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法方式三
无论是闻法的时候还是修法的时候,心态和行为都要如法。若是心不清净,有不恭敬的行为,不但没有功德,反而还有罪过。我们已经把发心和动机都讲完了,昨天讲的是所断行为的三种过患。今天讲所断行为之六垢、五不持。
二、六垢:(一)傲慢;(二)无正信;(三)不求法(没有希求正法之心);(四)外散;(五)内收;(六)疲厌。
依照《释明论》中所说:“傲慢无正信,于法不希求,外散及内收,疲厌皆闻垢。”这些都是闻法、修法时存在的染污,我们要清除这些染污。
(一)傲慢。不管是闻法时,还是修法时,都不能有贡高傲慢之心。也就是说,无论在世间还是出世间,稍微有一些功德或优点的时候,都不能生起傲慢之心,不能对同修道友有轻视的态度,不能认为自己在某某方面比讲法的上师善知识还要强,还要高明。
这些傲慢的心态都是要去除的。若是有傲慢之心,不会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傲慢的人是不会有提高,不会有成就的。傲慢有两大特点:第一,觉察不到自己的缺点和毛病,这样永远也改正不了自己的缺点和毛病,就不可能有转变的时候;第二,看不出他人的优点和功德,这样永远学不到他人的功德和优点,就不可能有提高的机会。这样一来,不管是我们的功德还是福德,都不会有圆满的时候。
闻法的时候,尤其是修法的时候,我们要去掉傲慢,把自己放在最低处。以前我在喇荣五明佛学院学习的时候,那些堪布、活佛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是非常有修行、有成就的。喇荣的人特别多,有时候他们来了,根本没有座位,只能坐在大殿外面,坐在楼梯下面或门口最不好的地方。这就说明他们的相续中没有贡高傲慢之心。
喇荣五明佛学院和其他的寺院不一样,我们的上师如意宝和其他的上师也不一样。其他寺院里的座位都是有顺序的,都是把那些有名气、有地位、有修行、有贡献的人安排在前面或上面。但是喇荣五明佛学院从没有这样的惯例,再有名气的上师或法王来喇荣五明佛学院闻法、求法也是同等对待,自己去找位子,有时候还不一定能找得到,只能坐在外面。喇荣五明佛学院没有世俗方面的讲究,上师如意宝也不要求,大家也没有这样的心态。
我们也要这样。我们既然是上师如意宝的追随者,就要尽量学习上师如意宝的言行。上师如意宝当时怎样发愿,我们也怎样发愿;上师如意宝当时是怎样弘法利生的,我们也要怎样弘法利生。所以大家不管是闻法的时候,还是修法的时候,都要尽量放下自我,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把别人放在最高处,恭敬上师,尊重道友。我们对这些吃的、住的、穿的,包括闻法时的座位等,不能要求太高,应该把要求降到最低。吃什么都行,穿什么都行,坐哪儿都一样。
现在我们这边的条件非常好,和以前的喇荣五明佛学院不一样。以前在喇荣五明佛学院,你若是来晚了,就要坐在大殿外面,或者坐在大殿的中间。喇荣五明佛学院以前的大殿中间是露天的,就像我们现在这个院子一样,没有遮挡物。如果坐在中间的话,冬天随时会有风雪,特别冷,夏天随时会有风雨,求法者所有的衣服都会淋湿,一堂课结束的时候,手脚常常被冻僵。即使是这样,你也不能中途离开,不能间断传承。闻法、修法的时候,无论是下雨,还是下雪,即使天上下刀子了,你也要忍耐。这虽然很难做到,但是也要尽量做,心里不要有任何的埋怨或者烦恼。
你们来学法、修行,也要学会安忍。在闻法、修法的过程中,无论遇到何种磨难与坎坷,即使遇到再大的违缘和障碍,都应该忍耐。闻法、修法时,不是要享受,而是要受苦。受苦是消业,享受是消福,你们不能消耗福报,应该消除业障。
(二)无正信。信心有多大,加持就有多大;信心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信心是一切加持的来源,是一切成就的根本。闻法、修法时,若是对上师、对佛法没有信心,不会取得任何成就,不会得到任何利益。
昨天讲过,学佛修行和学习其他的学问不一样,佛法是从恭敬中,从信心中得来的。有恭敬心、有信心才能得到佛法,否则即使明白很多佛理,也能讲解很多佛理,但都是鹦鹉学舌、纸上谈兵,都不是佛法。佛法是对治烦恼的,是对治习气的!你所懂得的这些,若是没有对治自己的烦恼,没有对治自己的习气,那就不是佛法。
现在有些人讲起佛理滔滔不绝,那他是不是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了?不一定!如果没有恭敬心,没有信心,就得不到佛法。如果没有对治烦恼、对治习气,学的就不是佛法,只是一般的学问、知识而已,只能增长知识,不能增加智慧。
佛讲过三种信心,华智仁波切在此处要求的也是三种信心:清净信心、欲乐信心、胜解信心。如果再加上不退转信心,就是四种信心。要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就要有这四种信心。佛讲的信心不是迷信,而是明信——明明白白地信!
第一,清净信心。就是对佛法、对无漏的功德——清净的戒律、无伪的慈悲心、广大的智慧、利益众生的一些善巧方便等,生起欢喜心。喜欢这些无漏的功德,喜欢具有无漏功德的人。不管是喜欢佛,还是喜欢菩萨,都完全是清净的。因为这个对境是出世间的,是无漏的、清净的,所以这种欢喜心也叫信心。
如果你不了解这些无漏的功德,就不会生起这样的欢喜心;如果你明白了这些无漏的功德,却没有生起欢喜心,就不是信心。只有了解了这些无漏的功德,并且喜欢,你才会崇拜那些具有无漏功德的人,才会学修这些无漏的功德,这就是学佛修行的动力。如果你对这些功德根本没有兴趣,根本不喜欢,就不可能崇拜他们;如果不崇拜他们,就不可能学修。
这种欢喜心是修行的动力,就像发动机一样。有欢喜心,有动力,机器才能发动起来,你才能学,才能修,这种欢喜心便是清净信心。
第二、欲乐信心。清净信心只是喜欢、崇拜,而欲乐信心则是有欲望的,自己也想成为佛菩萨那样的人,也想具足那些功德。有这样的需求与欲望,就是欲乐信心。
第三、胜解信心。就是相信自己通过学修能圆满这些功德,能成为佛菩萨,不怀疑自己。佛讲过,一切众生都具如来智慧德相。意思是说众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简单地说,福德圆满、智慧圆满就是佛。众生都可以修福报,都可以学功德。众生都有这个本能,这个本能叫佛性。一说众生都有佛性,也许有些人不理解、不明白。我们可以用生活中简单、通俗的语言解释:福报是修来的,越修越圆满;功德是学来的,越学越圆满。当你彻底明白了这个道理,自然会生起胜解信心。
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学会,一定可以成为菩萨、成为佛!有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就是不退转信心!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要求的就是这种信心。不管是闻法还是修法的时候,我们应该对上师,对佛、法、僧,对自己都具足这种永不退转的信心。有了这种信心,其他的清净信心、欲乐信心,也自然就圆满了。
我们现在要反问自己:有清净信心吗?对佛法是真的喜欢吗?应该好好地思维,比较一下。假如现在让我们在一百万元人民币与百日共修之间做出选择,我们是选择一百万,还是选择百日共修?我们是喜欢钱,还是喜欢法?如果不做这样的比较,我们对自己就不会有深刻的认识,可能以为自己喜欢佛法,对佛法有欢喜心。
“我有清净信心,我喜欢上师三宝,对上师三宝所具有的无漏的功德有欢喜心;我也有欲乐信心,我想成菩萨,也想成佛,也想具足无伪的慈悲心、广大的智慧、清净的戒律等功德;我也有胜解信心,我明白佛讲的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都有佛性,我也深信自己能成佛;我也有不退转的信心,我参加百日共修的决心多大呀!家里有那么多事,但我还是不顾一切、跋山涉水地来到了这里。有信心就有加持,有信心就有成就,我一定会有成就的。”也不一定。我们一定要仔细观察,反复思维,认真对比,才能知道自己是否真正具备这四种信心。
对有些人来说,如果真有机会得到一百万,让他怎样都行:当牛做马也行,住猪窝里也行,吃狗食也行,不穿衣服裸体也行;有人说他、骂他,甚至打他都行。因为过了一个月、三个月,就能拿到一百万了。绝对值!
百日共修是无价之宝,它是能让我们永久快乐、幸福的一种方法,再多的钱也比不上它。我们一定要明白百日共修的珍贵,并且下定决心,为了能圆满百日共修学业,让我们怎样都行!
闻法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像野兽听琵琶曲一般专注?修法的时候,有没有像饥饿的牦牛吃草一般急迫?上早晚课、上座观修的时候,有没有像婴儿嗷嗷待哺一般急切?“我要上课,时间怎么还不到啊?我要闻法,时间怎么还不到啊?我要上座观修,时间怎么还不到啊?”应该这样盼望着,期待着一个接一个的修法。
饥饿的牦牛吃草是什么状态?一刻不停地吃,前一口还没吃完,就盯着下一口,没嚼几下就迅速地吞下去了,着急呀!你们有没有这样迫切的状态?有没有这样急迫的心情?没有!很多人闻法、修法的时候,就如同在狗的面前放青草,在牛的面前放骨头一样,根本没有兴趣,不是期盼着,而是起烦恼:“是不是又要上课了?是不是又要上座了?”
这些人在外面说绮语、散乱、放逸的时候,精神十足,一听到海螺或打板的声音立即就变成另外一种状态了,无精打采,没有兴趣。不想闻法、上课,还怕僧值或管家批评。一看他们的姿势、表情就能知道,心里不高兴、不愿意还没办法。这样的人就是没有信心——没有清净信心,没有欲乐信心,没有胜解信心,更没有不退转的信心。
(三)不求法(没有希求正法之心)。希求正法的心有多强烈,修行的层次就有多高。希求正法的心分上中下三等,修行人也有上中下三等的差别。希求正法的心特别强烈,这种人修行的…
《闻法方式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