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仗三宝之力利祖先
——盂兰盆蒙山法会
2012.08.23
我们这个寺院的地理位置还是不错,在大海边,东海之滨。所以一年当中,热也是没几天,但是热的时候还是蛮热的,热的时候,今年最高温度也要将近四十度,有两天。冬天呢也还好,冬天倒不是很冷,偶尔会下几场雪。
不管怎样的气候,其实还是看人的,我们学佛也就是为了找回自己。如果自己迷失掉的话,不管是什么地方,还是什么时间,这个生命都是暗淡的。
那这次法会主要就是围绕着今天,今天是七月十五,七月十五称为叫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下午我们出家人都汇聚在法堂啊,这次结夏安居,四个月时间,今天就是解夏。这个解夏的时间呢,就叫僧自恣,我们自己的术语叫僧自恣伽摩。
经过结夏安居的这个四个月的修行,大家的功德增长了,对出家人又多了一岁。我们出家人是讲,比如说出家多少年,结夏多少夏,就根据这个来衡量
一个人的功德的。所以佛教只要我们有出家人在,还依照戒律,还在修行,佛法就能住在世间了。
所以这个《盂兰盆经》里面讲到,说经过几个月的修行,有很多都已经证果得道,转凡成圣了。我们这个时代呢,就像我们就觉得很惭愧,我们连传播推广佛法的最基本的理念,都非常有难度。
我们讲因果,现在这个社会上,这个因果在我们佛教里是一个很简单的一个概念,但是在这个社会上,讲不通,大家不相信有因果。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这个人,已经退步到相当严重的地步了。甚至你说“三世轮回”,人有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这是我们佛教最基本的理念、生命观念,这个真相。但是我们现在人,无视这个真相,不相信过去、现在、未来,不相信。
所以现在这个时代,那你说,作为我们,是不管这个社会了,我相信就归我相信,我好好修,这个社会他不相信就不相信了,我不管了。这个又很难做到,我们中国的佛教,属于大乘佛教,你看,佛教靠大家供养,依赖大家护法。所以无形当中,形成了一种关系,大家供养物质上的,然后寺院供养大家精神上的。
那为什么像泰国、缅甸,他们小乘佛教的国家,他到现在还保存着化缘的。他那个化缘的概念,不是说拿一个化缘本子到你家门口,不是的,他是托个钵,一天吃一顿或者吃两顿,托钵,就直接就是给吃的了。
在那个地方,他们的人民会准备好,出家人来的时候,他们会非常虔诚地跪下来,把自己准备好的饭菜盛到出家人的碗里,那个钵。他那个钵也很大,那个钵基本上有这么大,这么大一个,那要装米的话,我估计能装20斤。
为什么出家人的钵有这么大呢?因为在我们佛教界就说,它有这样的规定:一个人出去托钵,可以够四个人吃的,可以够四个人到五个人吃。因为有一些寺庙里,它有老人,有病人。有时候他们不方便出去托钵,年轻的、身体健康的就去托了回来,把它分开,大家再一次盛到碗里去吃。
我也去泰国过过这样的生活,甚至也跟着他们一起去托钵。就是他们是光着脚走,我呢穿着鞋走,我光着脚受不了。他们出家人都是光着脚,排着很整齐的队伍,背着一个钵,我也背了一个钵。我穿了我们汉传的一件长衫,然后背了一个钵,跟着他们一起。
他们那个信徒啊,特别喜欢供养我,他看这个和尚稀奇,没见过,所以“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就是这个道理。他们那些师父,他天天看到,很正常,哎呀,看到我这个“唐僧”,然后就特别喜欢往我这里放。
我们还到他们的学校,学校学生的第一节课就是这个工作,就是供僧。学生到学校之后啊,校长,老师,带着学生排着队,夹道排着队,然后出家人也是排队过去,然后学生们就把自己的这些拿出来,供养给师父们。很有意思的,我也跟着他们一起,哇,小孩子看到我特别喜欢,都围绕着我。
跟他们一起,托钵回来之后,分开、分开,我们念经要念很长时间。所以出家人吃一顿饭,很多不容易的,早上天蒙蒙亮就去托了。是、天蒙蒙亮大概是五六点钟的话,托到八点多回来。这时候走了很远的路了,结果肚子还是空空的呢,托是托得满满一钵了,又不能一边走一边吃,托了还要托回来。
托到寺庙,放到他们那个斋堂饭桌上,再全部打好。由于我去的那个寺庙,他这个方丈很好,泰国因为托钵的原因啊,所以它不分荤和素的,不分荤和素的。但是这个寺院的师父,这个住持,他就特别强调吃素,特别强调吃素,所以他们一方的信徒,也大多数都是供养素的。偶尔一些有人还供养一些,泰国鱼很多嘛,供养鱼啊什么的,那他们就把它分开来,分两批,一边是荤的,一边是素的,这样。
所以我们吃素的,在那里还可以吃到素的,他在寺院里,也有一些是吃素的。然后分好之后,在那里念,念啊念啊,念了很久,念了大概到九点多,九点多然后才去拿饭,拿好饭之后,我们念好了之后,然后又是他们的居士。他们的比丘尼啊,他们没有比丘尼的,他们只有,就是说,也有出家,女众也有出家。但是出家之后,她们不是正式的比丘尼的身份,她穿的那个袈裟是白色的衣服,白色的裙子,白色的披单,头也可以剃成光头。但是呢,她们其实严格来说,她不属于比丘尼,她还属于这种出家的净人,有这种概念。
然后就开始她们念,她们念的声音很好听啊。然后她们念,我们在这个悠扬的声音当中就开始吃。我们先吃,她们要念。然后我们吃完了,她们念的差不多可以了,然后她们再吃。
今天上午我们的盂兰盆供,我们盂兰盆供大家看到了没有?好看吗?丰美吧?看到有没有流口水?我们宁波的土特产都搬上来了,糯米做的,糯米团子。我们叫什么啊?宁波人,叫什么啊?灰节团(此句为宁波方言)。名字听上去不好听,其实就是年糕,糯米粉做出来的,其实很好吃,我刚才刚吃了一点。
然后各种,那个冷面,那冷面油拌出来的;然后糯米烧出来的饭;馒头,自己蒸的。各种各样好吃的,堆得你看,一堆一堆,连桌子底下都放得满满的。这样子豆子、那样子好吃的、米,反正连桌子底下都放得满满的,桌布盖上的,其实里面都是满满的,从里到外堆得那么高,你看。所以这个叫“尽是甘美”,最好吃的那个放在这边,供佛及僧。
这个供佛及僧,这是我们佛教里边,非常悠久而传统的一个佛事,这个《盂兰盆经》就记述了这个事情。目犍连尊者刚刚证得阿罗汉果的时候,这个时候由此可以知道,目犍连刚证阿罗汉果,他只有十几岁,二十岁都不到,就证阿罗汉果了。那你可以知道,那佛陀那个时候也是成道之后不久,佛陀只有三十多岁啊,目犍连尊者二十岁不到,应该在十八九岁左右,有可能还要再小一点。
因为舍利弗尊者和目犍连尊者,他两个岁数差不多大,他们就在十六七岁遇到佛陀,跟着佛出家的。跟佛出家不久,就证阿罗汉果了,那应该知道,肯定不到二十岁。所以这个时候佛陀也是肯定不到四十岁,我们佛教刚刚开始。
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各带一百人,他们虽然年纪很轻,他追随众已经有了,因为他们特别聪明。目犍连尊者在摩竭陀国,他跟频婆娑罗王有亲戚关系,他属于贵族,所以目犍连从小就才华横溢。所以他就跟舍利弗两个人关系特别好,舍利弗也属于婆罗门种姓的,也是大富长者家的。
所以这两个人从小关系就很好,然后智慧又高,所以他们就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各有一百个追随众。所以舍利弗、目犍连之间的约定如果你碰到好老师,你要告诉我。
所以当他们知道佛陀的时候,两个人就一起去拜佛陀,听了佛陀说法,证初果之后就拜佛陀出家。然后他们各有弟子啊,各有弟子也都追随自己的老师,也跟着佛陀出家。所以这个千二百五十众里面,这二百个人,其中二百个就是舍利弗和目犍连的。
但是那个时候,他们年纪虽然很轻,就很快的就证得阿罗汉果。所以呢,虽然年纪轻,智慧、神通都非常的广大,所以在佛教界里,又被尊为叫“长老”。他们两其实年龄都不大,但是被尊为“长老”,因为什么呢?因为有德有道、智慧高超。所以在僧团里面,我们佛教僧团里面,地位非常的高。甚至后来佛陀的,以前出家之前的儿子,罗睺罗,出家都是拜舍利弗为师的。所以在教团里面呢,主要也都是,很多后来的佛陀的弟子,都是跟着目犍连和舍利弗学习。
所以在我们佛教里面,我们汉传佛教,佛陀身边的侍者是伽叶、阿难。真正的在印度,佛陀身边的侍者是目犍连和舍利弗。所以目犍连和舍利弗在僧团里的影响力非常大,非常大。乃至后来,舍利弗的老家,出生地和圆寂地,都成为他的弟子的修学的地方,后来就形成了那烂陀大学。
那烂陀大学就是舍利弗的家,舍利弗出生地、圆寂地,然后舍利弗的舍利塔也就盖建在那边,到现在都保存完好。这个那烂陀大学影响我们这个世界,影响我们人类文明,兴盛长达一千多年。我们唐僧西天取经就是到那烂陀大学去学习。
…
《仰仗三宝之力利祖先——盂兰盆蒙山法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