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幸福的泉源

  佛陀:幸福的泉源

  下文摘錄自《佛陀是悲觀者嗎?》。文中,葛印卡老師試圖消弭一般人對佛陀及其言教的誤解。

  斷言佛陀的哲學思想除了痛苦和苦難之外,別無他物,這也意味著佛陀本身也痛苦和不快樂。悖離真相,莫甚于此。身爲一個完全覺悟者,佛陀已經完全解脫了世間的痛苦,不管處于任何境遇,他都過著全然地滿足與快樂的生活;對于別人,他所給的也是除了快樂之外別無他物。

  佛陀永遠都快樂

  有一次,當他正睡在阿拉維(Aḷavī)的牛道旁,一個由樹上飄落的幹葉所形成的床榻上時,āḷavaka的王子哈達卡(Hattaka)正巧漫步路過。當他見到佛陀,便問道:「尊貴的長者,您睡得快樂嗎?」

  佛陀回答:「是的,年輕人,我睡得很好。我是這世界上睡得快樂的人之一。」

  經此一答,哈達卡便問,「這麼一個寒冷的秋夜、飄雪的季節;牛蹄使得道路崎岖不平,床榻上的樹葉微薄,樹上殘葉凋零,寒風四起,而您衣衫褴褛。如何能睡得快樂呢?」

  佛陀答道:「一個在家人或他的孩子,睡在一個備有枕頭被單的柔軟床榻舒適的房子裏;然而,感官享樂的欲望之火,可能在他內心燃燒著。如此,受製于欲望之熱,他就睡在不幸裏。一位成佛的人已經熄滅了他所有的欲望-將欲望摧毀、根除、並永遠的斷絕;就像一棵斷了樹幹的棕榈樹一樣,新葉無法再生長。欲望不存于佛陀,也不會自他的身心內生起。佛陀是一位阿拉漢,阿拉漢總是睡得快樂。」

  另一類似事件:

  當給孤獨長者(Anāthapiṇḍika)首度到王舍城(Rājagaha)參見佛陀,時已值深夜。當時佛陀在曠野散步,給孤獨長者問他,「尊貴的長者、世尊,您睡得快樂嗎?」

  佛陀答道:

  Sabbadā ve sukhaṃ seti, brāhmaṇo parinibbuto;

  Yo na limpati kāmesu, sītibhūto nirūpadhi.

  脫離了所有的感官貪著而心止,具梵行者(阿拉漢)經曆涅槃,總是睡得快樂。

  接著他又說道-

  Sabbā āsattiyo chetvā, vineyya hadaye daraṃ;

  Upasanto sukhaṃ seti, santiṃ pappuyya cetasā.

  摧毀了所有的欲望,移除了心中的恐懼,獲得了內心真正的安祥;一個解脫的阿拉漢,確實睡得快樂。

  不僅阿拉漢,每一個追隨正法者,都睡得快樂。因此才說:

  Dhammacārī sukhaṃ seti.

  修行正法者睡得快樂。

  sukhaṃ supanti muniyo.

  放下俗世生活、 堅定于正法道上的苦行者總是睡得快樂。

  Dhammapīti sukhaṃ seti, vippasannena cetasā.

  每一個內心與正法之極樂共鳴者必然睡得快樂。

  sukhito dhammarasena tappito.

  滿足于正法甘露者,總是睡得快樂。

  一個佛是具足正法者、具足梵行者,完全地心靜,總是睡得快樂。所有跟隨他的教導而證得解脫的阿拉漢,得到真正的快樂。

  另一個例子:

  來自釋迦王室受戒于佛陀的跋提(Bhaddiya),他不管處在樹蔭下,或自己陰暗的禅修關房,經常都會自然地說出:「喔,快樂!喔,快樂!」

  佛陀問他:「跋提,爲什麼你說著這些歡樂的話呢?」

  跋提回答:「世尊,當我還是個國王時,皇家侍衛總是守護在身旁-無論我處在自己私人房內或房外,身在城內還是城外,在自己疆土之內或外。世尊,我的生活隱藏于這些侍衛之後,我的心無時不充滿恐懼與擔憂。相較之下,我現獨自住在森林裏,棲息于樹根或小室,甯靜、沒有恐懼、沒有疑惑、沒有貪愛,內心充滿祥和與信任,滿足于托缽得來的一切。世尊,觀察到自身這改變,我發出欣喜之語:「喔,快樂!喔,快樂!」

  Aḍahyamānena kāyena, aḍahyamānena cetasā;

  佛陀的弟子永遠快樂地居住。

  Divā vā yadi vā rattiṃ, sukhaṃ viharati tādiso.

  他不論身或心都不會經曆感官渴愛而來的煎熬;因此,不管晝夜,他都可以快樂地生活。

  已證得阿拉漢果的比庫盎古利馬喇(Aṇgulimāla)聲稱:

  Sukhaṃ sayāmi ṭhāyāmi, sukhaṃ kappemi jīvitaṃ;

  Ahatthapāso mārassa, aho satthānukampito.

  我睡得高興、住得高興,我的一生在幸福中度過。我擺脫了死亡的束縛。啊!因爲世尊的慈悲而有如此的發生!

  只要有貪愛和嗔恨的存在,就不會有快樂。除非從貪愛和嗔恨中解脫出來,一個人才有可能快樂地生活。任何人,只要産生了憤怒,就會變得痛苦。但是,若修練佛陀所教導的內觀,同樣的一個人-

  Kodhaṃ chetvā sukhaṃ seti, kodhaṃ chetvā na socati.

  止息了憤怒,即可睡得快樂;止息了憤怒,即可活得沒有悲傷。

  涅槃的永恒之樂

  哈力達(Hārita)出生婆羅門,是沙瓦提城婆羅門家族的出家比庫。當他證得解脫時,說出以下欣喜的話-

  Susukhaṃ vata nibbānaṃ, sammāsambuddhadesitaṃ;

  Asokaṃ virajaṃ khemaṃ, yattha dukkhaṃ nirujjhati.

  圓滿證悟者所教導的涅槃,誠然是究竟之樂;它是沒有悲苦、沒有瑕疵、穩固的。所有的痛苦完全止息于此。

  邁向真正快樂的歡喜之道

  Aggika Bhāradvāja 是來自 Ukaṭṭ hā的一個婆羅門拜火教徒。他曾經在森林裏,以各種不同的苦行來折磨自己的身體。自從遇見佛陀後,他學習了內觀。經過幾天修練此方法之後,他得到完全的解脫,證得阿拉漢果。當朋友問起有關此事,他回答說:

  Yaṃ sukhena sukhaṃ laddhaṃ,

  passa dhammasudhammataṃ;

  Tisso vijjā anupattā,

  kataṃ buddhassa sāsanaṃ.

  (離開苦行之道)運用這歡喜的方法,我證得了涅槃(究竟)之樂。看!這偉大的正法!(達到了阿拉漢的境界)我已證得叁種超然的能力,圓滿了佛陀教導的實踐!

  在家居士也可享有快樂

  當一位學佛甚笃的在家居士,將把女兒嫁出時,他會給予她忠告:

  要坐得快樂、吃得快樂、睡得快樂。

  接著他解釋該如何做到這些:在婆家履行兒媳的責任,有助于幸福的生活。當長輩站著時,應等到他們都就座後,自己才坐下;服侍完長輩用餐後,自己才進食;服侍和打點完家中長輩所需後,自己才就寢- 這些都有助于快樂的生活。

  對于在家居士,佛陀的教導中充滿對他們快樂的祝語。

  舉一些例子:

  Sukhā metteyyatā loke, atho petteyyatā sukhā

  侍奉自己的父母親可爲自己帶來世間的快樂。

  Sukhāṃ yāvajarāsīlaṃ

  持守戒律至年老可帶來快樂。

  Sukhā saddhāpatiṭṭhitā

  秉信真理可帶來快樂。

  Sukho paññāya paṭilābho

  開展智慧可帶來快樂。

  Pāpānaṃ akaraṇaṃ sukhaṃ

  戒除惡行可以帶來快樂。

  Athamhi jātamhi sukhāsahāyā

  當需要時從朋友或親戚處得到協助,可帶來快樂。

  Tuṭṭhī sukhāyā itarītarena

  滿足于所擁有的一切可帶來快樂。

  Puññaṃ sukhaṃ jīvitasaṇkhyamhi

  善行帶來快樂甚至到來生。

  Sabbassa dukkhassa sukhaṃ pahānaṃ

  (透過內觀的練習)根除所有的痛苦可帶來快樂。

  顯然地,佛陀的教導不只傳達了脫離輪回生死的究竟之樂,同時也爲人們帶來了塵世間的快樂。稱佛陀爲一個悲觀者,是多麼大的曲解啊!

  佛爲傳播快樂而出世

  Buddho loke samuppanno, asamo ekapuggalo;

  So pakāseti saddhammaṃ, amataṃ sukhamuttamaṃ.

  非凡獨尊的佛陀誕生于世,爲人們帶來了真理之光-正法。他帶來了永恒無上的快樂之光。

  因此這麼說:

  Sukho buddhānaṃ uppādo, sukhā saddhammadesanā;

  Su…

《佛陀:幸福的泉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吉祥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