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幸福的泉源▪P2

  ..續本文上一頁khā saṇghassa sāmaggī, samaggānaṃ tapo sukho.

  快樂是佛陀的出世、快樂是正法的傳授、快樂是僧衆的聚集,快樂是大家群聚禅修!

  佛陀所傳播的,除快樂之外,別無其他。

  任何聖者在這個世間出世,都是非常稀罕的;更何況是佛陀。

  Dullabho purusājañño, na so sabbatthajāyati.

  聖者在此世間乃罕有的,他並不隨處出世。

  Yattha so jāyato dhīro, taṃ kulaṃ sukhamevatī.

  聖者出世之處,該族衆生的快樂就會倍增。

  一個普通的品德高尚之人,即會爲他的族群帶來福利,而一個佛卻可以爲全人類帶來福祉。他傳揚慈悲之教導,遵循者能過著安祥與快樂、充滿根基于實相正法的生活。

  Dhammārāmo dhammarato,

  dhammaṃ anuvicintayaṃ;

  Dhammaṃ anussaraṃ bhikkhu,

  saddhammā na parihāyati.

  活在正法中、專注于正法中、只思維正法並永遠覺知正法。一個比庫禅修者從不偏離根基于實相的正法之道。

  如此的禅修比庫是:

  Santakāyo santavāco, santavā susamāhito;

  Vantalokāmiso bhikkhu, upasanto ti pavuccati.

  身體安定,言辭祥和,擁有專注的心念,放下了世俗的不淨雜染。這樣的平靜比庫才真正堪稱爲一位「甯靜者」。

  一個依此得到甯靜者,活得快樂,睡得快樂。

  Upasanto sukhaṃ seti.

  「甯靜者」總是睡得快樂。

  證得究竟安詳者,必證得究竟快樂。究竟安詳即究竟快樂。證得涅槃者體驗到究竟至福。

  Natthi santi paraṃ sukhaṃ.

  沒有任何快樂,超越涅槃之甯靜。

  如此證得究竟安詳的禅修者,即便身處逆境依舊快樂地生活。

  Susukhaṃ vata jīvāma

  啊,我們快樂地生活;

  Veriyesu averiyo

  處在仇敵之中沒有憎恨;

  āturesu anāturo

  處在悲傷者之中沒有痛苦;

  Ussukesu anussako

  處在那些充滿執著者之中,沒有執著!

  一個人如何證得這種究竟幸福呢?

  Pavivekarasaṃ pītvā, rasaṃ upasamassa ca.

  獨自的禅修及深深沈浸于發自甯靜內心的安詳裏。

  Niddaro hoti nippāpo, dhammapītirasaṃ pivaṃ.

  禅修者于正法中體驗甚深的喜悅,變得沒有恐懼,沒有邪惡。

  這樣的禅修者永遠活在快樂當中。一個沒有敵意之人,就沒有恐懼。

  如果一個人心中暴戾,充滿敵意,那他就會遭受來自仇恨的痛苦所折磨。

  Yato yato hiṃsamano nivattati,

  tato tato sammati evaṃ dukkhaṃ.

  任何時候心中放下暴戾,痛苦就會消失。

  當痛苦被根除,生命就會充滿快樂。

  要達到這種至福的安詳,力行禅修是必要的。一個人必須在獨自的關房內禅修:

  Suññāgāraṃ paviṭṭhassa, santacittassa bhikkhuno;

  Amānusī ratī hoti, sammādhammaṃ vipassati.

  一位退隱獨居的比庫,以甯靜的心正確的方法修習內觀,將享有神聖的快樂。

  他全身充滿無限至福的欣喜:

  Pītisukhena vipulena, pharamāno samussayaṃ

  當一個人正確地修習內觀時,他不僅會經曆到心的愉悅和身體的輕安,還會體驗到超越生死的無限愉悅和安詳。

  Yato yato sammasati, khandhānaṃ udayabbayaṃ;

  Labhati pīti pāmojjaṃ, amataṃ taṃ vijānataṃ.

  每當一個人將注意力集中于身體的任一處(了解身和心的接觸),只是察覺感受是如何生起和滅去。他會享有至福與愉悅,並體驗不滅(即世尊們的境界)。

  此即涅槃的無上快樂;無上安詳。

  

《佛陀:幸福的泉源》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吉祥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