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法。那時你才能感化衆生,衆生才會聽從你,才能真正得到法益;那時他們才能消除業障,斷除煩惱,得到解脫。這才是正確的選擇,才是真正的利他心,才是最究竟、最偉大的利益衆生的行爲。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慈善家,他們的發心動機我們不好評價。不過,你只給一些人吃的、穿的、住的,這雖然是利他心,也是在幫助別人,但都是暫時的,不是究竟的,也是一種愚癡的做法。我們不能這樣。作爲佛弟子,我們應該是智者,應該用智慧去選擇。
給衆生吃的、穿的等暫時的幫助是揚湯止沸,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我們要從根本上下手,抽薪止沸,讓他們徹底解脫,讓他們的福德資糧、智慧資糧迅速圓滿。通過講經說法,讓他們學佛,讓他們修行,這樣他們想得到的幸福、快樂自然就得到了。爲了衆生發誓成佛,這叫緣起。
我們每天都在念誦: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後面這句就是願菩提心。不可能無緣無故地成佛吧?我們現在還是凡夫,怎樣才能成爲聖人,成爲佛呢?就是下決心,爲了成佛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學修菩薩的學處——六波羅蜜多,即六度萬行,就是行菩提心。
我們每天都發願,這叁句發願文非常好,要經常念,這叫願行菩提心。龍欽巴尊者講過,爲果發的願是願菩提心,爲因發的願是行菩提心。兩種都是願,一個是爲衆生發願成就佛果,是爲果發誓;另一個是爲了成就佛果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修習六波羅蜜多,它是菩提果的因,是成佛的因,所以是爲因發誓。這兩個都是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和《前行備忘錄》裏講到,一切衆生都是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父母,他們做我們父母的時候,和現在的父母一樣,對我們恩重如山,我們要報答父母的恩德。而報恩最究竟的方法,就是讓他們解脫成佛。爲了讓他們解脫成佛,我們就要學修六度萬行。
佛教和世間都注重孝道,但是孝和孝不一樣。佛教認爲,孝敬現世的父母是一般的孝,孝敬生生世世的父母才是究竟的孝。爲了孝敬父母,給他們吃的、穿的和住的,這是暫時的孝;爲了孝敬父母,讓他們學佛修行、解脫成佛,才是究竟的孝。現在很多人,包括我們很多學佛人,都在學孝道,其實想學孝道,就學佛門裏的孝道,這才是最究竟、最圓滿的孝道。佛門裏的孝道,孝敬的不僅僅是現世的父母,還孝敬了生生世世的父母。你把現世的父母安置于佛果,爲什麼不把生生世世的父母也安置于佛果呢?善男子、善女子們,一定要有智慧啊!
二、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
我們作爲金剛弟子,作爲大圓滿法的修行者,應該有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這是大乘密宗金剛乘的發心,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五種圓滿。現在很多人都認爲自己已經學密了,其實僅是在表面上接受過幾次灌頂,會念幾種咒語而已,這樣不可能就是學密了。
真要學密,學金剛乘,首先要做到五種圓滿。五種圓滿是顯宗和密宗的界限。五種圓滿是基礎,兩個次第——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是方法,最後才能成就本尊。只念幾種咒語就想成就本尊,簡直是白日做夢!學佛修行不能虛僞,應該實實在在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不能裝!
觀五種圓滿。住處圓滿:將我們所在的地方,正在聞法的道場、住的禅房、吃飯的齋堂以及其他所有的地方,都觀爲佛的刹土、淨土,西方極樂世界或東方現喜刹土。本師圓滿:給你灌頂,給你講經說法,包括給你輔導的這個人就是本師,就是無量光佛、金剛薩垛佛;在家或單位的時候,家裏的先生或太太,單位的領導都是佛陀。法圓滿:將所聞的法、講的法,家裏的先生或太太說你、罵你的話,將單位領導和同事對你的言辭,包括批評、訓誡、提的意見等,都觀爲大乘妙法、大圓滿法。眷屬圓滿:將道場的同修、壇城的金剛道友,家裏的兒女、親朋好友,單位的同事,包括自己的下屬,都觀爲蓮花部或金剛部的男女本尊、勇士勇母、空行空行母、菩薩菩薩母。大家前後左右看看,能做到嗎?對那些你不太喜歡的、比較反感的人,能做到嗎?時間圓滿:即本來常有的相續輪,和我們本具的佛性合二爲一的時間,不是我們的分別念。我們能夠分別的概念,都不是本來具有的相續輪。本來具有的相續輪和我們的本性、佛性是一體的,是恒常不變的、本具的、光明的。這樣,時時都是圓滿,處處都是清淨,事事都是吉祥,任何時候都是圓滿的、清淨的、吉祥的。
無論在道場、在家裏,還是在單位,都要盡量觀爲五種圓滿,盡量做到五種圓滿,這才是修密法的,才是修金剛乘的,才是金剛弟子。如果能這樣,就是把五種圓滿運用到生活中了,那就太不可思議了!我們在大殿能做到,在壇城也能做到,真要在家裏或單位做到五種圓滿就好了,但是很難!
密宗境界高,從空性的角度講,和顯宗一樣,也是遠離八邊戲論的大空性。顯宗的中觀,尤其是應成派講的中觀的空性,是最究竟、最圓滿的。密宗在體上與顯宗是一樣的,但是在顯現上不一樣。顯宗不強調大光明,密宗特別強調大光明,特別強調清淨觀。一切都要觀爲清淨,處處都要觀爲清淨。顯宗也講,但是沒有具體講,沒有強調。
現在,有些藏傳的大德高僧評價漢地的禅宗,既不是顯,也不是密。密宗有灌頂,有很多方法,但是禅宗沒有。所以禅宗不完全是密法,也不完全是顯法。禅宗的境界和大圓滿的境界特別相似,包括方法都是一樣的。可能是由于這個原因,顯得我們這邊的顯宗沒有這麼高的境界。
處處圓滿、事事圓滿、人人圓滿,這個境界很高,密宗就講這個!顯現上,顯宗主要講的是痛苦、無常、虛假,沒有強調大光明,因爲它是站在凡夫的角度,以我們的五官——眼、耳、鼻、舌、身所能覺察到的而講的。密宗是站在佛菩薩的境界講的,它特別強調相上的清淨圓滿,一切清淨,一切圓滿。它還講,一切觀爲清淨圓滿,不是將非清淨的觀爲清淨,也不是將非圓滿的觀爲圓滿,而是本來就是清淨的,本來就是圓滿的。就要這樣想、這樣觀。等我們真正成就的那天,不用特意想、特意觀,它原本就是這樣的。這就是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這個境界就更高、更好、更殊勝了。
你們最好有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最起碼也要有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在聞法、修法的時候應有的心態。我們聞法的時候要這樣,修法的時候要這樣,在大殿聽開示,在禅房上座的時候要這樣,平時行住坐臥的時候也要這樣。最好都能做到,你能將這些都融入到生活當中,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任何時候都要這樣觀、這樣想。一會兒出大殿就開始想:“這個小小的屋子,我所住的房間是西方極樂世界,自己身邊的人是蓮花部的尊衆,都是菩薩、菩薩母。”時刻把一切都觀爲清淨、觀爲圓滿,就不會起煩惱,就不會有痛苦了!
今天講的內容非常重要!無論是聞法修法、行住坐臥,還是做其他任何事情的時候,發心動機非常重要。發心動機是一種心態,心態是最重要的!佛在經中講,如果一顆樹的樹根是藥,那麼它的枝和葉也是藥;如果樹根是毒,它的枝和葉也是毒。同樣,若是我們的發心動機是善,一切言行舉止都是善;若是我們的發心動機是惡,一切言行舉止也是惡。
心善一切善,心惡一切惡。想學佛修行,功夫一定要下到心地上!心是語言和行爲的主宰,它在操縱我們的語言和行爲。若是沒有心念,怎麼能有言語?怎麼能有行爲?心把握住了,一切就都把握住了;心自在了,一切就都自在了。把功夫下到心地上吧!
《聞法方式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