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想見仁者用功甚勤。靜坐只是一種方法,爲初步下手方便,以後在行住坐臥都不離覺照,才能打成一片。故昔有禅師終日靜坐,以求明心,被大德所呵,但有時必須以坐定心,總在自己調攝得宜。《金剛經》講義甚好,功夫全在離相離念,由覺照而住,進而由覺照而了了見性,此即由“照住”而進到“照見”,《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即般若觀照也。“我”指“自性”,“如來”也指“自性”“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自性),能了了見性,即得佛法要領。
“染”與“淨”乃對待法,必心離染淨之見,乃爲真淨,但不能又立“真淨”之境,總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清涼境界”現前時,也不要取著,此亦是對待、比較境界,尚非真清涼境,一切不著,則寂光真境,便自現前。
總之,在修持中,寂然不動,而又明明了了,這是什麼?常參此境,則了了見性矣。此複,即頌康樂。
恒志
4月29日
某某仁者:
8月31日之信,早收。遲複甚歉! 仁者一心用功,看了大量經書,作爲一個年青佛弟子,讀誦大乘經典,打好教理基礎,十分需要。至于理解“心體”和“自性”,則是更爲重要,否則讀經雖多,仍不得要領。所謂“心體”,也叫真如、實相、圓覺,等等,學佛就要證悟這個“本來面目”。你只要能于日常行住坐臥之際,時刻回念返看自己心念,此時但見妄念生滅遷流,如幻不可得,正在此不可得時,卻是靈明空寂,非空非有,不生不滅,這一境界,正是自性的本地風光,但貴認得真,咬得實,常常與此真實相應,這便是見性。大乘經中處處指示,時時透露。如《心經》說:“是諸法(的真)空(實)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此不生不滅的,正是“心體”。《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是息妄,生其心是顯真,所生之心,即是無念心體。《壇經》中六祖教惠明:“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也即指點無念心體。仁者于此等處,能細心參究,則知大乘經典,處處以實相爲印,不離實相。如此看經,方有受用處。年邁體衰,故目前尚在調養,四大苦空、五陰無我,請仁者勿以爲念。力乏,不能多寫,惟祝精進。
恒志和南
9月27日
某某仁者:
2月9日函悉。奉複如下:
1、“知念是妄,其性不實,即空,非滅後空”,不錯!此“知”字很重要,知念是妄,乃是經過實踐而“證知”,非依稀仿佛之“解知”也。妄性不實,其體本空,譬如明鏡蒙塵,鏡體光明不失,非塵滅後才有光;又如水本是濕性,非波息後才是濕,故曰“非滅後空”。
2、上求佛道(自利)下化衆生(利他),名發菩提心。(不限于出家人)
3、以無量法門,自學自修,並爲他人分別解說,廣利有情,名法供養。
4、消除業障後,便能悟證本來面目。前者是手段,後者是目的,目的與手段不二。故曰:不用求真,但需息妄。
5、法門無量,適應不同根性。一般說來,般若與淨土二門,消業最爲迅速,般若即真空,淨土即妙有,空有不二,會入中道實相。
魏鴻勳老居士[編者注:魏老即牧牛老人],深入教海,乃是大德長者,前一月我曾有一函托鄭老轉給他,諒已收到。有便晤面,請代我向魏老請安問好。複祝新年進步。
恒志 和南
2月15日
某某仁者慧鑒:
4月10日來信已收到,因曾往天臺山國清寺朝禮,近日方回,以致遲複,爲歉!
知近做離塵功夫,主要靠般若觀照,很好!觀照功夫,即是自性起用,由始覺達到本覺,始本合一,則體用如如,到此才能不觀而觀,觀即非觀。但初下手時,都是“強作之觀”,所謂“如理作意,觀我本來面貌,久久定慧互資,則寂照現前矣。
又直下觀我本來面目,名真如實觀;也有從觀生滅妄心下手,名唯心識觀,實則觀無明妄心,即是觀自性清淨心,久久妄息真顯,融成一片矣。
六祖惠能大師說:“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祈細細領會之。
魏老居士[編者注:即牧牛老人]大作,直剖心地,明心見性,且融通儒佛,說理透徹,然非慧眼人不知其妙也。順祝法喜。
愚恒志合十
4月26日
某某仁者慧鑒:
來信收悉。知您已看到《法藏碎金》,甚好,佛祖重要指示,基本上都已包含。您善根深厚,久而愈堅,難得!人生無常、無我,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不學佛法,我們都沒有出路,長劫生死流轉,痛苦實深!您時常追憶過去,考慮未來,這也難免,但只要想過快丟,過而不留,逐步做到離相、無住,與習氣奮鬥,自能不斷增長定慧。現寄上《般若花》一冊,前叁篇都講到觀心看念,第9篇講念佛法門,請依之修持,久久自能把握自己,妄念漸少,漸歇,則空寂靈明之性體,自然現前了。又觀心念佛下手方法不同,但念寂心空、一心不亂時,歸源都是一樣。即祝自強不息!
恒志手拜
10月28日
某某仁者:
5月8日函昨日才收到,知仁者獲得護法神感應的事,這是精進用功、發心真切所致,十分可喜。
一、《圓覺經》說:“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爲淨覺隨順”。
這裏:“彼知覺者”,此“者”字是指被智所照的境—即“清淨覺相”。此覺體猶如虛空,廣大無邊。
下面“知虛空者”,此“者”字是指能照的智光,即是說,此能照見如虛空的智,也是空華幻相,不可去執取它。雖不執取,但並不是沒有“知覺性”;雖能所兩忘,但智照之體(寂)用(照)依然明明了了,所謂“體用不二,寂照同時”,這正是“淨妙圓覺”的境界,故說:“名爲淨覺隨順”。——即人人本具之佛性。
二、“心靜”,只是一種定的境界,但不一定認識“自性”。當妄念息落,眼前明明了了,悟知這正是“本來面目”, 這便是“見性”(本來面目)境界,與前只是靜而不悟,相差很遠。我們必須常參這“空空寂寂”而又“靈靈明明”的是什麼?如果明悟,便是“見性”。六祖說:“不見自性,學法無益”。祈珍重。祝安吉。
恒志合十
5月19日
某某居士慧眼:
來信收悉。知貴處已有學佛小組,互相交流學習,在此末法,甚爲希有。您能積極發言,知多少、講多少,這很好,己未得度而能利人者,正是菩薩的發心。魏老居士研究心地法門,頗有成就,有機會時,宜常親近。能遇善知識,是大因緣。
由于衆生根性不同,因緣也異,故佛法也無有定法,隨機施教,其中般若、淨土二門,則是普利人天之二大法門,因佛所說法都是以般若爲先導,又多以淨土爲歸宿。仁者修觀心法門,即是修般若法門,能觀自心,決可見性,所以佛說:“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又凡學佛,總以見性爲主,所謂“不識自心,學法無益”。而觀心正是見性的方便。至于密法是以叁密相應的善巧法門,使人于重厚習染中,迅速獲得解脫,因凡夫多生積習,正如重病之人,非下重藥,實難挽救,故以手印、密咒相助,意念上或先觀有相法,如《顯密圓通成佛心要》所說觀想頂上有一 [徐恒志上師手書梵文,編者注]字,猶如明珠,遍有光明,用以轉化一切染垢,然後知心不可得,直入無相門,即能漸證“空空寂寂,靈靈明明”之自性,便與禅宗合拍。 仁者若欲加修密法,以資精進,則可修《六字大明咒》。口持此六字真言,手則結大蓮華手印,即二手掌根相拄,二小指、二拇指也分別相拄,其余頭指、中指、無名指叁指相對(叁指第一、第二節略彎曲),中間各距離一寸光景,作蓮花開敷狀,意則一切不顧,只注意到持咒,每次坐一小時,可得定開慧,並可治病強身、消災免難。此法《成佛心要》上也有介紹,今附上修法一冊,作參考。密法手印本應灌頂傳授,但上師慈悲心切,對一般較簡單衆所周知的法門,可以公開傳授,不須灌頂,只要恭敬、供養、禮拜本尊,亦可修習。
(茲附手印示意圖,以便學用。)[手印圖略,編者注]
修此法重在無相,妄念起一切勿理,一小時內咒不停,印不散,到時提至頭頂上散印,最好用黃布將手印遮蓋,以資恭敬。
問題解答如下,供參考:
一、平等不二心,即是無分別智,久修自得。證此平等智(體)、同時也有差別智(用),觀衆生苦惱而發願救度,故二者是圓融一體的,總以得定、開慧、證性爲重要。故要下大功夫。
二、投衆生所好而方便接引,此即是觀機說法。故佛法以契機爲主要。
叁、所謂見地,主要是見性——先見到自己本來面目,便有辦法打掃習氣煩惱,未見性前,難免盲修瞎練,故見道而後修道,十分重要。至于先度自己,而後度人,這是常途,但以叁法印(無常、無我、寂靜)或實相印爲標准,隨分隨力引導別人,並無不可,功德亦不可思議!
氣功可以強身、治病,但與佛法不同。它只是一種方便,並非究竟,至于說某氣功大師是菩薩化身等,他本人不說,別人何以知道?這些切勿聽信,標新立異、裝模作樣,都是佛法所大忌,仁者須心中有數,亦不必與之诤論,多惹是非。若真正見道,決不隨口胡說。且看印光、弘一、虛雲等大師哪一個自說是菩薩化身,只是平平實實、一味謙虛。祝精進。
恒志
5月23日
某某仁者:
5月29日手書已收到,因我前一時期,曾到外地一行,于昨日方回,故複信不及時,諒在等候複信吧!所談各點,頗有見地,再說明如下:
一、業性雖空,但有如幻業力,率衆生入六道。悟性、見性之人,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不被業力牽動,而能“隨緣觀性空,不再造新殃”,則幻化之力便能逐步轉化,而證入真空、妙有之實相境界。故永嘉大師證道歌說:“了則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夙債”。故關健在“了”,“了”即悟也。
二、有情五蘊身心本是性空,無有自性,故《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此有二層意義,一、是說五蘊自性空,這是淺義;二、是說五蘊全體即是真空,故《楞嚴經》說:“五蘊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這是深義。五蘊自性雖空,但能隨緣起用,充滿生機,用而不著,當下即是不生不滅之自性。
叁、諸“識”本是一體,就其一體中之不同作用,而分爲八個識。只要知諸識性空,便轉識而成智。若證入無分別智,自知“識神”原非“主人”。
四、衆生幻業,由心所造,今借自心叁密加持之力,以轉化之,即是以幻除幻,最後便如《圓覺經》所說:“諸幻滅盡(心空、法空、空空),覺心不動”矣。
知仁者現正向“悟性”功夫上著力,很好!當念寂心空,現前卻明明了了的便是。但轉瞬又逝,故要多觀、多修,做到常寂常照。此複祝精進。
恒志
6月13日
某某仁者如見:
3月27日手書已悉。所說皆用功中境界,已體會到古德所說:“平常心是道”,祈繼續用功,埋頭前闖,自能到達彼岸。古人說:“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法未爲真,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幸自珍重!
附上在上海居士林講經照片一幀,以作紀念,祈惠收。不一一,即頌道樂。
恒志手書
4月3日
某某仁者:
6月12日函悉。知與魏老[牧牛老人,編者注]曾去親近,能敬事大德善知識,即是自性功德,但因緣各有不同,一切隨緣,自在無礙即可。
所說:“隨緣應物而無所住,雖一切不住,卻了了分明,非斷滅相”此是見性景象,宜繼續用功,增進定慧力,打好堅實基礎,並從體起用,在一切順逆境界上消磨習氣,使定慧交資,體用合一,達到寂照不二境界。一切言語文字正如指月之指,要離指見月,勿執指爲月,爲要。能在種種境界上奮鬥,進步就快,否則說時則有,用時則無,浪費光陰。修法時,由于心理上變化,會引起各種反應,汗毛豎,或腦部震動,或身上起冷熱變化,都是。修世間禅定也有“動八觸”現象,對見性並無妨礙,勿必驚疑。
附上《般若花》一冊,作爲參考,其中“關于佛性答問”一文,可先看,對仁者目前修持有幫助,但勿死在句下,爲要。即頌精進。
愚恒志手啟
6月17日
某某仁者:
2月24日信已收。愚已遷居“上海密雲路....”以後來信,請改寄此地址。
所說學佛體會,顯然很有進步,理解來自事證,理事不二,十分難得!一切佛法皆是方便,莫非是除凡夫執著之病,病愈藥廢,恢複本來天真佛性,才知一切諸法,不論物質和精神,都不離自性而有,都是法身的體現,色空不二,動靜一如,雖起心動念,而不粘不滯,即是自心的妙用,所以說煩惱即是菩提,生死即是涅槃也。仁者所說:“寂而不斷,了了分明,照而不動,一無所得”,若實證此境界,即是明自本心,見自本性。
真如之法,無時間、空間相,但諸法和合,雖性空而緣起;有相皆妄,雖緣起而性空,故說幻則一切皆幻;說真則一切皆真,畢竟真妄皆不可得,而不可得處,卻無盡藏也。古人所謂“萬世古今不離當念,十方刹土不隔毫端”,實證者,自能理會。仁者所說多是正論,但須常觀“言語道斷”時是什麼?
心中心法,並非人人可修,因各人因緣、環境有所不同。沈洪同學不知其情況如何?且愚蟄居市郊,外地來人找尋不易,勞神費時,是否就近請 魏老居士慈悲攝受灌頂,以資方便。某某母女既已修法,似亦可就近方便辦事,以免遠道跋涉。如修法中有何問題,除請教魏老外,也可來函共同商討。
謹複順頌一切安祥。便請代向魏老道長頂禮請安。
愚恒志手啟
1992年3月2日
《大音希聲 二、徐恒志老人書信 答南通錢居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