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闻法方式三▪P2

  ..续本文上一页境界也高;希求正法的心中等,这种人修行的境界也是中等;希求正法的心特别弱,甚至没有,这种人的修行也差,甚至没有修行。

  (四)外散。闻法、修法的时候,心总是向外散乱。身在闻法、修法的行列中,心却不在,出去逛街了,出去看家人了。虽然身还在这里装得好好的,看起来很恭敬,在专心谛听,但是心走了,还走得飞快。不需要买汽车票,不需要买火车票,也不需要买飞机票,一会儿就到家里了,然后看看家人,一会儿又到单位看看同事,顺便还去看看亲朋好友。虽然不能用嘴说话,但是却在用心跟他们对话:“你应该这样做,那样做。”

  你到家,到单位,嘱咐他们这个那个,他们也听不到,因为心是看不到的,心说话时是没有声音的,他们没有他心通,所以也不知道,你这就是妄想、分别。经常想一些没有用的,这叫妄想;经常想一些不该想的,这叫邪思。心就是这样一个不老实的东西,闻法、修行的时候它也不老实,总是外出、散乱、放逸。无论我们的身在何处,哪怕是在闹市,在不安静的场所里,若是我们的心不散乱,我们就是不散乱的;若是我们的心不放逸,我们就是不放逸的。现在我们虽然身在寂静处,但心还是在散乱、在放逸,所以,我们还是个散乱者,还是个放逸者。闻法、修法时心不在焉,想别的东西去了,到别的地方去了,这就是外散。

  (五)内收。有的人学修的时候很精进、很用心,特别想听明白、学明白,然后一句句记,一个个字地去领悟。这就是过度执着,也是一种过患,最后也很难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有的人要求自己一定要专心谛听,却因过度专注而昏沉、打瞌睡。在外散或内收的状态下闻法、修法,效果不会太好。要把握适度的原则:不紧不松。

  佛在世的时候,有位名叫昼辛吉的弟子,出家以后跟随阿难学修,他有时过度紧张,有时异常松懈,而未能达到任何修法境界,始终没有取得成就。有一天,他来到佛祖面前,向佛祖请教。佛祖问昼辛吉:“你出家前擅长弹琵琶吗?”他回答:“极为擅长。”佛祖接着问:“你弹琵琶的时候,妙音是在琴弦松的时候发出来的,还是在紧的时候发出来的?”他说:“妙音是在琴弦不紧不松的时候发出来的。”佛祖教诲道:“那么,你修心也与之相同。”昼辛吉依教奉行,最后证果。

  现在有些人对上课、闻法、打坐都没有太大兴趣,也没有太大意乐,原因就是没有把握好适度的原则。没有进入状态就不会得到利益,时间一长便会厌烦。所以我们在闻法、修法时,既不能外散,也不能内收;既不能紧张,也不能松懈,而要把握适度。

  我们思维、观修的时候也一样,想把开示中的每句话都记住是不切实际的,每句话都要思维也是不可能的,要学会抓重点。思维、观修重点才能取得圆满的成功。

  (六)疲厌。闻法或打坐的时间长了,或遇到了一些小小的违缘和障碍时,心里就生起了疲倦和厌烦。这是闻法、修法中的一种过患。修法的时间可以调整,时间稍微短一点可以,少念几遍也可以,但是不能有疲倦和厌烦之心,若有应该及时调整。

  怎样调整?就是思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我们已经得到了,佛法难闻我们已经闻到了,还有这么好的学佛修行的机缘,实在是让人喜出望外!这是我们无数劫中积累资粮的果报,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我们的祖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仅仅为了四句正法,在自己的身上点燃了千盏灯,舍弃了无数次的生命。我们作为一个凡夫,求法没有那么容易,得法更没有那么容易,为了修持正法,为了今生解脱,我们应该不顾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欢欢喜喜来听法。我们要这样调整心态而修法,不能有疲倦和厌烦之心。

  五不持:(一)持文不持义;(二)持义不持文;(三)未领会而持;(四)上下错谬而持;(五)颠倒而持。

  (一)持文不持义。倘若我们在修法时只注重受持美妙动听的词句,而没有详细地去分析其中甚深的意义,不去领会其中甚深的含义,犹如儿童追逐彩虹一般,什么也得不到。我们看书的时候只看文字,不体会其中的含义,这就是持文不持义。

  (二)持义不持文。这是指仅仅去领会和体悟其中的含义,却不考虑文字或者词句。没有词句,没有文字,又怎么能体会、领悟其中的含义呢?

  现在很多人觉得不需要理论,不用闻思,自己念咒语、学打坐就可以了;还有些人只搞理论,仅闻思但不实修。在我们这些学佛人当中,这两种现象非常普遍,这些都是错误的,都是闻法、修法的过患。若没有闻思,只有修行,就好比只有腿没有眼睛一样,没有眼睛找不到路啊!没有方向,有腿却不能走,若走则非常危险,根本不可能到达目的地;若只有闻思,没有修行,就像只有双目,没有双脚,如何能到达目的地呢?我们要想到达一个地方,既要有眼睛,还要有腿,这样才能顺利地到达目的地。同样,我们要想到达彼岸,解脱成佛,既要有理论——闻思的眼睛,又要有实修——实证的双腿!

  我经常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修行和生活相结合。虽然过多的理论是修行的障碍,但是如果我们连基本的佛理都不明白,根本不懂修持的方法,是不会有成就的。所以,该明白的佛理还是要明白,该证悟的智慧还需要证悟。如果我们只是明白或者能讲一些佛理而不去实修实证的话,同样也不会成就的。所以我们做早晚课的同时,还要修加行。

  我们早晚课的内容、偈颂或仪轨,相当于交通工具;我们修加行生起的出离心、菩提心和证悟空性的智慧,就像燃油。有交通工具,又有燃油,才能发动机器,才能上路;有交通工具,没有燃油,无法发动机器,不能上路;只有燃油,没有交通工具,也不行。所以,我们既要闻思,又要实修,最后才能成就。

  (三)未领会而持。佛讲的法有了义和不了义的。自己没有真正领会,没有真正明白,就去实修或给别人讲解,都是错误的,这就是未领会而持。佛讲小乘、大乘,显宗、密宗,这些都有了义和不了义的。小乘有小乘的了义和不了义,大乘有大乘的了义和不了义,显宗有显宗的了义和不了义,密宗有密宗的了义和不了义。很多在表面上看似有矛盾和冲突,实际上并没有。佛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为众生讲法的,自己要有智慧。无论是佛讲的法,还是上师或善知识们讲的法,都是针对不同根基和意乐的众生而讲的,在这边讲的和在那边讲的肯定有所不同。这不是有矛盾和冲突,而是因为对境不同,所化的众生的根基和意乐不同。佛教的小乘和大乘,也有共同和不共同之处,有些地方在表面上看似冲突的,但实际上不冲突,因为针对的众生不一样,站的角度不一样。自己应该有分辨的能力,好好地领悟。

  你们和藏民不一样,一般的藏民没有文化,学不了那么多的理论和知识。你们通过看光盘自学佛法,也掌握了很多佛理,但是你们所学的这些不系统、不规范,没有次第,东抓西抓,东学西学,然后自己心里产生很多矛盾与冲突,有些疙瘩也解不开。说是小乘不是小乘,说是大乘不是大乘;说是显宗不是显宗,说是密宗不是密宗。就是因为你们没有了解小乘和大乘、显宗和密宗所有的九乘次第教法的内容。

  现在是末法时期,我们想精通所有佛法的内容很难,但是最起码也要大致了解。这样,我们遇到一些问题或情况的时候,才能知道自己的修行在何处,境界在何处;也能知道修行的过程中,出现的觉受和境界是怎么回事;也能知道佛讲的这些道理,“噢,这是站在小乘的角度讲的,那是站在大乘的角度讲的;这是站在显宗的角度讲的,那是站在密宗的角度讲的。”这样,我们的心里就不会有疑惑了。

  佛是究竟圆满的,佛讲的法和一般的知识不一样。怎么领悟、怎么讲都是通的,怎么领悟、怎么讲都是对的,这是佛法特有的功德。佛讲的每句话、每个偈颂,既可以用在小乘里,又可以用在大乘里;既可以用在显宗里,又可以用在密宗里。就像橡皮圈一样,怎么拉都行,佛法妙就妙在这里,它不是死板的。佛讲的每句话,都是通达无碍的,怎么解释都是通的,怎么领悟都是对的,这才是佛法,才是智慧!佛法融入相续要有智慧!没有智慧,怎么能将佛法融入相续呢?你要映照出佛法的影像,应该有通达无碍、圆满智慧的明镜。

  如果未领会而持,都是矛盾的、冲突的。有些人说:“这个地方,我记得在某些经文里不是这样讲的,这里怎么这样讲呢?上师在有的地方是那样讲的,今天怎么这样讲呢?是不是前后矛盾、冲突啊?”不是!是针对的对象、站的角度不一样。真正讲经说法的时候,你不用担心是否有冲突、有矛盾,不会有的。若是你觉得有,说明你不是在讲经说法,你还没有这个能力。

  (四)上下错谬而持。闻法、修行是有程序、有次第的。现在有的人连出离心都没有生起来,就想证悟空性;有的人连菩提心都没有发出来,就想证悟大圆满。出离心、菩提心、般若空性智慧是有次第的。先修出离心,有了出离心,才能发出菩提心;有了菩提心,才能生起智慧。戒定慧也是有次第的,先修戒,然后才会有定;有了定才会产生智慧。不持戒,身口意不清净,无法定下来。戒是净!

  有的人经常受戒,表面上很精进,但时刻处在散乱中。若三门不清净,就是表面功夫,持戒是没有意义的。戒是净,身净、口净、心净才是戒。没有戒,心散乱,不清净,定不下来,坐不住啊!你勉强地坐也是受罪。定不下来还刻意去定,这样是定不下来的。

  什么是定?保持自然的状态,三门变得清净。三门变清净了、自然了,这个时候就能定下来了。三门没有调整好,不清净的时候肯定坐不住,定不下来。定的前面要有戒律,有戒有净,才能有定;有定,心安住了,这时本具的智慧自然就会显现出来了。因为没有打妄想,没有分别、执着,乌云就没有了,灿烂的天空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戒定慧…

《闻法方式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闻法方式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