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聞法方式叁▪P2

  ..續本文上一頁境界也高;希求正法的心中等,這種人修行的境界也是中等;希求正法的心特別弱,甚至沒有,這種人的修行也差,甚至沒有修行。

  (四)外散。聞法、修法的時候,心總是向外散亂。身在聞法、修法的行列中,心卻不在,出去逛街了,出去看家人了。雖然身還在這裏裝得好好的,看起來很恭敬,在專心谛聽,但是心走了,還走得飛快。不需要買汽車票,不需要買火車票,也不需要買飛機票,一會兒就到家裏了,然後看看家人,一會兒又到單位看看同事,順便還去看看親朋好友。雖然不能用嘴說話,但是卻在用心跟他們對話:“你應該這樣做,那樣做。”

  你到家,到單位,囑咐他們這個那個,他們也聽不到,因爲心是看不到的,心說話時是沒有聲音的,他們沒有他心通,所以也不知道,你這就是妄想、分別。經常想一些沒有用的,這叫妄想;經常想一些不該想的,這叫邪思。心就是這樣一個不老實的東西,聞法、修行的時候它也不老實,總是外出、散亂、放逸。無論我們的身在何處,哪怕是在鬧市,在不安靜的場所裏,若是我們的心不散亂,我們就是不散亂的;若是我們的心不放逸,我們就是不放逸的。現在我們雖然身在寂靜處,但心還是在散亂、在放逸,所以,我們還是個散亂者,還是個放逸者。聞法、修法時心不在焉,想別的東西去了,到別的地方去了,這就是外散。

  (五)內收。有的人學修的時候很精進、很用心,特別想聽明白、學明白,然後一句句記,一個個字地去領悟。這就是過度執著,也是一種過患,最後也很難真正明白其中的含義;有的人要求自己一定要專心谛聽,卻因過度專注而昏沈、打瞌睡。在外散或內收的狀態下聞法、修法,效果不會太好。要把握適度的原則:不緊不松。

  佛在世的時候,有位名叫晝辛吉的弟子,出家以後跟隨阿難學修,他有時過度緊張,有時異常松懈,而未能達到任何修法境界,始終沒有取得成就。有一天,他來到佛祖面前,向佛祖請教。佛祖問晝辛吉:“你出家前擅長彈琵琶嗎?”他回答:“極爲擅長。”佛祖接著問:“你彈琵琶的時候,妙音是在琴弦松的時候發出來的,還是在緊的時候發出來的?”他說:“妙音是在琴弦不緊不松的時候發出來的。”佛祖教誨道:“那麼,你修心也與之相同。”晝辛吉依教奉行,最後證果。

  現在有些人對上課、聞法、打坐都沒有太大興趣,也沒有太大意樂,原因就是沒有把握好適度的原則。沒有進入狀態就不會得到利益,時間一長便會厭煩。所以我們在聞法、修法時,既不能外散,也不能內收;既不能緊張,也不能松懈,而要把握適度。

  我們思維、觀修的時候也一樣,想把開示中的每句話都記住是不切實際的,每句話都要思維也是不可能的,要學會抓重點。思維、觀修重點才能取得圓滿的成功。

  (六)疲厭。聞法或打坐的時間長了,或遇到了一些小小的違緣和障礙時,心裏就生起了疲倦和厭煩。這是聞法、修法中的一種過患。修法的時間可以調整,時間稍微短一點可以,少念幾遍也可以,但是不能有疲倦和厭煩之心,若有應該及時調整。

  怎樣調整?就是思維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人身難得我們已經得到了,佛法難聞我們已經聞到了,還有這麼好的學佛修行的機緣,實在是讓人喜出望外!這是我們無數劫中積累資糧的果報,我們應該好好地珍惜。我們的祖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僅僅爲了四句正法,在自己的身上點燃了千盞燈,舍棄了無數次的生命。我們作爲一個凡夫,求法沒有那麼容易,得法更沒有那麼容易,爲了修持正法,爲了今生解脫,我們應該不顧一切艱難困苦、嚴寒酷暑,歡歡喜喜來聽法。我們要這樣調整心態而修法,不能有疲倦和厭煩之心。

  五不持:(一)持文不持義;(二)持義不持文;(叁)未領會而持;(四)上下錯謬而持;(五)顛倒而持。

  (一)持文不持義。倘若我們在修法時只注重受持美妙動聽的詞句,而沒有詳細地去分析其中甚深的意義,不去領會其中甚深的含義,猶如兒童追逐彩虹一般,什麼也得不到。我們看書的時候只看文字,不體會其中的含義,這就是持文不持義。

  (二)持義不持文。這是指僅僅去領會和體悟其中的含義,卻不考慮文字或者詞句。沒有詞句,沒有文字,又怎麼能體會、領悟其中的含義呢?

  現在很多人覺得不需要理論,不用聞思,自己念咒語、學打坐就可以了;還有些人只搞理論,僅聞思但不實修。在我們這些學佛人當中,這兩種現象非常普遍,這些都是錯誤的,都是聞法、修法的過患。若沒有聞思,只有修行,就好比只有腿沒有眼睛一樣,沒有眼睛找不到路啊!沒有方向,有腿卻不能走,若走則非常危險,根本不可能到達目的地;若只有聞思,沒有修行,就像只有雙目,沒有雙腳,如何能到達目的地呢?我們要想到達一個地方,既要有眼睛,還要有腿,這樣才能順利地到達目的地。同樣,我們要想到達彼岸,解脫成佛,既要有理論——聞思的眼睛,又要有實修——實證的雙腿!

  我經常強調理論和實際相結合,修行和生活相結合。雖然過多的理論是修行的障礙,但是如果我們連基本的佛理都不明白,根本不懂修持的方法,是不會有成就的。所以,該明白的佛理還是要明白,該證悟的智慧還需要證悟。如果我們只是明白或者能講一些佛理而不去實修實證的話,同樣也不會成就的。所以我們做早晚課的同時,還要修加行。

  我們早晚課的內容、偈頌或儀軌,相當于交通工具;我們修加行生起的出離心、菩提心和證悟空性的智慧,就像燃油。有交通工具,又有燃油,才能發動機器,才能上路;有交通工具,沒有燃油,無法發動機器,不能上路;只有燃油,沒有交通工具,也不行。所以,我們既要聞思,又要實修,最後才能成就。

  (叁)未領會而持。佛講的法有了義和不了義的。自己沒有真正領會,沒有真正明白,就去實修或給別人講解,都是錯誤的,這就是未領會而持。佛講小乘、大乘,顯宗、密宗,這些都有了義和不了義的。小乘有小乘的了義和不了義,大乘有大乘的了義和不了義,顯宗有顯宗的了義和不了義,密宗有密宗的了義和不了義。很多在表面上看似有矛盾和沖突,實際上並沒有。佛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爲衆生講法的,自己要有智慧。無論是佛講的法,還是上師或善知識們講的法,都是針對不同根基和意樂的衆生而講的,在這邊講的和在那邊講的肯定有所不同。這不是有矛盾和沖突,而是因爲對境不同,所化的衆生的根基和意樂不同。佛教的小乘和大乘,也有共同和不共同之處,有些地方在表面上看似沖突的,但實際上不沖突,因爲針對的衆生不一樣,站的角度不一樣。自己應該有分辨的能力,好好地領悟。

  你們和藏民不一樣,一般的藏民沒有文化,學不了那麼多的理論和知識。你們通過看光盤自學佛法,也掌握了很多佛理,但是你們所學的這些不系統、不規範,沒有次第,東抓西抓,東學西學,然後自己心裏産生很多矛盾與沖突,有些疙瘩也解不開。說是小乘不是小乘,說是大乘不是大乘;說是顯宗不是顯宗,說是密宗不是密宗。就是因爲你們沒有了解小乘和大乘、顯宗和密宗所有的九乘次第教法的內容。

  現在是末法時期,我們想精通所有佛法的內容很難,但是最起碼也要大致了解。這樣,我們遇到一些問題或情況的時候,才能知道自己的修行在何處,境界在何處;也能知道修行的過程中,出現的覺受和境界是怎麼回事;也能知道佛講的這些道理,“噢,這是站在小乘的角度講的,那是站在大乘的角度講的;這是站在顯宗的角度講的,那是站在密宗的角度講的。”這樣,我們的心裏就不會有疑惑了。

  佛是究竟圓滿的,佛講的法和一般的知識不一樣。怎麼領悟、怎麼講都是通的,怎麼領悟、怎麼講都是對的,這是佛法特有的功德。佛講的每句話、每個偈頌,既可以用在小乘裏,又可以用在大乘裏;既可以用在顯宗裏,又可以用在密宗裏。就像橡皮圈一樣,怎麼拉都行,佛法妙就妙在這裏,它不是死板的。佛講的每句話,都是通達無礙的,怎麼解釋都是通的,怎麼領悟都是對的,這才是佛法,才是智慧!佛法融入相續要有智慧!沒有智慧,怎麼能將佛法融入相續呢?你要映照出佛法的影像,應該有通達無礙、圓滿智慧的明鏡。

  如果未領會而持,都是矛盾的、沖突的。有些人說:“這個地方,我記得在某些經文裏不是這樣講的,這裏怎麼這樣講呢?上師在有的地方是那樣講的,今天怎麼這樣講呢?是不是前後矛盾、沖突啊?”不是!是針對的對象、站的角度不一樣。真正講經說法的時候,你不用擔心是否有沖突、有矛盾,不會有的。若是你覺得有,說明你不是在講經說法,你還沒有這個能力。

  (四)上下錯謬而持。聞法、修行是有程序、有次第的。現在有的人連出離心都沒有生起來,就想證悟空性;有的人連菩提心都沒有發出來,就想證悟大圓滿。出離心、菩提心、般若空性智慧是有次第的。先修出離心,有了出離心,才能發出菩提心;有了菩提心,才能生起智慧。戒定慧也是有次第的,先修戒,然後才會有定;有了定才會産生智慧。不持戒,身口意不清淨,無法定下來。戒是淨!

  有的人經常受戒,表面上很精進,但時刻處在散亂中。若叁門不清淨,就是表面功夫,持戒是沒有意義的。戒是淨,身淨、口淨、心淨才是戒。沒有戒,心散亂,不清淨,定不下來,坐不住啊!你勉強地坐也是受罪。定不下來還刻意去定,這樣是定不下來的。

  什麼是定?保持自然的狀態,叁門變得清淨。叁門變清淨了、自然了,這個時候就能定下來了。叁門沒有調整好,不清淨的時候肯定坐不住,定不下來。定的前面要有戒律,有戒有淨,才能有定;有定,心安住了,這時本具的智慧自然就會顯現出來了。因爲沒有打妄想,沒有分別、執著,烏雲就沒有了,燦爛的天空自然就顯現出來了。

  戒定慧…

《聞法方式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聞法方式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