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仰仗叁寶之力利祖先——盂蘭盆蒙山法會

  仰仗叁寶之力利祖先

  ——盂蘭盆蒙山法會

  2012.08.23

   我們這個寺院的地理位置還是不錯,在大海邊,東海之濱。所以一年當中,熱也是沒幾天,但是熱的時候還是蠻熱的,熱的時候,今年最高溫度也要將近四十度,有兩天。冬天呢也還好,冬天倒不是很冷,偶爾會下幾場雪。

   不管怎樣的氣候,其實還是看人的,我們學佛也就是爲了找回自己。如果自己迷失掉的話,不管是什麼地方,還是什麼時間,這個生命都是暗淡的。

   那這次法會主要就是圍繞著今天,今天是七月十五,七月十五稱爲叫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下午我們出家人都彙聚在法堂啊,這次結夏安居,四個月時間,今天就是解夏。這個解夏的時間呢,就叫僧自恣,我們自己的術語叫僧自恣伽摩。

  經過結夏安居的這個四個月的修行,大家的功德增長了,對出家人又多了一歲。我們出家人是講,比如說出家多少年,結夏多少夏,就根據這個來衡量

  

   一個人的功德的。所以佛教只要我們有出家人在,還依照戒律,還在修行,佛法就能住在世間了。

  

   所以這個《盂蘭盆經》裏面講到,說經過幾個月的修行,有很多都已經證果得道,轉凡成聖了。我們這個時代呢,就像我們就覺得很慚愧,我們連傳播推廣佛法的最基本的理念,都非常有難度。

  

   我們講因果,現在這個社會上,這個因果在我們佛教裏是一個很簡單的一個概念,但是在這個社會上,講不通,大家不相信有因果。也就是說,我們現在這個人,已經退步到相當嚴重的地步了。甚至你說“叁世輪回”,人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這是我們佛教最基本的理念、生命觀念,這個真相。但是我們現在人,無視這個真相,不相信過去、現在、未來,不相信。

  

   所以現在這個時代,那你說,作爲我們,是不管這個社會了,我相信就歸我相信,我好好修,這個社會他不相信就不相信了,我不管了。這個又很難做到,我們中國的佛教,屬于大乘佛教,你看,佛教靠大家供養,依賴大家護法。所以無形當中,形成了一種關系,大家供養物質上的,然後寺院供養大家精神上的。

  

   那爲什麼像泰國、緬甸,他們小乘佛教的國家,他到現在還保存著化緣的。他那個化緣的概念,不是說拿一個化緣本子到你家門口,不是的,他是托個缽,一天吃一頓或者吃兩頓,托缽,就直接就是給吃的了。

  

   在那個地方,他們的人民會准備好,出家人來的時候,他們會非常虔誠地跪下來,把自己准備好的飯菜盛到出家人的碗裏,那個缽。他那個缽也很大,那個缽基本上有這麼大,這麼大一個,那要裝米的話,我估計能裝20斤。

  

   爲什麼出家人的缽有這麼大呢?因爲在我們佛教界就說,它有這樣的規定:一個人出去托缽,可以夠四個人吃的,可以夠四個人到五個人吃。因爲有一些寺廟裏,它有老人,有病人。有時候他們不方便出去托缽,年輕的、身體健康的就去托了回來,把它分開,大家再一次盛到碗裏去吃。

  

   我也去泰國過過這樣的生活,甚至也跟著他們一起去托缽。就是他們是光著腳走,我呢穿著鞋走,我光著腳受不了。他們出家人都是光著腳,排著很整齊的隊伍,背著一個缽,我也背了一個缽。我穿了我們漢傳的一件長衫,然後背了一個缽,跟著他們一起。

  

   他們那個信徒啊,特別喜歡供養我,他看這個和尚稀奇,沒見過,所以“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就是這個道理。他們那些師父,他天天看到,很正常,哎呀,看到我這個“唐僧”,然後就特別喜歡往我這裏放。

  

   我們還到他們的學校,學校學生的第一節課就是這個工作,就是供僧。學生到學校之後啊,校長,老師,帶著學生排著隊,夾道排著隊,然後出家人也是排隊過去,然後學生們就把自己的這些拿出來,供養給師父們。很有意思的,我也跟著他們一起,哇,小孩子看到我特別喜歡,都圍繞著我。

   跟他們一起,托缽回來之後,分開、分開,我們念經要念很長時間。所以出家人吃一頓飯,很多不容易的,早上天蒙蒙亮就去托了。是、天蒙蒙亮大概是五六點鍾的話,托到八點多回來。這時候走了很遠的路了,結果肚子還是空空的呢,托是托得滿滿一缽了,又不能一邊走一邊吃,托了還要托回來。

   托到寺廟,放到他們那個齋堂飯桌上,再全部打好。由于我去的那個寺廟,他這個方丈很好,泰國因爲托缽的原因啊,所以它不分葷和素的,不分葷和素的。但是這個寺院的師父,這個住持,他就特別強調吃素,特別強調吃素,所以他們一方的信徒,也大多數都是供養素的。偶爾一些有人還供養一些,泰國魚很多嘛,供養魚啊什麼的,那他們就把它分開來,分兩批,一邊是葷的,一邊是素的,這樣。

  

   所以我們吃素的,在那裏還可以吃到素的,他在寺院裏,也有一些是吃素的。然後分好之後,在那裏念,念啊念啊,念了很久,念了大概到九點多,九點多然後才去拿飯,拿好飯之後,我們念好了之後,然後又是他們的居士。他們的比丘尼啊,他們沒有比丘尼的,他們只有,就是說,也有出家,女衆也有出家。但是出家之後,她們不是正式的比丘尼的身份,她穿的那個袈裟是白色的衣服,白色的裙子,白色的披單,頭也可以剃成光頭。但是呢,她們其實嚴格來說,她不屬于比丘尼,她還屬于這種出家的淨人,有這種概念。

  

   然後就開始她們念,她們念的聲音很好聽啊。然後她們念,我們在這個悠揚的聲音當中就開始吃。我們先吃,她們要念。然後我們吃完了,她們念的差不多可以了,然後她們再吃。

  

   今天上午我們的盂蘭盆供,我們盂蘭盆供大家看到了沒有?好看嗎?豐美吧?看到有沒有流口水?我們甯波的土特産都搬上來了,糯米做的,糯米團子。我們叫什麼啊?甯波人,叫什麼啊?灰節團(此句爲甯波方言)。名字聽上去不好聽,其實就是年糕,糯米粉做出來的,其實很好吃,我剛才剛吃了一點。

  

   然後各種,那個冷面,那冷面油拌出來的;然後糯米燒出來的飯;饅頭,自己蒸的。各種各樣好吃的,堆得你看,一堆一堆,連桌子底下都放得滿滿的。這樣子豆子、那樣子好吃的、米,反正連桌子底下都放得滿滿的,桌布蓋上的,其實裏面都是滿滿的,從裏到外堆得那麼高,你看。所以這個叫“盡是甘美”,最好吃的那個放在這邊,供佛及僧。

  

   這個供佛及僧,這是我們佛教裏邊,非常悠久而傳統的一個佛事,這個《盂蘭盆經》就記述了這個事情。目犍連尊者剛剛證得阿羅漢果的時候,這個時候由此可以知道,目犍連剛證阿羅漢果,他只有十幾歲,二十歲都不到,就證阿羅漢果了。那你可以知道,那佛陀那個時候也是成道之後不久,佛陀只有叁十多歲啊,目犍連尊者二十歲不到,應該在十八九歲左右,有可能還要再小一點。

  

   因爲舍利弗尊者和目犍連尊者,他兩個歲數差不多大,他們就在十六七歲遇到佛陀,跟著佛出家的。跟佛出家不久,就證阿羅漢果了,那應該知道,肯定不到二十歲。所以這個時候佛陀也是肯定不到四十歲,我們佛教剛剛開始。

  

   目犍連尊者、舍利弗尊者,各帶一百人,他們雖然年紀很輕,他追隨衆已經有了,因爲他們特別聰明。目犍連尊者在摩竭陀國,他跟頻婆娑羅王有親戚關系,他屬于貴族,所以目犍連從小就才華橫溢。所以他就跟舍利弗兩個人關系特別好,舍利弗也屬于婆羅門種姓的,也是大富長者家的。

  

   所以這兩個人從小關系就很好,然後智慧又高,所以他們就十幾歲的時候就,已經各有一百個追隨衆。所以舍利弗、目犍連之間的約定如果你碰到好老師,你要告訴我。

  

   所以當他們知道佛陀的時候,兩個人就一起去拜佛陀,聽了佛陀說法,證初果之後就拜佛陀出家。然後他們各有弟子啊,各有弟子也都追隨自己的老師,也跟著佛陀出家。所以這個千二百五十衆裏面,這二百個人,其中二百個就是舍利弗和目犍連的。

  

   但是那個時候,他們年紀雖然很輕,就很快的就證得阿羅漢果。所以呢,雖然年紀輕,智慧、神通都非常的廣大,所以在佛教界裏,又被尊爲叫“長老”。他們兩其實年齡都不大,但是被尊爲“長老”,因爲什麼呢?因爲有德有道、智慧高超。所以在僧團裏面,我們佛教僧團裏面,地位非常的高。甚至後來佛陀的,以前出家之前的兒子,羅睺羅,出家都是拜舍利弗爲師的。所以在教團裏面呢,主要也都是,很多後來的佛陀的弟子,都是跟著目犍連和舍利弗學習。

  

   所以在我們佛教裏面,我們漢傳佛教,佛陀身邊的侍者是伽葉、阿難。真正的在印度,佛陀身邊的侍者是目犍連和舍利弗。所以目犍連和舍利弗在僧團裏的影響力非常大,非常大。乃至後來,舍利弗的老家,出生地和圓寂地,都成爲他的弟子的修學的地方,後來就形成了那爛陀大學。

  

   那爛陀大學就是舍利弗的家,舍利弗出生地、圓寂地,然後舍利弗的舍利塔也就蓋建在那邊,到現在都保存完好。這個那爛陀大學影響我們這個世界,影響我們人類文明,興盛長達一千多年。我們唐僧西天取經就是到那爛陀大學去學習。

  

   …

《仰仗叁寶之力利祖先——盂蘭盆蒙山法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