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連雲港王鳳城居士
[據王居士抄錄本整理,編者注]
…… 突然一切消失,只剩了了靈知,此時即是定相初現,當知這個一切消失,妄想暫時脫落,但又靈知不昧,了了分明,正是仁者的本來面目、本具自性,但多生妄習之故,時短而力少,但這正是親見實相的開端,從此以法繼續前進。真如實相便可時時現前,力量逐漸增大,寂照境界法爾現前。但目前似以一心打坐修定爲主,於日常遇境逢緣,不忘練心,即所謂上座修定,下座修慧,定慧結合,寂照現前。遇事便能不粘不著,解脫自在,豈不慶快平生乎!
(2001年6月22日複函)
仁者能“看著念頭而不流浪”,此“看”,此“知流浪不流浪”,正是觀照的功能。《圓覺經》說“知是空華,即無輪轉”,正是“證知”,而非“解知”,若非回光返照,就不能知流浪。但目前正是進步之時,除《金剛經》、《壇經》、心密諸祖之書等外,不宜多看書,恐引起分別知見于悟心不利。……..
總之,坐至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時,正是靈知現前,回光拈取,認清本來,徹悟自心,這在禅宗叫明心見性,也即淨土宗的“淨念相繼”。然後曆境練心,在動靜中、境界中打成一片,返妄歸真,才知煩惱即是菩提,生死即是涅槃,妄想也即是妙用,一切法皆是佛法(《金剛經》)。
(2001年6月26日複函)
智誠仁者:
上次信中所問“ ”字問題,我忘記回答您,今特函告:“”的一聲,是禅宗形容開悟的境界,念做“忽”,字典上沒有,其意是力從內發,促使明白。若人參究力竭,豁然開朗,明白不生不滅的本地風光,形容這一境況,叫做的一聲,實際上並無聲音,是一種形容詞。迷者以爲有聲可求,則誤會了。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謹此奉函。順祝暑安。
愚朽 恒志 合十
2001年 7月 21日
智誠仁者慧鑒:
7月25日函收悉。暢談心曲,志誠懇切,令人讀後十分感動!我輩得能相見,亦是一種難得因緣。
心中心法雖是得定開慧,明心見性之妙法,但人根性不同,很難人人當機,亦難人人都學,一般說來夙世根深,慧根猛利,通達第一義谛者。于此法特別相宜。仁者天性仁厚,能發慈悲救世之菩提心,故能幸遇大法,死心塌地。此法叁密同修,無相無住,時間又長,故得定開慧有一定的把握,至于修法期間,習氣返動,這是好事,把垃圾打掃出門,正是難得。所說:“修法平平淡淡,是有咒在,當咒沒有了後,仍能聽見外邊聲音。當知外面聲音聽見時,心念仍寂然不動,此時正是所謂“了了分明”。故一念不生是定,了了分明是慧,一直依法修持,此種境界將隨時現前,但不要著意追求。
上空一聲爆炸,不是見性,這是心理上的統一集中影響到腦部和生理的變化,但也是業障消落現象。凡修坐到萬物化空,寂然不動,但又是靈知不昧,不斷見聞,非同木石,正當此時,即是自性的本來面目、本來風光,但都是出于自然,水到渠成,不能硬求,求亦無用。
《金剛經》、《壇經》、《圓覺經》…都是與見性有關的書。《金剛經》的“此法無實無虛”,此法即真如之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故是“無實”;“于法不說斷滅相”、“一切法皆是佛法”,故是“無虛”。此經句,說自心實相,若能邊修邊讀,理事不二,必能迅速體會,親見自性。所說,仁者能“心空悠悠,不藏一物,寬寬坦坦,現現成成,輕松自在。”這正是道人榜樣,所謂“平常心就是道”。如此下去,甯不慶快平生乎!
念佛之人,雖很用功,然依然分別痛苦,原因是妄想執著沒有化除,處處隨境流轉不能做主,也是力量沒有用在刀口上的一種表現。連雲港人,對心密雖聞似未聞,但目前修此法的人很多且有專門寺院修心中心法(在富陽、樂清縣一帶),但可惜善知識太少,接引無人,無從問津,實太可惜。至于出家人,不重視在家人,這是各人因緣關系,不足爲怪,且佛有四衆弟子,在家二衆,也可能成爲佛法接班人,如維摩诘,龐居士,傅大士都是在家人,何得輕視之。至于成就的人少,乃未法時代現象,故淨土法門是目前帶業往生唯一辦法。
法運所關,一言難盡,但元音老人說過:“有道自弘”,吾人正不必過慮耳,反正機緣湊合,大法宏開,但目前見性的人畢竟不多,是在各人的福德因緣。
關于坐中似昏非昏現象,仍持咒、結印,是定相初現,所以不覺時間漫長。繼續持咒自然漸入“念而無念,心空氣閑境界”。天熱草草奉複,順祝夏健。
愚朽 恒志 合十
2001年7月28日
智誠仁者慧席: 手書敬複如下:
1、上座有時昏沈,有時清明,亦有疼痛,出汗、頭疼等等現象,都是必然現象,主要是打通氣血及生理變化,一味不理,逐步諸症狀自退。故現能平淡,而不煩不急。
2、“粘即是執”。凡事放不下,糾纏不清,即是執著,亦即是粘,故佛法重在解粘去縛。
3、“心無染著”即是離念,亦是心無挂礙。一有念起,即隨境流轉,故流浪和無染著,正好相反,因不染著,即不流浪也。故學佛以處處作得主爲主要,流浪失主,自心顛倒,實爲世間第一等苦人。
4、佛性盡虛空,遍法界,正像電磁波,無處不遍。若覺得太廣了,仍是凡人情見,當知真如無時間相、空間相,時間、空間莫非是人的妄想所現,此即“唯識”境界。佛性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超情離見,不能以凡情蔔度衡量。《楞嚴經》說:“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可見非凡情所測。仁者能理解更好,若不能理解,旦勤于修正,自能有親見實相,廣大不可思議之一日。
5、所謂打成一片,一方面與佛菩薩的法身打成一片,即菩提心中接佛光;一方面,不斷清除無始習染,使自性功夫逐步打成一片。想到一切皆幻,便渾身輕松,便說明一切唯心造。能時時警惕,保持無念狀態,亦是打成一片的重要功夫。至于舉心動念,《地藏經》雲:“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故一念之微,便可影響吉凶禍福,乃至命運造化。“本來現現成成,一思便執著了,”說得很好,但現現成成仍需觀照,不是放任自流。
6、“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故萬念放下,則靈明覺性自然出現,不加思索而隨緣應付,此即靈知,一著意識,便又不是。總之不藏一物,放下又放下,做到寂寂而惺惺,便是最大受用處。
7、10月1日放假,能來甚歡迎,一切看因緣,《隨筆》上篇,即在《般若花》的第一篇,現在是下篇,相隔半個世紀,真是生命流逝,一切無常!
8、心空即妄想轉爲清淨心,亦即真如,“氣閑”即是“心平氣和”的氣,心能空則氣自和、自閑,能應付一切而行所無事了。
9、思想二心所是大腦所起的作用,故多用腦便覺頭膨脹,妄想少便頭腦清淨,腦神經是意識、思想的工具,從《般若花》中“釋心”一節有說明,請參考。
10、無分別即寂靜,有是非、人我,長短、高下、遠近等,都是凡夫分別心。當萬念放下心不分別時,靈知不昧、靈光獨耀時,即是佛的境界,可惜凡夫覺而不常,故要多修,以臻圓滿。
11、仁者已座342座,請埋頭苦幹,不問收獲,但事耕耘,時機成熟自然打成一片,水到渠成,有信心是重要一著,本來是佛性,決定可成佛,切勿狐疑。
12、寂照現前,便是靈光獨耀,便是靈知不昧,是否寂照,看是否安定不動,而觀照分明,若無想定,斷滅空,則不一定是“寂照”,定慧功深,自能了了自知!祝早證菩提。
愚朽 恒志 合十
2001年9月3日
鳳城仁者道席:
函悉,茲複如下:
一、“說來說去就這麼點事”,這事就是“明心見性”,也就是親證實相——證見不生不滅的真實相。
二、“觀心”,觀即是看,心即是念頭,“觀心”就是“看念頭”,時時放下一切,回頭返看自己的生滅妄心,不取(不隨之流浪),不舍(也不著意舍掉)逐步自能息妄顯真,得大受用。
叁、仁者已知:“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故切勿執著于境。紅光、黃光混在一起感覺達到高峰,都是好事,但不宜粘著,有時也是氣血打通的現象。總之,不理不著、不喜不驚,逐步猶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才好。
四、心無挂礙,和習氣徹底決裂,是大事因緣,但願仁者畢竟成就大事,徹證光壽無量之妙性。
五、知已調換工作,這是你的福報。能“隨緣自在”,顛沛、遂順,無不圓通。但視仁者繼續努力,功夫沒有止境啊!
六、仁者所施,當全部投入印書中。爲仁者培福增慧,順告,不一一。敬祝光壽無量!(覺哉問好)
愚朽 恒志 合十
2001年10月24日
智誠仁者慧席:
11月20日書敬閱。
一、仁者不畏艱巨,埋頭前闖,于第一義谛之真理,逐步深入體會,因而能不動不搖,不喜不驚,祈將親見實相,慶快平生。此都是福德因緣使然,不可多得!
二、觀心之法。初觀之人,所觀之念,是妄境,而能觀者也是妄心,逐步深入,具足定慧力量,則妄境脫落,而能觀之妄心,也隨之俱化,入于空寂靈明之境,此時便以初步了能觀妄心爲境,轉能爲所,而以般若智慧爲能觀,長期寂而照,照而寂,便自然進入爲所觀之境,能所雙忘的寂照境界——既無能所,則寂照同時,任運徹見本來圓明之體性,即謂之明心見性,故天臺宗講觀,能觀、所觀有二重“能所”,仁者不妨知其理趣,在實修時不必作如此分別,以免反而心不能定,所謂“行起解絕”。
叁、“惺惺寂寂”,即是如來境界,但有粗細不同,《金剛經》所謂:“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不但如此 ,此時舉手低頭穿衣吃飯,迎賓…
《大音希聲 二、徐恒志老人書信 答連雲港王鳳城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