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性空”,自然放下。
4、“一念不生、心無挂礙”,是人生最大受用,也是學佛的主要目標。當前主要修法,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打成一片,其主要作用是以寂照化習氣,即禅宗所謂“保、任”,也即是破“重關”。習氣很多,時間也很長,但事耕耘,不問收獲,必有到家之日。有時要耐心等待,不能心急,習氣的消落,真如的圓成,有一定過程。
5、寂照功夫,目前不能放松。時時警惕,回光返照,一失覺照,便易回到煩惱痛苦的境地。故學佛人到能覺照時,便一心做“寂而常照”功夫。但此覺照也是隨功夫而進展,有時仍有迷惘,有時則能“不觀而觀”,進退、得失是螺旋上升的,只要徹見本性,便不至退失,故見性爲學佛要領。總之,注意不使“失照”。
6、“幻齋”者,有相皆妄,不久變化、消失,推而之于“滄海成桑田,桑田成滄海”,莫不如此,生滅變幻,一切無常!
7、“朗月當頭”、“月落時相見”都是禅宗機鋒公案,不能以道理解會。一落道理,即有落處,即非見性,所謂“向上一著,千聖不傳”。但也有平實商量,講道理的,但不常用。“朗月當頭”,若能醒時、睡覺時,做到常如“朗月當頭、慧照無礙”,去寤寐一如不遠矣。一真法界,本自放光,此時盡虛空、遍法界皆是光明、法身寂照、包含虛空,不必著眼于光而自然有光。當知光即智慧、智慧即光,惺惺寂寂時,正大放光明時也,佛法重實證,“唯證相應”。到一定地位,自有一定境界,不勞分別思考,否則便成妄想分別,無益修道!“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方有少分相應,仁者會得麼?釋迦佛說:“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因說出來的都是有爲法,有爲法都是因緣所生,如夢幻泡影。
複頌節日愉快! 覺哉順此問好!嫂夫人均此問安!
恒志 合十
2002年4月27日
鳳城仁者道席:
手書敬悉。所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錯,正是心閑氣和,輕松自在境界。這“言語道斷”即不可議,“心行處滅”即不可思;既不可議,又不可思,而又靈知不昧,不粘縛,不斷滅,這是什麼?可以大悟矣。又不可思議,即“應無所住”,靈知不昧,即“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剛經》中的要領,前者說空,後者說有,而空有同時體用不二,回光一照,萬德斯備!又空即是有,有即是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說空,而“有”在其中矣。爲什麼說“空有同時”呢?若只說“空”是小乘偏空,也可能成斷見外道;若只說“有”是易成常見外道。佛法說,從斷常二見中可以分成62見也。故不能只說一邊。又《圓覺經》說:“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功夫漸進,自然入于“無照無不照”境地。可見“時時觀照,不使流浪。”也仍是有功可用,逐步將進入無修、無得、無證境界,所謂“無所得時這麼得”,也不是斷滅,將有更大的受用!
已修960座難得,每日堅持兩座,功夫深,則見效速,基礎打得厚,不怕今後走失!知新學、舊學共得七人,明師益友互相促進,十分必要,“叁人行,必有我師”,幸日進無疆。
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目前仁者雖不輕易傳法,但同行者互相交流,亦無不可。心中心法必須灌頂傳授,要一定儀式(目前大氣候下也不相宜于擴大),但六字大明咒法到可方便引導,仁者見機行事,目前總之“刻苦自勵”爲主。
佛法無多子,只是轉化“妄想、執著”,妄息則真顯,無功之功,法爾現前。《金剛經》說:“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豈有他哉!
熱天將過,幸托安好,順祝夏健,合府安詳
恒志 合十
2002年8月10日
智誠仁者慧眼:
函悉。知己滿千座,勇猛精進,不懈努力,道友中難找第二人,值得祝賀!
1、千座滿後,繼續打坐,把基礎打好,甚好!生死是唯一大事,其余均可商量。
2、妄想習氣不能轉化,心多挂礙,是人生最大痛苦,故學佛以轉化,掃蕩妄想習氣爲主要目的。而轉化和掃蕩,只有靠念咒、念佛或觀照自心才能達到,故修持雖是無修,但又不能不修也。
3、“向上一著,千聖不傳”,乃是指整個參禅境界。既然“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思、議還得什麼?是無得而得,得即無得。此即所謂“無有少法可得”,而“一切法皆是佛法”。
4、所謂“正行”即依正知正見而修心地法門;以明心見性爲主要目標,識本心、悟緣生,依戒、定、慧爲基礎,修無相、無住、無念之行,都是正行。
5、《金剛經》說:“無有少法可得”,正是“但複本來性,更無一法新”。
6、刻苦自勵,既遇困難,逆境不自退墮,堅毅奮發,自強不息,自我教育,自我勉勵。能行、住、坐、臥不離觀照,是真能刻苦自勵矣。
7、無所得時這麼得,是本來無得,卻非真無所得,是不得而得,得即無得。得亦是得本來有的,非從外來。
8、明悟自性時,自能悟徹“空有同時,體用不二。”反過來,若不明空有同時,而體用各別,都不免凡夫境界,因不能真知灼見故。
9、“保任”包括悟心後全過程,也即破重關階段。保到習氣消滅,能“順逆無拘,無所不是”才算不保,這時無所謂保不保。故保任時間很長,破無明、見法性的法身大士,都是做保任功夫。
10、做別的注意事件,仍不離保任,因“一切法不離佛法”故,一切法皆是佛法故。即寂寂又惺惺,此時做一切事,都是妙用,因能不起分別,而隨緣應付。能不被境遷,功夫紮實即能了生死。又寂寂惺惺,即正念分明,能“正念”分明,定能了脫生死。
11、打座空心是修慧,做一切好事,乃至持戒、忍辱,只要心不粘著,都是修福,故福慧雙修者,做一切善事而心不粘縛,正是雙修的境界。總之,以“無心”爲主,從前有僧人雲:“佛說一切法,爲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若心有粘著而修善法,是人無福報;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無上正覺。《金剛經》所謂:“離相修善”也。
信手寫這些,供仁者參考。覺哉托福平安,唯很忙,謝謝關心。順祝安健。
恒志 合十
2002年9月9日
智誠仁者道席:函悉。
1、不觀而觀,即惺惺寂寂,即無妄念,亦不分別,心不動亂,卻什麼都知道,這正是“正念分明”。
2、自性本不動搖,能生萬法。但六祖說:“動上有不動”,悟後雖動仍不忘失不動,古人所謂“抛去拾來總家珍。”又妙用是調禦萬法,“萬法”即是一切事事物物,所以萬法與妙用不同。
3、一切法都是佛法,因不離自性故。甚是!一切事物,都離不開自性妙用。天臺宗說:“一色一香無非中道”。
4、此次打七,收效甚宏,勇猛精進。十分難得!功夫確實沒有止境,斷見思惑,才證阿羅漢,破無明,才是法身大士。仁者一步一個腳印,成佛有望矣。
5、目前仁者功夫全在“觀照”,以此爲主,各宗各派,都不離觀心。遇掃習氣力量不夠時,可打坐以轉化之,無有定法,全在“因病施藥”。打坐雖似沒事找事 ,但亦是必經之過程,否則力量不夠,妄想習氣,不能脫落。到習氣脫落時,才知本來現成,不必多事。
6、由心不散亂——→妄想脫落——→打成一片(動靜一片,忙閑一片,夢醒一片等等。)是修心進展的大致過程。
7、放下自在,不被境遷,不受法縛,一切無礙,做一個大解脫之人。
祝秋綏 (小兒附筆問好)
恒志 拜啓
2002年10月21日
附:徐老與王居士的電話記錄選語:
1.師在2002年9月30日電話中說:“學佛越到後來越簡單。”、“隨緣自在”。
2.師在2003年2月18日電話中談:“沒有分別就打成一片了。”
3.師在2003年3月10日電話中談:“如如不動是體,了了靈知是妙用,體用不二。”、“佛法無多子嘛!”
《大音希聲 二、徐恒志老人書信 答連雲港王鳳城居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