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打坐小技巧

  打坐小技巧

  打坐的時候,重量不是落在尾巴股上,而是落在兩個膝蓋上,身體往前面傾。如果重量落在尾巴骨(股?)上容易引起胸悶,由于氣血是前面降後面升,所以氣血就不容易從背後升到頭頂。如果盤腿後身體向前面傾一點點,尾巴骨正好是懸空的,這樣一來,前面的氣一沈,尾巴骨的氣血就上來了,所以越坐頭腦越聰明。爲什麼有的人越坐頭腦越遲鈍呢?就是頭腦供血、供氧不足。爲什麼不足呢?因爲打坐時壓住了尾巴骨。爲何所有打坐的墊子都是45度的斜坡呢?就是因爲要讓力量往前傾,使尾巴股骨懸空。另外一點就是打坐的時侯肩膀要有意識的往下沈,脖子要伸一下。如果肩膀擡高,說明氣沒沈下去。氣如果真的沈下去了,肩膀一定是塌的,脖子是往上伸的。

  有人問所謂的觀想是不是頭腦想像出來的?沒錯,剛開始觀想就是頭腦想象出來的,是有意識的想。請問大家,你媽媽長什麼樣子還需要經過頭腦想嗎?是不是不需要?因爲她的樣子已經深深的刻在了我們的腦海裏。同樣的道理,佛教裏面的觀想也是如此。剛開始是用頭腦想,到了某個階段之後,不用經過頭腦自己就會有本能的反應了。

  人很難自己看清自己,有時需要借助他人才能看清自己。所以基督教徒問上帝,爲什麼給人類造的眼睛看得清別人卻看不清自己?上帝說:“就是要讓你和別人協作才能夠成功。”一個人不能成功,必須要和別人合作才可以成功。和誰合作呢?和你的另一半合作。如何和你的另一半合作呢?就是要好好愛你的另一半。我們的身體分成四份,前面兩份,後面兩份,我們自己只能看到自己前面的下半身,上半身和背後自己是看不到的。誰可以看得到呢?就是你的另外一半。所以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要狂妄,因爲自己永遠只認識自己的四分之一。還有四分之叁是讓你去請教別人。所以人的一生永遠有一個共同的角色----學生。即使你現在已經是大師了,但你仍然只了解自己的四分之一,剩下的四分之叁要靠你的同參道友來幫你看清。上帝在造人的時候就已經給人類留下了與人合作的機會,目的是不要讓一個人太狂妄,一個狂妄的人很容易失敗。

  佛教不主張萬物是由上帝創造的,而說世間萬物皆是因緣和合而成。任何一件事的成功皆是因緣和合而成。一件事情的失敗,也是因緣所至。所以不要想一個人來完成一切事情,那不可能的,必須要有團隊,這樣才能夠成就一番事業。

  有心者才能得之

  一個人只有尊重錢財,才能夠發財!小時候父母給我兩毛錢,我把它貼身,搞得整整齊齊,因爲尊重錢的原故,所以長大以後就會發財,我十七歲就是萬元戶了。

  居士問:您說的重視錢和尊重錢,跟貪財有區別嗎?

  師:有本質的區別。一種是貪婪的,而說的是尊重。佛教講萬物皆有靈性,都會有一個神在守護著它。蘭花有蘭花的神,茶有茶的神,錢財有錢財的神,美女有美女的神......我們之所以尊重一件事物,是尊重自己的信念,是尊重它背後的神,尊重神靈就會招感宇宙的這種能量---財的能量、蘭花的能量、美女的能量......爲什麼漂亮的模特甘願嫁給一個醜男人呢?因爲這個模特終于在這個男人那裏找到了受人尊重的感覺,這個男人把她讀懂了,把她當寶貝。爲什麼一個潇灑的男人卻娶了個醜妻子呢?因爲他不把女人當回事,所以就不配、不應該擁有美女。從唯心的角度講這樣是非常有道理的,從科學的角度講也是有道理的。比如剛剛說的理財的問題,我研究過比爾蓋茨和李嘉誠的發家史,李嘉誠十六七歲就在藥店裏面當夥計抓藥、跑堂、追債等等。李嘉誠的老板說他那裏有好幾個小夥計,每次在交錢的時候,只有李嘉誠把錢搞的板板正正、規規矩矩。李嘉誠的老板說:“將來這個小夥計能夠幹大事,因爲他尊重錢,他熱愛錢,把錢當做神靈來恭敬,將來必然能夠發財。”

  同樣的道理,作爲和尚如果很愛惜袈裟,說明這個小和尚將來必然能夠當方丈,做祖師。如果一個和尚把袈裟弄的拖拖拉拉,破破爛爛,搞了個洞也不管,說明他不尊重袈裟,不把袈裟當生命,當他的命根子來維護,那麼這個和尚就不值得培養。

  從一個人的房間也能看出這個人的內心是否井然有序。房間亂糟糟的,證明他的內心沒有井然有序,那麼在做事的時候就不會有大的成就。

  居士:師父,佛教不是講萬物皆空嗎?爲什麼還要這樣做呢?

  師父:只有做過之後才能放得徹底。有些人沒有用真心對待萬物,所以永遠也超越不了萬物,永遠都放不下。只有用心對待了某些事情,因爲曾經擁有過,品嘗過,和它融爲一體過,明白過,所以才能夠徹底的放下它。沒有擁有就不懂得放下。擁有過,感受過,才能夠超越、放下......

  居士:不知道今後的人生路應該怎麼走?昨天問過您,但您沒有說。

  師父:凡是問這種問題的人,我都不會回答,因爲他現在還是一個沒有主心骨、沒有方向的人,即便是跟他說,他也不會按你說的去做。一個有主心骨的人不需要跟他說,他也知道怎樣去做。所以佛教裏有個觀點:說了也是多余的。但爲什麼還要說呢?只是爲了滿足說話人的需要,不是滿足問話人的需要。比如說我講了十年的課,不是因爲這裏的人的需要,而是我自己需要,因爲要想成爲一個合格的法師就要不停的講。如果沒有人,讓我對著木頭講是沒有那種感覺的。在講的過程中會有人提問題,這樣會把我的靈感和思維打開。他們以爲自己需要,實際根本不需要,真正需要的是講話這個人。如果說講話的這個人頭腦不清晰,那麼他講也是白講。但是我非常清楚爲什麼要拉一幫人坐在這個地方聽自己講。如果對方是有覺知的人,他聽了也會開悟。但是更多的人在下面聽,因爲沒有警覺、沒有覺知的原因,聽了也是白聽。所以才有傳統的學藝不能靠教的說法,凡是有心之人,你不教他也會偷偷的學會。凡是沒心的人,你教給他也不會。所以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剛出家時我是沒有信仰的,只覺得佛教這個氛圍好,兩年後,當我了解了佛教,才開始信佛,這時候才知道這是我畢生要用心血來追求的東西。于是立定了志向、鎖定了目標、努力了二十幾年,現在還在努力。那時候我就說要成佛,要當大師,在這二十幾年當中,有很多升官發財的機會,有很多出國留洋的機會,有很多做上門女婿的機會......但我始終沒有違背自己的初衷,要當一代宗師。既然要當大師,就不能被沿途風光左右。人的一生當中見異思遷的機會太多了,根本忙不過來,只有死心塌地的做一件事才會成功。

  居士:您昨天爲什麼說要尋找明眼人來指導呢?

  師父:明眼人是針對明眼的信徒。只有變成明眼的人,才認識明眼的人。只有變得有智慧,才認識有智慧的人。兩個有智慧的人,兩個明眼的人走在一起才能達成共識。我是個幸運的人,一出家就碰到了明師,他說我這一輩子好好努力一定能成爲大師,就是因爲這句話,我一直在努力奮鬥,因爲我相信他。如果我不相信他,就不會因爲他一句話而努力幾十年。人的一生當中很難碰到讓自己相信的人,一旦碰到了就要去珍惜。沒碰到不要抱怨,碰到了就好好的去珍惜去努力。

  人的一生能爲你做事的也就是那麼叁五個人,但是要透過幾百萬人才能認識這叁五個人。大家看一看東華寺的建築,大殿一個功德主,法堂一個功德主,禅堂一個功德主。接待了無數的信徒,最後可能真正起作用的就這麼叁五個。所以千萬不要認爲這麼多信徒都是沒有用的。如果把這個認爲沒用的趕走了,只去抓一個認爲有用的,結果是有用的也會變成沒用的。來的我們都收,在數量中找出一兩個有質量的。我們努力的結識了千千萬萬個朋友,能爲你兩肋插刀的也就是那麼一兩個。有一兩個就算是幸運的了,有可能一兩個都沒有。就像我們拍照片一樣,只要不停地拍,不停地拍,在這當中一定會有幾張經典的。我的理論就是,不停地出拳,總有一拳可以打中。

  居士:您剛才說,大家都覺得您已經是大師了,可您自己並不覺得。在您心中您與大師有什麼不同呢?

  師父:不是蓋了多少房屋,有多少信徒,就可以稱之爲大師。大師是一種內在的證量。我非常認真的讀過佛祖傳記、耶稣的傳記、默罕默德的傳記,人家那個大師是一種格局。我是拿自己跟這些大師比,跟祖師比,不是和身邊的和尚尼姑比。我經常對小和尚說:跟不如你的人比當然覺著自己不錯,如果跟祖師比,你會發現自己啥也不是。我二十歲的時候認識了一位很值得敬重的大哥,他曾經跟我說:“萬行啊,你聽大哥一句話,你跟不如你的人一般見識,你這輩子就都沒有出息了。”我說:“那應該跟誰一般見識啊?”他說:“你的目標是誰啊?”“我的目標是做佛祖。不做佛,也要做個祖師,做個一代宗師。”他說:“那就對了。那你就跟佛一般見識,跟祖師一般見識,不要跟那種人一般見識。你跟那種人一般見識,還有什麼出息。”他這一句話把我所有的思想打開了,刹那間沖了出去,重見天日了。從此這句話就成了我的座右銘。每當我看這個和尚不滿意或看到那個和尚不滿意時,我就會想:跟他一般見識我還有什麼出息呢。無論我碰到多少不滿意的事情,都會用這個來安撫自己受傷的心靈,不然早就瘋了。人必須學會自己釋放壓力,如果不會的話心態很快就扭曲了。一個成功的人是會借助別人的機會,別人的舞臺,別人的環境來做自己的事。

  有很多人來找我簽字,但他卻沒有把書打開,也沒有准備筆,這種情況下我一般是嘴上說簽字,但卻不會給他簽。通過他做事的風格我敢肯定他是一事無成的。還有一種人,他會把書打開在扉頁上,把筆遞給你,我敢肯定這種人早已功成名就。這種人就是會做事的人,他永遠會就人家的機會滿足自己對事業和理想的追求。一個簽字的機會可以把這個人整個的信息體現出來…

《打坐小技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