这个给你们大家,如果将来你们离开这儿到某个分院,或是其他任何地方,都不要忘记你们自己。因为事实上你仍然不完美,仍然不圆满;你仍然有很多的工作做,有许多的责任要担负。换句话说,就是“培养”和“舍弃”的修行。你们每一个人都要注意这一点!不管你住在这寺院或是分院,都要保持这修行的水准。现在,我们有很多的人,很多的分院,而所有的分院都源自于巴篷寺;我们可以说巴篷寺是“父母”,是老师,是所有分院的典范。因此,特别是巴篷寺的老师、比丘及沙弥们,应该试着去树立榜样,当所有其他分院的指导,继续在修行和沙门的职责上努力!

《心灵的资粮 - 维持标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