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法方式叁
無論是聞法的時候還是修法的時候,心態和行爲都要如法。若是心不清淨,有不恭敬的行爲,不但沒有功德,反而還有罪過。我們已經把發心和動機都講完了,昨天講的是所斷行爲的叁種過患。今天講所斷行爲之六垢、五不持。
二、六垢:(一)傲慢;(二)無正信;(叁)不求法(沒有希求正法之心);(四)外散;(五)內收;(六)疲厭。
依照《釋明論》中所說:“傲慢無正信,于法不希求,外散及內收,疲厭皆聞垢。”這些都是聞法、修法時存在的染汙,我們要清除這些染汙。
(一)傲慢。不管是聞法時,還是修法時,都不能有貢高傲慢之心。也就是說,無論在世間還是出世間,稍微有一些功德或優點的時候,都不能生起傲慢之心,不能對同修道友有輕視的態度,不能認爲自己在某某方面比講法的上師善知識還要強,還要高明。
這些傲慢的心態都是要去除的。若是有傲慢之心,不會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傲慢的人是不會有提高,不會有成就的。傲慢有兩大特點:第一,覺察不到自己的缺點和毛病,這樣永遠也改正不了自己的缺點和毛病,就不可能有轉變的時候;第二,看不出他人的優點和功德,這樣永遠學不到他人的功德和優點,就不可能有提高的機會。這樣一來,不管是我們的功德還是福德,都不會有圓滿的時候。
聞法的時候,尤其是修法的時候,我們要去掉傲慢,把自己放在最低處。以前我在喇榮五明佛學院學習的時候,那些堪布、活佛就是這樣做的。他們當中很多人都是非常有修行、有成就的。喇榮的人特別多,有時候他們來了,根本沒有座位,只能坐在大殿外面,坐在樓梯下面或門口最不好的地方。這就說明他們的相續中沒有貢高傲慢之心。
喇榮五明佛學院和其他的寺院不一樣,我們的上師如意寶和其他的上師也不一樣。其他寺院裏的座位都是有順序的,都是把那些有名氣、有地位、有修行、有貢獻的人安排在前面或上面。但是喇榮五明佛學院從沒有這樣的慣例,再有名氣的上師或法王來喇榮五明佛學院聞法、求法也是同等對待,自己去找位子,有時候還不一定能找得到,只能坐在外面。喇榮五明佛學院沒有世俗方面的講究,上師如意寶也不要求,大家也沒有這樣的心態。
我們也要這樣。我們既然是上師如意寶的追隨者,就要盡量學習上師如意寶的言行。上師如意寶當時怎樣發願,我們也怎樣發願;上師如意寶當時是怎樣弘法利生的,我們也要怎樣弘法利生。所以大家不管是聞法的時候,還是修法的時候,都要盡量放下自我,把自己放在最低處,把別人放在最高處,恭敬上師,尊重道友。我們對這些吃的、住的、穿的,包括聞法時的座位等,不能要求太高,應該把要求降到最低。吃什麼都行,穿什麼都行,坐哪兒都一樣。
現在我們這邊的條件非常好,和以前的喇榮五明佛學院不一樣。以前在喇榮五明佛學院,你若是來晚了,就要坐在大殿外面,或者坐在大殿的中間。喇榮五明佛學院以前的大殿中間是露天的,就像我們現在這個院子一樣,沒有遮擋物。如果坐在中間的話,冬天隨時會有風雪,特別冷,夏天隨時會有風雨,求法者所有的衣服都會淋濕,一堂課結束的時候,手腳常常被凍僵。即使是這樣,你也不能中途離開,不能間斷傳承。聞法、修法的時候,無論是下雨,還是下雪,即使天上下刀子了,你也要忍耐。這雖然很難做到,但是也要盡量做,心裏不要有任何的埋怨或者煩惱。
你們來學法、修行,也要學會安忍。在聞法、修法的過程中,無論遇到何種磨難與坎坷,即使遇到再大的違緣和障礙,都應該忍耐。聞法、修法時,不是要享受,而是要受苦。受苦是消業,享受是消福,你們不能消耗福報,應該消除業障。
(二)無正信。信心有多大,加持就有多大;信心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信心是一切加持的來源,是一切成就的根本。聞法、修法時,若是對上師、對佛法沒有信心,不會取得任何成就,不會得到任何利益。
昨天講過,學佛修行和學習其他的學問不一樣,佛法是從恭敬中,從信心中得來的。有恭敬心、有信心才能得到佛法,否則即使明白很多佛理,也能講解很多佛理,但都是鹦鹉學舌、紙上談兵,都不是佛法。佛法是對治煩惱的,是對治習氣的!你所懂得的這些,若是沒有對治自己的煩惱,沒有對治自己的習氣,那就不是佛法。
現在有些人講起佛理滔滔不絕,那他是不是已經取得很大的成就了?不一定!如果沒有恭敬心,沒有信心,就得不到佛法。如果沒有對治煩惱、對治習氣,學的就不是佛法,只是一般的學問、知識而已,只能增長知識,不能增加智慧。
佛講過叁種信心,華智仁波切在此處要求的也是叁種信心:清淨信心、欲樂信心、勝解信心。如果再加上不退轉信心,就是四種信心。要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就要有這四種信心。佛講的信心不是迷信,而是明信——明明白白地信!
第一,清淨信心。就是對佛法、對無漏的功德——清淨的戒律、無僞的慈悲心、廣大的智慧、利益衆生的一些善巧方便等,生起歡喜心。喜歡這些無漏的功德,喜歡具有無漏功德的人。不管是喜歡佛,還是喜歡菩薩,都完全是清淨的。因爲這個對境是出世間的,是無漏的、清淨的,所以這種歡喜心也叫信心。
如果你不了解這些無漏的功德,就不會生起這樣的歡喜心;如果你明白了這些無漏的功德,卻沒有生起歡喜心,就不是信心。只有了解了這些無漏的功德,並且喜歡,你才會崇拜那些具有無漏功德的人,才會學修這些無漏的功德,這就是學佛修行的動力。如果你對這些功德根本沒有興趣,根本不喜歡,就不可能崇拜他們;如果不崇拜他們,就不可能學修。
這種歡喜心是修行的動力,就像發動機一樣。有歡喜心,有動力,機器才能發動起來,你才能學,才能修,這種歡喜心便是清淨信心。
第二、欲樂信心。清淨信心只是喜歡、崇拜,而欲樂信心則是有欲望的,自己也想成爲佛菩薩那樣的人,也想具足那些功德。有這樣的需求與欲望,就是欲樂信心。
第叁、勝解信心。就是相信自己通過學修能圓滿這些功德,能成爲佛菩薩,不懷疑自己。佛講過,一切衆生都具如來智慧德相。意思是說衆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簡單地說,福德圓滿、智慧圓滿就是佛。衆生都可以修福報,都可以學功德。衆生都有這個本能,這個本能叫佛性。一說衆生都有佛性,也許有些人不理解、不明白。我們可以用生活中簡單、通俗的語言解釋:福報是修來的,越修越圓滿;功德是學來的,越學越圓滿。當你徹底明白了這個道理,自然會生起勝解信心。
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學會,一定可以成爲菩薩、成爲佛!有這種堅定不移的信念,就是不退轉信心!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要求的就是這種信心。不管是聞法還是修法的時候,我們應該對上師,對佛、法、僧,對自己都具足這種永不退轉的信心。有了這種信心,其他的清淨信心、欲樂信心,也自然就圓滿了。
我們現在要反問自己:有清淨信心嗎?對佛法是真的喜歡嗎?應該好好地思維,比較一下。假如現在讓我們在一百萬元人民幣與百日共修之間做出選擇,我們是選擇一百萬,還是選擇百日共修?我們是喜歡錢,還是喜歡法?如果不做這樣的比較,我們對自己就不會有深刻的認識,可能以爲自己喜歡佛法,對佛法有歡喜心。
“我有清淨信心,我喜歡上師叁寶,對上師叁寶所具有的無漏的功德有歡喜心;我也有欲樂信心,我想成菩薩,也想成佛,也想具足無僞的慈悲心、廣大的智慧、清淨的戒律等功德;我也有勝解信心,我明白佛講的一切衆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都有佛性,我也深信自己能成佛;我也有不退轉的信心,我參加百日共修的決心多大呀!家裏有那麼多事,但我還是不顧一切、跋山涉水地來到了這裏。有信心就有加持,有信心就有成就,我一定會有成就的。”也不一定。我們一定要仔細觀察,反複思維,認真對比,才能知道自己是否真正具備這四種信心。
對有些人來說,如果真有機會得到一百萬,讓他怎樣都行:當牛做馬也行,住豬窩裏也行,吃狗食也行,不穿衣服裸體也行;有人說他、罵他,甚至打他都行。因爲過了一個月、叁個月,就能拿到一百萬了。絕對值!
百日共修是無價之寶,它是能讓我們永久快樂、幸福的一種方法,再多的錢也比不上它。我們一定要明白百日共修的珍貴,並且下定決心,爲了能圓滿百日共修學業,讓我們怎樣都行!
聞法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像野獸聽琵琶曲一般專注?修法的時候,有沒有像饑餓的牦牛吃草一般急迫?上早晚課、上座觀修的時候,有沒有像嬰兒嗷嗷待哺一般急切?“我要上課,時間怎麼還不到啊?我要聞法,時間怎麼還不到啊?我要上座觀修,時間怎麼還不到啊?”應該這樣盼望著,期待著一個接一個的修法。
饑餓的牦牛吃草是什麼狀態?一刻不停地吃,前一口還沒吃完,就盯著下一口,沒嚼幾下就迅速地吞下去了,著急呀!你們有沒有這樣迫切的狀態?有沒有這樣急迫的心情?沒有!很多人聞法、修法的時候,就如同在狗的面前放青草,在牛的面前放骨頭一樣,根本沒有興趣,不是期盼著,而是起煩惱:“是不是又要上課了?是不是又要上座了?”
這些人在外面說绮語、散亂、放逸的時候,精神十足,一聽到海螺或打板的聲音立即就變成另外一種狀態了,無精打采,沒有興趣。不想聞法、上課,還怕僧值或管家批評。一看他們的姿勢、表情就能知道,心裏不高興、不願意還沒辦法。這樣的人就是沒有信心——沒有清淨信心,沒有欲樂信心,沒有勝解信心,更沒有不退轉的信心。
(叁)不求法(沒有希求正法之心)。希求正法的心有多強烈,修行的層次就有多高。希求正法的心分上中下叁等,修行人也有上中下叁等的差別。希求正法的心特別強烈,這種人修行的…
《聞法方式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