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南通钱居士
某某同学:
10月3日来信收到。你是一个很有品德和智慧的人,所以对于一门学问的研究,很专心用功,非常难得。现将问题简复如下:
1、在静坐中呼吸较粗,这是一定的过程,随着呼吸的逐步调和以及妄念的逐步减少,呼吸也便渐渐细微,渐渐不知不觉。但这是自然地进行的,不要强制。(可细看《静坐入门》14页“静坐时的调息功夫”。)
2、静坐过程中的定心功夫,也是逐步由粗到细的。由于各人的杂念有多有少,凡杂念少的或静坐功夫渐深的人,每能上座不久,便寂然安定。一般的人,可以在呼吸调顺安适后,便返观自己的心念。其法有二种:一是先系心于一处法,如专心存想脐间(或脐下2寸左右处,一般做气功的,叫“意守丹田”,就是这个地方),因此也可意想佛菩萨像,因这样就可使万念归于一念,使心念逐步安静。第二种方法,是“返照内观”(详细办法,可参看《静坐》第16页)。在坐中观照成习惯,以后在行、住、卧等都要时时刻刻提起观照,这是最根本的办法,是比“意想佛像”要进一步,因凡系心于一处,仍是一种方便办法,是有为、有相之法,而观心是无为、无相之法,是彻底的办法,所以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即是现象,这句的意思是说,凡一切现象,都是生灭变化、虚幻不实的)。懂得这个道理,以后便能渐渐与自己真实的灵觉之性相应,学佛的关键就是要亲自证悟到这个觉性。(可参看《静坐》第32页,“关于观心”这一节。以及《学佛是怎么一回事》中“观心”一节)
3、如果能在静坐中观照纯熟,就可移用于住、行、卧中,即随时随地可以起照,这时与静坐的要领便完全一致了。不过初学必先从坐中练习,才能逐步安定下来。否则平时不易觉照。
4、功夫成熟,与人讲话时,照样可以不失觉照。初学的人,与人谈话过后,马上顾到觉照,也是一样的。
5、天帝、城隍、土地等,都没有了脱生死,仍在轮回之中,他们虽也是惩恶劝善,但不一定能按佛法行事,所以应相信佛说的话。
就答复到这里,希望你奋发向上,自强不息。
愚恒志
10月7日
某某同学:
首先祝全家春节好!2月16日的信前几天收到,因节日里人事多,迟复了,为歉!所问各点,现逐一答复如下:
1、开始学静坐,很好。坐中出现的各种景象,都是虚幻不实的,这是因过去曾有各种各样景象,熏成种子,含藏在第八识中,现在静中便显现出来,如户缝中阳光射入,便见尘埃纷飞一样。故不要惊怪,别当作实事,当念《金刚经》中一句偈:“凡所有相(各种现象)皆是虚妄”,不去理它,便自然消灭,逐步由乱入定,由动入静,坐中“妄念变多”也是同样道理,是好处,不是坏处,因你能觉得妄念变多,这个“觉”,就是好。一般人终日妄想,还不觉得哩。
2、初学静坐用随息念佛或数息念佛方法均可,看自己的方便,初学定的一般下手时离不开“数”、或“随”,所以智者大师的“六妙门”,就是数、随、止、观、还、净六种修定方法,逐步由粗入细。只要明白一切“妄念执着”本来是空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就不至随妄念流转,要逐步训练,不能心急,也不必担心。
3、今另由邮局寄上《阿弥陀经旁解》(尚有其他经咒,咒的解释不一定要注意它)、《观无量寿佛经》及《四十二章经》等共三册,请收下,收到函复。《无量寿经》,也名《大阿弥陀经》,我处没有,故未寄上。《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是观想念佛,从有相下手,归入无相,理解不清者,易执相成病,其重点在第十六观,其中说明“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等,宜注意之。总之,信愿念佛是手段,一心不乱是要求,往生极乐是目的。故“一心不乱”很重要。(经书收到,望复一信。《净土五经》在苏州木渎灵岩山寺佛经流通处,闻即将出版,可去函联系一下。)
4、《佛法导论》P34所说“宇宙万有之实事实理”,实事实理即是指本具的真实理性,此理性也即我们本具的真心,此真心含融一切,宇宙万有不离此而有,《心经》叫做“诸法空相”,也即“实相”,故说“本无始终,普遍常住”,为一切诸佛所证明的。我们一旦证到了此实相,才知这是宇宙万有的实事和实理。其余都是运动变化的一时现象。又佛所说的都是“事实”和“真理”,故叫实事实理。
5、佛有三身,佛之报身是因地功德所显得,回向偈中的“尽此一报身”,这是指我们凡夫的报身,即父母所生的身体。是因业受报故也叫报身。名同实异。
6、P5所说,即整个宇宙从时间说是无始无终的,从空间说是无量无边的,这已为现代科学所证明。中与边是相对而立的,实际上是无中无边,而也可说即中即边(从相对说)的。当自性融彻无碍时,与宇宙万有相契合,便成为圆融法界(也是实相的异名)。
7、P41所说的理事,就象一物的二面,理是理性,事是事相,有些人专谈理性,而废弃事相,则理性也不全;同样,有些人只顾事相,而不顾到理性,则所修也不能得益,所以必须理事圆融、不可执事昧理,也不可执理废事。若修持名法门,尤须从事入理,因事能带理,理难独立。当然明白理性,也是很重要的,从明理性开智慧,一切就好办。
8、皈依自性三宝,即说要明白自己的心性,自性本来明觉,即自性佛宝;自性本具智慧,即自性法宝;自性本来清净,即自性僧宝,学佛不仅要归依住持三宝(事相),也要归依自性三宝(理性),向内而求,处处回光返照自性,才能得益。
9、“心”与“性”是一,故说“自性”即心本具,即众生的心与佛的心,同样具足此灵明觉性,不过佛已明觉,众生尚迷。(“心”有时作真心解,有时作妄心、识心解,看用处有不同,具体细看《学佛是怎么一回事》释心、释性二节)。
10、“有情”指一切众生,因一切众生、动物都有情识,故叫“有情”。植物无情识,故不能叫“有情”。
11、要造飞机、汽车必先有个动机、计划,这是“因”,材料、人工……等等,都是“缘”,因缘和合,乃生一切“果”,故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所生,叫做“因缘所生法”。 此颂近好。
恒志
1985年2月23日
某某同学: 来函悉。兹复如下:
1、您是学无线电工业的,那求学无线电基础知识等有关知识是必要的,即使其它科学知识,能有选择地学一点,也是必要的。有丰富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为人民、为众生服务。所以佛经上说,菩萨要学习五明:一、声明(言语文字学)二、工巧明(工艺技术)三、医方明(医学)四、因明(逻辑伦理学)五、内明(佛学)。《法华经》上说:“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能尽力完成本科课程,很好。学佛的人,必须是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处处奋发向上,自强不息才是。
2、静坐中发生障碍,能否:一、暂时休息一下,待痛处稍好再坐,二、减少时间,坐20分钟或半小时。三、坐的前后,加强活动,如做些广播操等,使气血流通,可减少疼痛。
静坐如果结合调息(做腹式呼吸,即一般所谓气功锻炼)能流通气血,健身袪病。特别由于我们杂念分别很多,故借静坐之法,来逐步观照收摄,因静中做功夫,比平时容易得力,容易入定。所以静坐是手段,不是目的。
3、修持的目的,主要在于澄清妄想杂念,使自己常觉不迷,(你在这方面已有体会)所以在日常行住坐卧中,(除专心学习外)必须常常放下万念,使自己常处于空空寂寂的地位;但同时又是明明了了。这种空而明,寂而照,正是自己的“本来境界”,(也叫本来面目)常常这样做,正是心经上“照见五蕴皆空”的观照方法,这方法是简要、实用和彻底的。其他方法,也可借用,如念佛号,不过都要归到心空智朗的地步。可见修持在刻刻用心提照,不仅是在静坐中。如能逐步做到随时心空智朗,这正是高级的静坐功夫。(具体可参考《静坐入门》中的“调心”和“观心”二节)(所以禅宗六祖以“见性”为主,并不主张人们呆坐,总之不可执定。)
4、睡眠不充足易疲乏,太多易做梦、昏沉,使心不明了,所以“睡”,称为五盖之一。能盖住人的智慧。做到适当调节,便好。不但是睡,其他也是一样,都宜调和适当,可保健康、明快。顺祝康乐。
恒志
4月10日
某某同学:
9月4日函悉。知已返校学习,很好。所询各点,简复如下:
一、“习静时,一念生起,即看念头来向,妄念顿消”。此即“观心”。能于一念起时,常作如是观,定力便逐渐增长。
二、初学人动眼球与“止”有矛盾,因见色闻声,不免随境流转,影响入静。待今后定力增强,便不会有矛盾。
三、平时待人接物,要做到“和光同俗”、“和而不流”,即虽不戏论,也不孤僻;虽与人和通,也不随之流浪。若一味“孤高自赏”,也会生障碍。
四、“ 暇莫暇于不失时”,“不失时”即爱惜光阴,能爱惜光阴,抓紧时间的人,便会充分利用时间,时间便能够用,而成为最有暇的人了。三句总的意义是:知足的人最富,精进的人最强,不浪费时间的人最暇。
五、贪、嗔、痴烦恼,人人都有,不过有深浅不同。久久修习,自可渐薄。在方法上,调息念与观心结合,很好。但须有主有助,或先以观为主,以念为助,今后或以念为主,以观为助。至纯熟后,即念即观,观念便合一了。
六、观身不净等四句,名四念处,对治四种颠倒(以不净为净,以受为乐,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可常随境观察:人我身根都不净(九想观);凡所感受, 易生苦感;心念刹那生灭无常;五蕴和合,我不可得。随时观察,贪痴渐薄;而生明慧。祝康乐、学业进步。
恒志
9月9日
某某同学:
4月17日函已悉。迟复,甚歉!
所说修持境界,都从实践中所体会…
《大音希声 二、徐恒志老人书信 答南通钱居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