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禅(淨慧長老)▪P2

  ..續本文上一頁那水是從棺材裏面流出來的屍水。當下起了分別心,嘔吐不止。同一件事情,由于有分別和沒有分別,截然是兩種效果。沒有分別的那一刻,就是禅的境界、禅的受用,這種受用非常地明顯。

  我們到寺院裏挂單也是一樣的。挂單的和尚來了,把他送到一間房裏去,住在那裏挺安心的,美美地睡了一夜。到第二天人家告訴他,這個房間昨天死了人,或者是病死的,或者是上吊死的。他聽到這話以後就不敢再住那間房了,他覺得有鬼。鬼在哪裏呢?鬼在心裏,就是分別。這種情況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遇到過。

  所以說分別執著害死人,它是世界上一切問題的總根源。要想成佛作祖,先要去掉這個東西。所以說禅是一種受用、是一種體驗。這種體驗就是要遠離分別,達到無分別。因爲世界上的事情本來就是平等的,一切都是平等的。差別只是它的相,平等是它的性,我們要離相而證性,這樣得到的受用才是究竟的。

  第叁,禅是一種方法、一種手段。這是從禅的方便來講,不是從禅的究竟來講。當然究竟不離方便,方便不離究竟,二而一,一而二。從本質上看,禅是見性的方法,“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種方法,它最究竟的目標就是直指見性,不走彎路。如何才是直指呢?就是要我們每個人徹底地相信自己是佛,要徹底地相信,不是半信半疑,而是一點懷疑都不要有。然後就在此觀念的指導下,把佛的一切要求一步到位,這就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謂“見性成佛”,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一步到位——直指嘛。

  這種方法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它是一種動態的方法,因人、因時、因地在起變化。釋迦牟尼佛拈花示衆用的就是這個方法。迦葉沒有說話,只是笑一下。禅傳到中國後還用拈花示衆的方法嗎?在禅宗的燈錄、語錄中,好像沒看到有人再用這種方法。沒有哪一位祖師拈起花來,你一笑——你轟堂大笑也沒用,你不是見性。所以這種方法是不能抄襲的,抄襲無用。這種方法是活的,是動態的。祖師他這麼一做,一比劃,你怎樣能夠知道他開了悟呢?這一定是要有那樣的老師,再有那樣的弟子才可以。老師有見地,弟子有見地,彼此默契,心心相印,才能夠達到這個效果。所以說,禅的方法是活的。禅宗講“不以死法與人”,就是它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古代祖師在接引學人的時候用過很多的方法,總結起來就有一千七百則公案。一千七百則公案是什麼呢?初步總結一下,就是一千七百種方法。我想那也只是見于語錄記載的,還有那些不見語錄記載的,恐怕一萬七千種方法也不止。禅的方法和手段是因時、因地、因人而靈活運用,不斷發展的。一直到今天還在發展。今天有“安祥禅”、“現代禅”,都是方法在改變。我在河北提倡“生活禅”,也是方法在改變。要因人、因地、因時而契理契機地運用禅來接引大衆。

  第四,禅是一條道路。禅既然是個方法,有了這個方法,就有路可循。是一條什麼路呢?是一條探索開發智慧之路。我們每個人都具足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應該用什麼方法來開發它?禅告訴我們,有一個方法,這個方法拈來便是:“當機立斷,直下承當。” 這個方法很簡便,但是也很難,這就叫壁立萬仞、無門可入。但是你在這壁立萬仞的情況下得有一點勇氣,一步邁上去。

  禅又是掙脫桎梏之路。我們生活在相對的世界當中,一切相對的東西都像枷鎖一樣把我們捆得緊緊的,使我們不得解脫、不得自在。比如說,晚上我們要休息、要入睡,如果此時妄想紛飛,卻躺在床上輾轉反側、不得入眠,越睡越清醒,是什麼東西使我們不得入睡呢?是妄想在作怪,是分別在作怪。如果你沒有妄想,上床就能睡著。這樣的人也很多。但更多人晚上愛東想西想,難以入睡,他非常羨慕那種頭一挨到枕頭就睡著了的人,他非常羨慕。但羨慕也沒有用,因爲羨慕本身又是一種執著。你要睡就睡,睡覺時就睡覺,要心無二用,要從一切分別的枷鎖之下掙脫出來。

  禅又是追求解脫之路。桎梏就是腳鐐手铐,去掉桎梏,當下就是解脫,禅就是起這個作用。總而言之,禅是圓滿生命之路。我們的生命有很多缺陷,這些缺陷都是自己製造的,並不是我們本有的。我們本來應該有圓滿覺悟的人生,圓滿覺悟的生命。我們之所以有很多缺陷就是因爲不能夠覺悟,不能夠回歸生命的當下,總是心外求法,向外馳求,所以不得圓滿、不得自在、不得解脫。千萬不要在桎梏之外去求解脫,不要在生死之外去求涅槃,不要在煩惱之外去求菩提。解脫是一種無限的自在,是一種徹底的自由。這種徹底的自由自在在什麼地方?無限就在有限中實現,涅槃就在生死中尋求。生死與涅槃是不二的,無限與有限是不二的,煩惱與菩提也是不二的。其中隔了些什麼呢?隔了一些無明,即分別心。你當下超越了它,“不二”就能實現。所謂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有限即無限,就是這個道理。禅的這個道路,就是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

  第五,禅是一種生活的藝術,生活的方式。我們一般人的生活,基本上不具備禅的超然性、超脫性,不具備禅者的喜悅安祥,都是在痛苦中掙紮,談不上什麼生活的藝術,無非柴米油鹽妻兒老小。我們出家人也有種種的煩惱。出家人的煩惱,高尚一點的叫求學,叫參訪善知識。古人講“不愁無廟,只愁無道”,都希望在修行上達到一定的層次、在道業上有所成就。有了道就一定有廟。這是講出家人的煩惱。在家人的煩惱,如果是學佛的人,今天聽到說參禅好,就來參禅,明天聽到念佛好,又去念佛,想阿彌陀佛馬上就把他接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不在這個娑婆世界停留,娑婆世界太苦太苦。這是學佛人的煩惱。不學佛的人煩惱就更多,痛苦就更多,可以說是一言難盡。生活當中哪有什麼藝術啊!即使是藝術家,他的生活也並不就等于是藝術;也不等于是演戲,演戲是比較輕松的。

  但是禅者的生活,那真是一種藝術。百丈禅師寫過一首詩,講出家人的生活。他說:“幸爲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閑人。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在乾坤天地之間,是一個清閑自在的人,可見這種生活的藝術性很高。陣陣清風,縷縷白雲,就像我們僧人的生活一樣,就像我們僧人的形象一樣,多潇灑多自在!可以說是真正達到了潇灑走一回。我們一般人說潇灑,實際上是硬著頭皮說的。哪裏有真正的潇灑?真正的潇灑是禅者的生活,是一種藝術化的生活,所以說禅是一種生活的藝術。

  在這裏我想提一提趙州和尚,趙州祖師。他一生活到120歲。翻開他的語錄一看,就可以發現,他的一生真是藝術化的生活。他是一個極好的藝術形象,超脫、自由、自在。人家來向他請法,問怎麼樣修行,他說:“你請坐一會,我還有點事要去做。”去做什麼呢?他到洗手間去。從洗手間回來了,他再對那位參訪者說:“你要知道修行這件事,別人是無法代替的,連我要上洗手間這一點小事別人都代替不了。修行這麼大的事情,光說是不行的,一定要自己踏實去做。”他用這樣的方法來說法。我們現在沒有修行的人像這樣說法,真這麼說人家會說你神經病。但是他這樣說,人家相信,因爲他有德望,有攝受力。多潇灑,多自在!

  有一次,參學的人問趙州和尚:“如何是祖師西來意?”他把手一指:“庭前柏樹子。”你說東他答西,你說南他答北,好像是風馬牛不相及,實際上他是明明白白向你指示了西來意是什麼:一切現現成成。還有一個“吃茶去”的公案。學人來參拜他,他就問:“你是第一次來還是第二次來?” 學人說:“我第一次來。”趙州說:“吃茶去。”又有一位學人來參見趙州,他又問:“你是第一次來還是第二次來?”學人說:“我是第二次來。”趙州說:“吃茶去。”當時院主站在旁邊不理解,向趙州發問:“第一次來的叫他吃茶去,賓主相見,有個禮貌,可以吃茶去。第二次來嘛,就不是客人了,爲什麼還是吃茶去呢?”趙州和尚叫一聲當家師的名字,當家師就答應了他。趙州說:“你也吃茶去。”這是多麼高的藝術啊!他就在這樣的一種潇灑自在當中,向我們指示佛法大意。不是像我這樣坐在這個地方,耽誤大家這麼多時間,還要講六天,滔滔不絕地這麼講。實際究竟能夠起多少作用?我自己都懷疑。因爲我連做趙州和尚的學生都不夠資格,所以我講的東西究竟有什麼用,我也不知道。

  禅是我們生活的藝術,禅師、禅者的生活就是藝術化的生活。禅又是一種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是什麼呢?一切現成。我們每個人都是饑來吃飯困來眠。這樣,我們不是都在修行嗎?不對。我們在吃飯的時候有種種的分別:這個好吃這個不好吃,這個是酸的這個是辣的,這個是甜的這個是苦的。我們睡覺的時候也是在百般思索,輾轉反側睡不著,睡不著又硬要睡。那不是在睡覺,那是在掙紮;那不是在吃飯,是在吃分別。這個菜辣的,這是腐竹,這還可以吃,一直在分別。禅者的生活方式跟他對待一切問題一樣,超越了二元對立,是在無分別中生活。一般來說,禅者的這種生活方式,我們沒有達到那種地步,千萬不要去模仿。你去模仿就糟糕了,因爲你沒有那種境界,沒有那種受用。你的模仿僅僅是東施效颦而已。總之,禅是一種生活的藝術,生活的方式,是智者覺者的生活體現,是悟者行者的生活內涵。

  第六,禅是永恒的幸福、真正的快樂。禅最終的目標,就是要達到永恒的幸福,得到真正的快樂。禅是清涼自在的享受,是超越一切對立的圓滿,是脫離生死的大自在,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究竟自由,禅能夠把生命固有的一切活力釋放出來。我們本身具有佛陀的十力、四無所畏等種種功德智慧,叁身圓滿具足,爲什麼顯現不出來?因爲被無明妄想的塵埃蓋覆了。我們只要通過禅修的方法、通過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樣一種超然體驗,就能夠把我們生命固有的一些能量活力釋放出來,最後就能真正一切無礙,究竟解脫十方世界。有緣即住,無緣即去,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禅最終的目標與一切言教的佛法是一致的,只是進路不同。一切言教的佛法,不是直指,而是間接地、則一步一步地來做;禅要一步到位,頓超直入。禅與一切言教佛法的區別就在于此。禅要得到這種永恒的幸福、真正的快樂,如果是上根利智的人,一瞬間可以做到。根機陋劣的人,不可隨便地來效仿。因爲根機利的人也是一種積累,根機鈍的人積累還不夠。就等于做生意一樣,談一個大生意幾十億,有資本的人他一下子就答應下來,買下來做成了,他有積累。從表面看來這是頓,一步到位,但是他的艱苦努力在前,這是過去生中往昔積累的結果。積累不夠的人,資本不夠的人,一千塊錢的生意要做成都不容易,只能慢慢來,修行也是如此。所以我們要培植善根,廣結善緣,廣種福田,使我們的福德因緣不斷積累,不斷擴充,不斷地來培植我們的善因善緣。

  第一個題目“禅是什麼”就講到這裏。最後我想用蘇東坡的一首見道詩結束今天的講座: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歸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一切都是本來現成的,說來說去,都是過程而已。

  

《什麼是禅(淨慧長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