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悟之路》第七章 宣說佛法

  諸佛應世樂,演說聖法樂;

  僧伽和合樂,共修持戒樂。

  ——《法句經》

  耶舍及其朋友的出家

  在波羅捺斯城,有一富家子弟,名叫耶舍,家財萬貫,生活富裕。一天早上,他起床後看見侍女和舞女們醜態畢露,深覺世俗生活荒唐不淨,厭惡之感油然而生。厭惡之極,整座宮殿式的房屋好似一座陰森可怕的停屍場,他意識到世俗生活的空洞,偷偷離家出走。他一邊喊:“好苦惱,真壓仰。”一邊朝佛度五比丘後臨時居住的鹿養苑走去。此事發生在佛陀講說第一經,五比丘獲得阿羅漢果後的第五天。

  此時此刻,佛陀和平常一樣,在一空曠之地來回踱步,看見他從遠處跑了過來,就離開大道,坐在一個早已准備好的座位上。耶舍走近止步不前,口中不住的喊著:我真苦惱,我真壓仰。

  佛陀隨即說道:“耶舍,這裏沒有苦惱,這裏沒有壓仰,過來吧,耶舍,坐下,我有清淨解脫之法,你可領受。”

  被煩惱折磨得痛苦不堪的耶舍聽到佛陀如此鼓舞人心的妙語,歡喜無比,即刻脫掉金色拖鞋,來到佛前,恭敬行禮後,端坐一邊。

  佛陀開始爲他說法,耶舍即時得第一聖果(sotapatti)。

  首先,佛陀向他講說了布施(dana),道德(sila),天道(sagga),五欲之過(kamadinava),舍離之樂(nekkhammanisamsa)等法。當佛陀了知他的意識已被淨化,樂意接受更高聖法之時,即以四谛之法教授與他。

  耶舍的母親第一個發現兒子不見了,馬上把此事告訴了她丈夫。富翁和者立刻派人騎馬四出尋找。他自己則沿著鞋印,一路來到鹿養苑。佛陀看見他從遠處跑來,便顯示神通,以願力不使他看見他的兒子。

  離翁走近佛陀,躬身施禮,恭敬地詢問佛陀是否看見了他兒子耶舍。

  “請到這邊來稍坐片刻,你將看到你兒子。”佛陀說道。

  這一喜訊給他帶來了無比的快樂。他過來坐下。佛陀即給他講說佛法。他聽聞之後,高興萬分,歡呼道:

  “妙哉!妙哉!世尊,如同一人擺正了被顛倒之物,揭示了被隱藏之物,給迷途者指路,在黑暗中舉燈,使有眼之人能見。同樣的,世尊以方便權巧演說佛法。”

  “世尊,我今皈依佛法僧(1),願世尊接受我爲終身弟子。”

  耶舍在一邊聆聽了佛陀給他父親所講之經,當下得阿羅漢果。隨後,佛陀隱去法力,使父子相見。富翁望著他的兒子,邀請佛陀及其弟子第二天到家受齋,佛陀默然無語地接受了他的邀請。

  富翁走後,耶舍請求佛陀准許他出家(2)。

  “善來比丘,善講佛法,梵行爲生,終結苦痛。”佛陀以此語,給他授了大戒(3)。

  連耶舍在內,阿羅漢增至六位。

  佛陀應邀,同六名弟子一道,前來富翁家應供。

  耶舍尊者的母親和他的前妻聆聽佛法後,即得初果,成爲最初兩個女弟子。(4)

  耶舍尊者有四個名高望重的朋友。他們分別是維摩羅,普那說,須跋獲,歌瓦婆提。當他們聽說好友耶舍剃除了須發,披上黃色袈裟,過著出家人的生活,他們也來到耶舍住處,希望同他一樣出家。耶舍把了們引見給佛陀。聽講佛法後,他們即證阿羅漢果。

  耶舍尊者另有50名要好朋友,分別出生于各地的貴族家庭。他們也都接受了佛法,加入僧團,證得阿羅漢果。

  佛陀大徹大悟之後,在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內,阿羅漢的數目就增加到60名,他們都來自有錢有勢的名門望族。

  真理的最初傳播者

  在很短的時間內,佛陀就使60名弟子覺悟佛法。因此,他決定把他們作爲真理的使者,平等無礙地向一切衆生宣講他的教法。在派送他們到四面八方弘法時,佛陀這樣告誡他們:(5)

  “諸比丘,我已從世間或出世間的桎梏中得到了解脫,你們也從世間或出世間的束縛中得到了解脫。諸比丘,去吧,爲了大衆的善益和福祉,出于對世界的慈悲,爲了人天(6)的善益和福祉。諸比丘,不要兩人同去,在事理方面,傳授善于始、善于中,善于末的佛法,宣揚梵行。(7)”

  “有一些衆生,眼中只有一點點塵土,他們聞法後,灰塵將散落。明了佛法。”

  “諸比丘,爲了宣說佛法,我也將前往優樓頻螺。”

  “高舉聖者大旗!你們這些所作已辦者,爲了其他大衆的利益,宣說無上佛法。”

  作爲一位宗教導師,佛陀第一個派送其出家並覺悟了的弟子們,悲憫衆生,傳播教法。這些最初的弘法者們沒有固定的住處,獨行獨往,身無分文。他們被期待著雲遊各地,講說無上聖法,除了遮身的袈裟和乞食的飯缽之外,他們一無所有。因爲地區廣闊,而弘法者相對很少,佛陀勸告他們單獨從事弘法事業。因爲他們都是已從色欲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的阿羅漢,其主要而且是唯一的目的就是教授佛法,宣揚梵行。他們已是達到生命目的的阿羅漢,他們的神聖職責就是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提高人類的道德修養。物質生活雖很重要,但這不是他們所關心的事。

  僧團的建立

  當時,世上只有60位阿羅漢。以這些清修梵修者爲核心,佛陀以“民主爲體製,共和爲分配原則”建立了出家僧團。在僧團成立之初,其成員來自社會最上層,都是博學多聞,大富大貴之人。但是,僧團大門對一切有緣人敞開,不管其種姓、等級和地位如何。四種姓中的年輕人或老人自由地加入僧團,就象兄弟一般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中,沒有任何岐視和分別。這種一直持續到現在的高貴比丘僧團,是世界上最大古老,具有曆史意義的獨身組織。(8)

  不是每一個人都需要出家,以梵行生。作爲在家居士,他們也能如法生活,而證聖果。耶舍尊者的父母和他的前妻是佛陀在家弟子中最爲著名者,他們叁人在精神修證上都有很高深的造詣,足以證得第一聖果。

  在此作爲真理使者的60位大阿羅漢幫助之下,佛陀決定弘揚無上聖法,向那此樂聞佛未能之人宣說。

  叁十位年輕人的皈依

  佛陀隨自己所願,在波羅捺斯的鹿養苑住了一段時間後,起身前往優樓頻螺。途中,他在樹林的一棵樹下休息。

  就在這時,叁十位快樂的年輕人,帶著他們的妻子,來到這座小樹林裏遊玩。他們中間有一個人沒有妻子,他就找來一個妓女。當大家尋歡作樂之時,這位妓女拿著他們的貴重東西,悄悄的溜走了。年輕人在樹林裏四處追尋。當他們看見佛陀時,就過來問他是否看見一個女人路過此地。

  “年輕人,你們以爲哪一個更好,是尋找女人,還是尋找自己(9)?”佛陀問道。

  “世尊,尋找自己更好。”年青人答道。

  “那麼,你們坐下,我有聖法,你等可聆聽。”佛陀說。

  “世尊,太好了!”他們一邊答應著,一邊恭敬地向佛陀行禮,滿懷期望地坐在一旁。

  他們聚精會神地聆聽著佛法,便得法眼通(dhammacakkhu)。此後,他們加入了僧才,接受大戰。

  迦葉叁兄弟的皈依

  佛陀一路行化,來到優樓頻螺。這裏居住著叁住從事祭火的苦修兄弟,他們是優樓頻螺迦葉、那提迦葉和伽耶迦葉。兄弟叁人分處叁地,各有500、300和200名弟子。年紀最長者頑固執迷自己的精神修證,錯誤地以爲自己是阿羅漢,以此來教化衆人。佛陀來到他居住之地,征得他的許可後,便在毒蛇棲息的事火房裏過夜。佛陀顯示神通,征服了蛇王。此事使優樓頻螺大爲高興,邀請佛陀作爲自己的客人住下。在以後的幾次事件中,佛陀迫不得已,曾多次化現神通,勸化此苦修者,但是,他仍然執著于他的信條,認爲自己是阿羅漢,不承認佛陀是阿羅漢。直到最後,佛陀才使他信服。隨即,他同其弟子們一道,加入僧團,得以受戒。他的兩個弟弟和他們的弟子也跟著他一同出家。這樣,在迦葉叁兄弟及其一千弟子的陪同下,佛陀來到離優樓頻螺不無的伽恥舍闍,在那裏,他講了《一切燃燒經》(Adittapariyaya Sutta)。聽完此經後,他們全都得阿羅漢果。

  《一切燃燒經》(10):

  諸比丘,一切在燃燒。諸比丘,何爲一切在燃燒? 

  眼在燃燒,色在燃燒,眼識在燃燒,觸在燃燒,從眼而生起的苦樂,或非苦非樂的感受亦在燃燒。因何而燃燒?我說此由貪、嗔、癡、生、老、死、憂悲、苦惱,點著而燃燒。

  “諸比丘,如此意想:多聞聖弟子厭惡色、眼、眼識、觸,一切由眼而生的苦樂,或非苦非樂等感受;厭離耳或聲,鼻或香,舌或味,身或觸,意或法,意識,意,以及從心而生的一切其樂,非苦非樂之受,由厭惡而遠離,由遠離而解脫,因此而悟輪回已盡,梵行爲住,所作皆辦,更無此界。”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斷除一切煩惱,共證阿羅漢果。 

  大弟子舍利弗和目鍵蓮的皈依

  離王舍城不遠處,有一村寨叫優婆提(Upatissa),也叫那律柯(Nalaka)。村裏住著一絕頂聰明的年輕人,名叫舍利弗。

  因爲他屬于村裏的統治家族,所以有人也叫他優婆提。

  雖然他從小就受到婆羅門的薰陶,但是他廣闊的人生觀和成熟的智慧迫使他放棄了世傳的宗教,從而接受了更具忍讓和科學哲理的佛法。他的兄弟姐妹們都以他的善行爲榜樣。但是,他的父親瓦幹陀是一個道道地地的婆羅門教信徒,他的母親曾因他信奉佛教而大爲不快。但在舍利弗臨圓寂前,他勸說其線皈依了佛教。

  優婆提從小在榮華富貴中長大。他與诃利陀,又名目鍵蓮結爲生死之交。他倆在遙遠的過去世就是親密好友。有一天,當他們遊樂于山頂廟會時,他們意識到五欲之樂是何等的虛幻和短暫,當時他們就決定離開世俗生活,尋求解脫之道,遠行各地,尋找安隱。

  這兩位探求者首先找到娑賈耶。並跟他出家。他有衆多的追隨者。不久獲得了老師傳授的一點點知識,但此種教理不能使他們滿足,因爲他們無法發現解除危害人類病苦的全能藥方,因此就離他而去,往返于各地尋找…

《《覺悟之路》第七章 宣說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