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願才能滿願
師:南方潮濕,你們好多人來自北方,沒問題吧?
衆:沒問題,挺好的。
東華寺雖然曆史悠久,但是毀于明清戰亂,這次是重新開山。老遺址在一公裏之外的地方,被一村莊占領,考慮到搬遷的麻煩和政府協調的艱難,我便放棄了老遺址,請政府同意我在這裏建寺。東華寺從初建至今,曆時十年,僅初期的准備工作——辦手續、做規劃、勘探、設計、籌集資金等,就花了五、六年的時間,真正投入建設也就兩、叁年。目前大型土木工程已經可以告一段落了,下一步就是我剛說的,要開始“建人”了。剛才這位老菩薩說東華寺好,她只是看到表面的好。
衆:內心也好。
師:看任何問題都要看到實質,學佛也是這樣,你會學,就能把根本的東西學到手,否則你學到的都是一些表面的、形式上的東西。比如有相當一部分人學佛,他誦經、拜佛、燒香,頭頭是道,一些規矩也很懂,但如何真正地生起慈悲心和願力,如何進入禅定,都不知道如何下手。學佛之人,如果不能深入禅定,想開智慧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說了脫生死、成佛了。多數人學佛只是培養一點福報、種點善根而已。
我們凡夫學佛爲什麼那麼慢、那麼艱難呢?大家都知道,我們凡夫的佛性和佛的佛性是一樣的,既然凡聖的佛性都是不多不少、不增不減,那爲什麼人家是佛,我們還是凡夫呢?盡管你也承認自己的佛性和釋迦牟尼佛的佛性是一樣的,爲什麼人家得大自在了,我們沒有呢?釋迦牟尼佛是因爲發了大願、起了大悲心——菩提心,他才得以修行成就。至于說釋迦牟尼佛是再來人,我們在坐的每一位,今生能夠聞到佛法,說明我們也是再來人。所以你又怎麼知道你不是經曆了叁大阿僧祇劫、這一世就是來成佛的呢?我們今生能夠六根具足,生在太平年代,聞到佛法,都說明我們成佛的功德、福報和種種資糧具足了,只要我們敢直下承擔,勇于去做,就能成佛。
俗話說“成功由細做”,凡是成功的人都是通過深耕細作取得成就的。富貴雖然由命,但這個命也不是由誰在主宰在給我們分配——誰該貧窮,誰該富貴,這個命是我們累生累世一點點修煉、累積下來的。命的確是掌握在自己手裏,但是這個命的結果往往不是這一生,這一世就能馬上開花結果的。就像栽棵樹苗,也得等兩叁年後才能開花結果。只要我們發了菩提心、能堅持不懈地修下去,都會離佛越來越近,因爲我們本身具足一切,只是因爲我們沒有承擔,沒有發心,所以萬事具備,只欠東風。這個東風就是指我們的菩提心,你有了這個菩提心之後,承擔啊、奉獻啊、一切都不是問題了。
學佛者的根本下手處,就是要生起菩提心,菩提心說白了就是要勇于承擔,敢做敢爲,不計個人得失,不考慮個人利益。你在家庭裏,就考慮家庭的利益;你在企業裏,就考慮企業的利益;你在國家機關,就考慮國家的利益。實際上,國家有利益、企業有利益、家庭有利益,你個人的利益就有了保障。但是,有幾個人能有這麼大的智慧和氣魄先考慮對方的利益呢?多數凡夫都比較自私,都是先考慮自身的利益,而不顧及周邊的環境,結果你把一大塊利益拿到你自己手裏,周邊的人都沒有,你想想,你的利益你能夠拿得穩嗎?你把外部環境及其利益都考慮到了,使之有了保障,你自己的利益也就得到了保障。佛法講自利利他,這個自利,不是先考慮自己,而是先考慮他人,只有這樣,自己的利益才能保障,要想自利就先利他。
學佛的人不僅應該相信因果,相信命運,更應該相信一切事一切結果都是人爲的。如果你不用心去努力、去作爲,你想等待,在當今這個時代,任何事情都不是等來的,各行各業都有競爭,很多人都在做,你想在這個領域裏出類拔萃靠什麼呢?就靠深耕細作。不僅要用心做一件事,而且要持久用心去做。常人能做的,我們也能做,那我們還是常人;常人能夠做到的,我們要比他做得還要精、還要好,這樣你才能立于不敗之地。人的生命有限,人人具足智慧,但是你不用,過了這個期限,就會衰老、死亡,你不及時發揮智慧的力量更待何時?一個人真正能夠做事的時間也就是叁十至六十歲之間,你努力也是叁十年,不努力也是叁十年。你如果努力做事,就會功成名就功德圓滿,也不枉來世間一場,也不枉得此寶貴人身。我們凡夫來此娑婆世界,都想爲這個世界做點貢獻,生而爲人,能夠讓更多的人從我們身上受益,就沒有白活一場。
很多人整天說有煩惱,實際上大多煩惱來自于沒事幹——無事才會生非。如果事情一個接一個,根本就沒時間讓你胡思亂想,你哪來的煩惱?可是我們每天任憑頭腦胡思亂想,也不主動生起正知正念。當你主動生起正念後,就會有正確的行爲,有了正確的行爲,煩惱自然就生不起來了。我們的頭腦,或者說我們的心,每天都需要工作,你不給它樹立正確的理念,它自己就會主動找事情,它主動找的就會讓你生煩惱,你主動生起正見正念去占領頭腦和心靈空間,你就沒有煩惱了。煩惱是怎麼來的?煩惱就是一些邪知邪見占領了我們的心靈空間,就如同這個會議室,你不把好的家具搬進來,打掃幹淨,那些蟲子、雜物就會進來,心靈的空間也是這樣,需要經常打掃。
在座的有誰讀過六祖那首“菩提本無樹”的悟道偈?偈中說我們人人佛性具足,一切都是清淨圓滿的,六祖講的是果,而神秀講的是因,他說我們心靈的空間需要經常打掃,經常開窗透氣,我們要經常看住它,否則煩惱就會生起來。我們的惡習是怎麼産生的?就是因爲你沒有天天看住你的心,沒有經常打掃,結果接收到的都是些不好的信息,于是就被這些壞信息轉變了。如果我們經常看住自己的行爲,看住自己的起心動念,不讓那些不好的現象和理念左右我們,時刻保持一個清淨、正念的心,你不僅沒有煩惱,智慧也會隨之慢慢打開。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的每一件事,如果你會善加利用,它都是來成全我們的,讓我們的心更細,讓我們的心量更大,讓我們更有耐心和承受力。如果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每一件事你都回避,或者說置之不理,那麼你到任何一個環境裏都會碰到同樣的人和事。如果你天天回避,你的一生離開了人,離開了事,還剩下什麼呢?所謂豐富多彩、圓滿的人生,一旦離開了人與事,你又如何去豐富、去圓滿你的人生呢?
所謂的功成名就,那也是曆盡人事滄桑,不回避、真心面對的結果。我們只有面對它,處理它,才能超越它。人之一生,任何時候都是面對、處理、超越,最後就是成就。可是我們受錯誤理念的指導,很多人把放下理解爲回避、不管,于是任何事都采取回避和放下的態度。古人說放下,是處理完後才放下,不再留于心,不再惦記。事情不處理完就放下是不負責任,你是放不下的,只有處理完了,你才能放下,處理它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它。
擁有人身需要具足種種因緣。人是有記憶的,因此做任何一件事都會留下痕迹——你做了好事,會留下好的記憶;做了壞事,會留下壞的記憶。壞事做多了,就對壞事回憶的多,好事做多了,就對好事回憶的多。回憶壞事時,你的心靈就會受到譴責,就會不安,回憶好事時,你的心靈就會平靜、喜悅。
每個人聞到佛法的因緣不同,有的人年紀輕輕就聞到了佛法,有的人步入老年才遇佛法。如果你很幸運,你早早的就聞到了佛法,那麼在你的一生當中,你都會受益于佛法,佛法包羅萬象,會告訴你怎麼爲人,如何處事,怎樣看待社會和這些自然現象。如果你在老年才聞到佛法也不晚,你現在就可以把佛法作爲爲人處事的理念。學佛不分先後,也不分老少,只要你的悟性好,人家學十年、叁十年、五十年,也許你一念間就可以趕上,並非誰學得久,功夫就深。佛法講究悟性,如果大家不理解這個“悟”,我們就拿記憶做個不恰當的比喻,比如說自己叁十年前做的事情,現在都忘掉了,怎麼想也想不起來,那麼你和過去的信息就是短路狀態,但是你一旦想起來,一念之間就可以和叁十年前的信息接通了。這個悟和記憶很相似,盡管這個比喻不太恰當,但能說明一個道理——你學佛叁十年不開悟,就是你和過去的信息依然未接通。開悟是在一念間達成的,就像電線一接通燈就亮,否則再怎麼弄,燈也不會亮。你叁十年都沒接通是枉自徒勞,人家一分鍾就接通了。所以,學佛不是你學得久功德就大,也不是你學的時間短就沒功德,或者說就沒有功夫。就如同回憶往事、接通電源,你接了叁十年,苦思冥想了叁十年,我只能說你很辛苦,很用功,很努力,但是做事是要有結果的,沒有結果,那只能說很遺憾,很可憐。你有慧根,一念之間就回憶起來了,就接通了。所以在坐的老菩薩們,你們不用著急,一念之間,你就趕上我們這些年輕菩薩了。
老年人學佛有老年人學佛的好處,心態比較穩定,年輕時大家都是爲了家庭、爲別人而活,大半生都給了丈夫、給了老伴、給了孩子,到了中老年,責任義務都盡得差不多了,孩子也成家立業了,剩余的時間——晚年這一、二十年,你就應該理直氣壯地說,這晚年的時間就留給我自己用了!幹什麼呢?好好地學佛,好好修行,爲回家做准備,回到源頭,回到佛的國土,與佛同一體。如果到了晚年,你還繼續爲你的兒孫忙活,那麼返回我們源頭的時間恐怕就不夠了,就沒有保障了。孩子已經成家立業,你還抓住不放,你所謂的關心,實際上是在幹涉他們的生活,他們也會煩惱。他們聽你的吧,又覺得父母的思想落伍了;不聽老爹老媽的話吧,傳出去,人家說不孝。所以說孩子孝與不孝,往往是父母造成的。你給孩子出的點子太多,孩子要是不聽,就是不孝。你不要給孩子提那麼多要求,他已成人,怎樣生活,如何生存,由他自己來決定,這樣孩子在你心中、在外人眼裏自然也就孝順了。
既然我們聞到了佛法,就要從內心深處去改變,要完全地接受佛的思…
《行願才能滿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