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衆生才是正道
記得上次有一堂課我向大家提問,請想成佛的和想成人的舉手,結果是想成人的舉手的比較多,想成佛的不多。爲什麼我們學佛的人不敢成佛呢?學佛的目的不就是爲了成佛嗎?人做得再好,最終還是人。即使你是一個最好的人,如果不發願,不發成佛的心,也是成不了佛的。但是要想成佛,的確要把做人的基礎打好,然後再上一個臺階,持佛心、立佛願、行佛事才能成佛。請問大家人道最重要的是修什麼呢?
衆答:爲人處事。是什麼身份就扮演好什麼角色……
師:我非常贊同大家的觀點。人與佛的根本區別就在于人做一切事都圍繞著我,而佛做一切都圍繞著衆生。說直白一點,人所做的一切都是自私自利的,而佛所做的一切都是無我利他的。這個“他”是指各類衆生。作爲學佛的人,我們在人道上修行,最起碼要體現出無我的境界,否則你根本上不了佛道,因爲人與佛最根本的區別就是一個有我一個無我。可是現在很多修學佛道的人,對國家、對單位、對家庭的職責都不願意盡了,爲人子不盡孝,爲人婦不盡人婦的責任,爲人夫不盡人夫的責任,乃至作爲單位的員工也不盡員工的責任了。這種人就算學佛也學不好,因爲自己的本職工作都做不好,又怎麼可能進入更高的層次有所作爲呢。你在本位上能做好,將來換個位置也能做好,能一心一意的做一件事情,到任何地方你都能一心一意的做一件事情。爲人子時能一心一意的盡孝,長大以後爲人父時也會盡父親的責任。從一個人當前的身份和工作狀態就能預見到將來所做的一切是否能做到位。你不需要聽他說,只看他對目前的工作是否盡職盡責,是否在用心做。如果是因爲水平差而做不到位,這個可以理解,問題是你是否用心做了?是否忘我地投入了?做不好事是水平問題,但是不去做事或敷衍了事,這就是心態和思想境界的問題。生而爲人,不要說學不學佛,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也要有責任心。一個人要想得到身邊人的贊歎、認可、擡舉,在我們身上必須體現出脫俗的樣子。何爲脫俗呢?就是做事不要總考慮自己的感受,不要太自私。人雖然都是自私的,但要把自私的程度控製在一定的範圍內,不能對自己沒利的事就不去做,要知道無我的做事就是最大的利己!如果你有智慧,思想境界高,出手做事先利人不利己,最終結果才是真正的利己。
佛做任何事都是考慮衆生,從不考慮自己,但最終卻是利己的。佛即便是利己了,但仍然會把這個利益毫無保留的再反饋、回向給衆生。就好比一個有悲心的人發財後會讓衆生來享受他的財富,而一個自私自利的人發財後就會自己去享受、揮霍。我們常說一個人很俗氣很市儈,就是因爲在他身上體現出來的全是唯利是圖,這種人走到哪裏都不受歡迎。爲什麼很多學佛的人都崇拜佛菩薩,而不崇拜羅漢呢?因爲菩薩可以管住自己的身口意不傷害衆生,還努力地服務衆生。而羅漢是管好了自己的身口意不去傷害衆生,卻沒有利用自己的身口意加倍努力地服務衆生。
有的人相貌長得很好,但和他一共事,發現這個人很令人厭惡,內心很醜陋,這就是因爲私心太重,內心的陰暗面太多的原故。因爲我們內心的陰暗面多,所以才會總是留意社會的陰暗面,留意別人的缺點。佛教講相應,相應可以理解爲相互吸引,相互感應。你是個有智慧的人,自然結交有智慧的人比較多;你是個無我的人,接觸的自然也是無我的人比較多;你自私自利,無論到任何地方,吸引、招感的多數都是一些自私自利的人。有時我們會很煩惱,爲什麼碰到的人不能令自己滿意呢?因爲你本身就是這一類型的人,自然招感來的也是這種人,所以你就不要抱怨外面的環境了,因爲你的身心所散發出來的就是這種氣氛和力量。
作爲一個學佛的人,如果不能把自己的心靈打開,不能面對自己的身心,剖析自己的內心世界,想要有一點點進步,真是千難萬難。其實我們身上的缺點、惡習,自己說與不說,大家都知道也能理解。敢承認並打開自己內心世界的陰暗面,這對我們個人來講是一次身心的超越,它完全可以成爲自己脫胎換骨的機會。一個修行人不敢直視自己的缺點,內在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往下走,長期往下走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你的心態會越來越郁悶,越來越陰暗,負面的一些想法會越來越多,甚至和你交往的人也會受到感染,本來對方很發心,和你接觸多了,就會和你一樣,慢慢會變得自私、陰暗。一個有正面能量的人,與之接觸的人都會被感染,本來不發心的,接觸到正能量足的人也會發心。
我們身爲佛子,別人把我們當佛看,本來我們應該生慚愧心,知道自己離佛還相差甚遠,但是只要人家恭敬了叁寶,自然會有福報,有功德。就在升起恭敬心的當下,他就是無我的,他的心靈就是張開的,這時他自然會得到宇宙的正能量。如果你面前是一個積極向上、正能量很足的人,你對他升起恭敬心,你馬上就能和他的正能量相應並合二爲一。
在學佛人身上多數表現出來的是看破、放下、什麼都不在意了,對什麼都不負責任了。終于找到了一個充分的理由,可以對國家不盡忠,可以對家庭、對單位不負責任,因爲學佛了,成佛才是頭等大事。創造宗教的人真“偉大”,讓我們很多衆生找到了自私的理由,使我們有了一個掩蓋自私的法寶。不信教,不學佛,還不好意思明目張膽地自私,多少有些顧忌,但是信教之後,打著看破放下的幌子,就可以對家庭、單位、國家不負責了,因爲終于找到了理由——我要成佛去了。今天既然知道了這個道理,我們就要痛下狠心,把這種現象從我們身上一刀砍掉!
一個學佛的人,沒事不要找事,有了事情就要去直視它,面對它並勇敢地去承擔責任,敢于承擔就是對自我的最大超越。做不好與不去做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境界。一個人的水平和能力要經過無數次的磨練才能鍛煉出來,可是自私自利的心完全可以當下頓超,不需要慢慢修煉,因爲自私與無私只是一種觀念和念頭,只要轉變觀念即可。做事的能力需要慢慢增長,技能需要日積月累和漫長的時間鍛煉,而理念上的東西完全可以當下頓超,
你如果不是一個有責任心的人,肯定成不了佛。對外面的事情有責任心,學佛後把心收回來面對自己時,同樣會有責任心。當你的力量向外釋放,對家庭、單位、國家肯負責任,同樣當你把力量收回來往內釋放,你對自身也會負責任。
我們靜坐、冥想、六根關閉、內斂也是在做事,只不過是針對內心在做事。你是否認真、仔細?能否看住自己的起心動念並發現心中的種種雜草?如果看不見或者看見後卻拔除不了,那麼在做外面的事情時,就會看不清,也沒有能力做好。有時即使能看清外面的事情,但會跟不上節奏,因爲能力不夠。我們不僅和衆生是同一體,自己的內外也是同一體。我們對內心世界看得清,把鏡頭轉向外面時,對外面的世界也看得清。就像蘋果手機,即可以拍外面,鏡頭一轉也可以拍自己,只要它具備清晰的功能,不論拍內拍外都會很清晰。人也如此,有能力的人走到任何地方都有能力,老虎走遍天下都是吃肉,老黃牛、山羊走到哪裏都是吃草。你在社會上會爲人處世,能夠功成名就,你出家學佛或者學佛不出家,你在學佛這個領域裏做佛事也一樣能功成名就。
我們出家修道不也是在做佛事嗎?並非爲人誦經、念佛、消災、超度才算做佛事,修煉自我都是在做佛事。身爲佛子,我們說的、做的、想的都是佛事。不要以爲出家人只有打坐才是做佛事,出了禅堂就是做俗事,不是這樣的。只要穿上袈裟,你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佛事。既然是做佛事,在我們身上就要體現出佛的味道,想把佛的味道體現出來很簡單,一招就夠了,是什麼呢?(衆答:無我、奉獻),對了,看來你們都聽懂了。不要太自私就夠了。在今天這個時代,沒有一點點自私恐怕很難,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個限度,不要太過份。想活得讓大家敬重你、贊歎你、擡舉你,靠什麼呢?就是奉獻!這就是法寶。
一個人對社會、對家庭、對單位索取得越多,正能量就越來越小。如果把力量反過來,對家庭、對單位、對國家都是釋放、施舍……能量場就會越來越大。就相當于井水,每天汲水,四面八方的水就會源源不斷地聚過來。沒聽說哪個人是做事累死的,都是心量不夠氣死的。你看東華寺的那幾個“老黃牛”,每天在工地上渾身是泥、累得要死,他們不僅沒有累死,反而越做身體越健康。有的人未做事就把自己保護得好好的,手套戴上了,帽子戴上了,這種人永遠做不成事。只有忘我做事的人才能很快把事情做成。
實際上我們今天能聞到佛法,能夠學佛,甚至穿上僧裝,說明我們已經不只是這一世在學佛了,已經學了很多世了。爲何我們今生穿僧裝呢?因爲前世這一堂功課沒做完,沒有做圓滿,所以這一世還得穿僧裝繼續做前一世尚未結束的工作。如果前一世的佛事做圓滿了,這一世就不會再穿這身僧裝了。除非你是隨著願力來穿僧裝,否則就是隨業力來完成前一世未完成的功課。衆生也是如此,有的是隨自己的悲心和願力而來,有的是隨業力不得不來,一個是主動的,一個是被動的。你們會問,如何了知我這一世當和尚是乘願再來,還是被業力驅使而來?你這一世當和尚修學佛法,誦經、打坐、上早晚殿,甚至維護寺廟,你是以抱怨心在做,還是以歡喜心在做這一切呢?是以“愛護常住物如護眼中珠”呢?還是在利用它,糟蹋它呢?通過我們的行爲就能鑒別出自己是乘願而來,還是受無明業力驅使不得不來。有的人當和尚很輕松,對上早晚殿、對戒律沒有任何束縛感和煎熬痛苦的感覺,他深知戒律是做人本來就應該遵守的,並非當了和尚才要遵守。他的行爲舉止已經納入正軌,不需要費力扳到軌道上來,這說明他的身心昔日已修行端正,今日自動進入軌道。但是還有一部分人無法進入軌道,總感覺自己…
《利益衆生才是正道 記得上次有一堂課我向大家提問,請想成佛的和想成人的舉手,結果是想成人的舉手的比較多,想成佛的不多。爲什麼我們學佛的人不敢成佛呢?學佛的目的不就是爲了成佛嗎?人做得再好,最終還是人。即使你是一個最好的人,如果不發願,不發成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