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識正確嗎?望師父慈悲開示。
【元音上師批語:不枉你用功一場,見地非常正確。】
弟子障深慧淺,尚未親證佛性。因而弟子發願,一定要精進用功,實修實證,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弟子認爲上座按師父要求心念耳聞,盡量多加座。下座修觀,“內不爲念轉,外不隨境遷”,知行住坐臥、念佛持咒都是自性所爲,盡可能讓真心常現,對嗎?
【元音上師批語:又對,又不對。對者,須用功努力修持,不可輕忽。不對者,在“盡可能讓真心常現”。因真心無隱藏時,時時在你面門放光。你既知一切舉措、作用,皆是真心的妙用,它豈不是時時現前,還用什麼“盡可能讓真心常現”呢?!】
前些日子,弟子曾給師去信一封,言及自己因工作輕閑,除看經書外常有無所事從之感,師父答複爲“可持咒、念佛以養心怡性”。請問師父持何咒爲好。念佛是念佛號呢還是指念自性。弟子愚癡,還望師父詳加開示:
【元音上師批語:無所事事即是真心顯現,一有枯寂感,即是妄情。持咒、念佛皆是遊如來寂滅海,不作持咒念佛會。所以隨你持什麼咒,念什麼佛皆無不可。】
再就是此處“持咒、念佛”同下座觀照有無沖突?還是持咒時知是“它”在持,念時知“它”在念呢?還是心念耳聞?
【元音上師批語:現在所說的念佛、持咒,是指你已悟自性,不在做功夫了。所以念佛、持咒即是下座的觀照,怡情逸性,潇灑自在,無所事事的絕學無爲的道人了。】
弟子前些日子想早叁四點鍾起床,以連續打二座,試了一兩次,打坐時沒精神,白天也有影響。請問師父如何對治?是否也屬習性,若堅持下去是否就會改變呢?
【元音上師批語:你現在定力還不足,還是睡足了有精神再打坐爲好。】
關于睡姿,是否“吉祥臥”最好?其意如何?我常仰臥,必須改掉嗎?
【元音上師批語:以吉祥臥爲好。因心髒在左,不受壓迫故。】
感謝師父慈悲,上次囑咐我幾句話“心空無住,任運逍遙。但盡凡情,不求聖解”。弟子非常歡喜。弟子粗淺理解爲:事上一切虛幻不實,如夢如幻,不要執著,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縱橫無礙;做好自己的本分事,盡職盡責;不求奇妙玄特。可以嗎?恩師。
【元音上師批語:可以。】
師父,您這個弟子愚癡,但弟子無論如何信心不退,弟子對師父沒有別的請求,只求師父助我早開智慧成佛。無論師父對我怎樣,我將永遠追隨師傅。師傅啊,弟子從內心到行爲無論有什麼不對之處,望師傅狠狠批評。不然我這個障深慧淺的凡夫,何日才能親證菩提呢!
【元音上師批語:菩提在你面前還不認識嗎?!這問話的是誰?不是菩提,又是什麼?!】
師傅保重!
代一切衆生供恩師100元錢。以此功德回向一切衆生。請師父收下!
【元音上師批語:謝謝你了!】
保定弟子孟居士
四月初二
【前頁缺失,編者注】全集》及師父的多次開示。弟子理上認定:那了了分明的靈知覺性就是我人的本來面目,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若沒有“它”則恩師您也無從看我寫的信,也不能給我寫信。上次恩師信中寫“這問話的是誰!”不也是“它”嗎。當然,弟子明白,這一句會得生死仍不能了,必須事上透過才行,必須下功夫對治自己的習氣。但是這一句若不能會得,生死就更無從談起,對嗎?師父。
【元音上師批語:說得不錯!】
二、要按師父要求上座努力用功修法,以親證本來,否則理上即便明白了,境界現前時,明知如夢幻泡影,也會不知不覺跟著跑,力量差。若親證後力量就很大了,對嗎?師父。
【元音上師批語:對!】
再就是請問師父理上證和親證的體應該是一個吧?
【元音上師批語:對!】
叁、若弟子見性沒錯,准備從今以至除盡力加座用功外,多做“牧牛”行。爲此仍需師父慈悲開示。
第一、請問師父見性後最精進的用功就是時時刻刻不忘失本來嗎?【元音上師批語:對!本性不會失去的,只是你不知被境迷就像太陽被烏雲遮蓋而不現一樣。】因弟子想起這樣一句話:“一念覺一念就是佛,一念迷一念就是衆生”。凡夫之所以爲凡夫就是不知真心,隨境、隨念而轉,從而長劫流轉生死而不知。若覺知境、念幻化不實,無非自性的顯現,從而不加執著,自性就現前了。對嗎?師父。【元音上師批語:對!】
第二、不忘失本來。就是要在覺知上用功,做事時知是“自性”妙用,無事時知靈知覺性並不曾減少。事上一切一切都是“它”的顯現,一切都幻化不實,唯有佛性是真,能久久不忘。知行住坐臥,舉手投足都是它的作用,自然就隨時間、因緣而成就大道,對嗎?
【元音上師批語:不對!古人雲:但盡妄情,不求聖解!你時時執在靈知性上,就是有所住執。但不著一切相,隨緣起用即是,靈知性亦不可著。】
第叁、請問師父正定和普通睡眠的區別。一個爲了了了分明,一個是不知不覺,昏昏沈沈?那麼睡眠時如何用功爲好呢?
【元音上師批語:等你定功深入,睡著亦是了了分明,不是昏昏沈沈。】
第四,除習氣:貪嗔癡慢疑來時,即刻覺知這也是自性的顯現。【元音上師批語:不對,這是妄心。】是自己認假作真,加以執著所致。馬上就轉煩惱爲菩提,或說煩惱就是菩提。因無真心,煩惱也無從産生,是真心遇境而加以執著所致。這種認識對嗎?
【元音上師批語:對。對。煩惱息,如浪本來是水,浪靜,動相息,即還歸平靜的水一樣。】
四、弟子目前對修戒定慧的認識。
戒:勿忘覺照,“內不隨念轉,外不爲境遷”,從而讓真心常現。
定:性體本來不動,動靜一如,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修法的訣竅在心念耳聞,字字分明。心理難受也好,身體疼痛甚至要死也好,身心輕安舒適也好,一概勿理,只管分分明明地將咒子持下去,直到不能持了爲止。其原理爲通過佛菩薩的密咒將妄念化去,而後再將咒子化去,最後就孤靈靈地剩下無人相,無我相的靈知覺性了。
【元音上師批語:是的,妄念化空,咒子即念不出,當下忽然能所脫落,身、心、世界化空,真性即現前。】
下座用功,要時時讓自性現前,做到“內不隨念轉,外不爲境遷”。放下妄念即是自性現前。初步用功,時時回光返照,我人之一舉一動,乃至穿衣吃飯無非是自性的妙用,若無靈知覺性,如同
草木瓦石一般。用功關鍵是時時覺而不迷,通過智慧抉擇該做的事情認真去做,不雜用心,不東想西想,就是自性妙用。若雜用心就轉妙用爲妄執了;就是無夢無想、無所事事時,自性也沒失,當下即是。就像通著燈泡的電線,燈不亮,其電能並未失,此時就不必再東尋西找,否則就是頭上按頭了。
【元音上師批語:你寫得太不清楚,大致說得不錯。】
上座安心修法,下座綿密觀照,時時讓自性現前,如此用功下去,時節因緣到來,就不愁不開悟了。上述知見正確嗎?請師慈悲開示。
【元音上師批語:知見不錯。】
問:時時和自性相應就是和上師相應,如法修行,上師、佛就在身邊。這種認識正確嗎?
【元音上師批語:對!】
關于發願。有許多佛菩薩因地發願不同,有的先成佛,後度衆,有的先度衆,後成佛。先開慧成佛後度衆,易于理解,而先度盡衆生而後成佛就難于理解了。此處的衆生是否是指自己內心裏的衆生(貪嗔癡慢疑等)呢,請師開示。
【元音上師批語:度衆生不分內外。先度衆生後成佛者,乃不居佛位之謂,如地藏王菩薩等。又大心凡夫先人而後己亦是此例。】
弟子今後修法還有哪些該注意的事情呢,望師多給開示,弟子太愚癡了!
【元音上師批語:時時觀心,不跟念走,不隨境遷;多在事上鍛煉,把所有執著習氣除盡。】
敬愛的恩師:
頂禮上師!頂禮十方諸佛菩薩!
經恩師的一再開示,弟子終于明白,佛性從未片刻離開過我,只是本人不識罷了。“它”整日在六根門頭放光,我人之一舉一動,無一不是“它”的作用。“它”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不生不滅,無動無靜。本來無生死,迷人觸境動心攀緣,才枉受輪回生死之苦。
【元音上師批語:完全正確!可喜你已悟得斯理。】
觀照就是保護,就是保護自己的真心自性,內不隨念轉,外不爲境遷。世間萬物,一切一切都是自性的顯現,虛幻不實。一切都不可得,從而不爲一切境界環境所左右,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時時保持警覺,遇境不著,心空無住。
上述知見,請師指正:
【元音上師批語:如是之理你已悟得,只須在事境磨煉將曆劫多生之執著陋習除盡。即證成聖果。】
弟子修法已一年多了,雖然從理上明白了一些,但至今尚未親證身心脫落之境,請問上師,若不親證,是否遇境不動心的力量會很差呢?親證是否不太容易?若欲親證是否主要靠打坐修法,請恩師慈悲開示:
【元音上師批語:修行不只是打坐修法,在事上磨煉不隨境轉,是得力的修法,但如磨煉的定力不夠,還須多打坐以增加定力。】
《大音希聲 一、元音老人書信 答保定孟居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