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愿才能满愿
师:南方潮湿,你们好多人来自北方,没问题吧?
众:没问题,挺好的。
东华寺虽然历史悠久,但是毁于明清战乱,这次是重新开山。老遗址在一公里之外的地方,被一村庄占领,考虑到搬迁的麻烦和政府协调的艰难,我便放弃了老遗址,请政府同意我在这里建寺。东华寺从初建至今,历时十年,仅初期的准备工作——办手续、做规划、勘探、设计、筹集资金等,就花了五、六年的时间,真正投入建设也就两、三年。目前大型土木工程已经可以告一段落了,下一步就是我刚说的,要开始“建人”了。刚才这位老菩萨说东华寺好,她只是看到表面的好。
众:内心也好。
师:看任何问题都要看到实质,学佛也是这样,你会学,就能把根本的东西学到手,否则你学到的都是一些表面的、形式上的东西。比如有相当一部分人学佛,他诵经、拜佛、烧香,头头是道,一些规矩也很懂,但如何真正地生起慈悲心和愿力,如何进入禅定,都不知道如何下手。学佛之人,如果不能深入禅定,想开智慧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说了脱生死、成佛了。多数人学佛只是培养一点福报、种点善根而已。
我们凡夫学佛为什么那么慢、那么艰难呢?大家都知道,我们凡夫的佛性和佛的佛性是一样的,既然凡圣的佛性都是不多不少、不增不减,那为什么人家是佛,我们还是凡夫呢?尽管你也承认自己的佛性和释迦牟尼佛的佛性是一样的,为什么人家得大自在了,我们没有呢?释迦牟尼佛是因为发了大愿、起了大悲心——菩提心,他才得以修行成就。至于说释迦牟尼佛是再来人,我们在坐的每一位,今生能够闻到佛法,说明我们也是再来人。所以你又怎么知道你不是经历了三大阿僧祇劫、这一世就是来成佛的呢?我们今生能够六根具足,生在太平年代,闻到佛法,都说明我们成佛的功德、福报和种种资粮具足了,只要我们敢直下承担,勇于去做,就能成佛。
俗话说“成功由细做”,凡是成功的人都是通过深耕细作取得成就的。富贵虽然由命,但这个命也不是由谁在主宰在给我们分配——谁该贫穷,谁该富贵,这个命是我们累生累世一点点修炼、累积下来的。命的确是掌握在自己手里,但是这个命的结果往往不是这一生,这一世就能马上开花结果的。就像栽棵树苗,也得等两三年后才能开花结果。只要我们发了菩提心、能坚持不懈地修下去,都会离佛越来越近,因为我们本身具足一切,只是因为我们没有承担,没有发心,所以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指我们的菩提心,你有了这个菩提心之后,承担啊、奉献啊、一切都不是问题了。
学佛者的根本下手处,就是要生起菩提心,菩提心说白了就是要勇于承担,敢做敢为,不计个人得失,不考虑个人利益。你在家庭里,就考虑家庭的利益;你在企业里,就考虑企业的利益;你在国家机关,就考虑国家的利益。实际上,国家有利益、企业有利益、家庭有利益,你个人的利益就有了保障。但是,有几个人能有这么大的智慧和气魄先考虑对方的利益呢?多数凡夫都比较自私,都是先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不顾及周边的环境,结果你把一大块利益拿到你自己手里,周边的人都没有,你想想,你的利益你能够拿得稳吗?你把外部环境及其利益都考虑到了,使之有了保障,你自己的利益也就得到了保障。佛法讲自利利他,这个自利,不是先考虑自己,而是先考虑他人,只有这样,自己的利益才能保障,要想自利就先利他。
学佛的人不仅应该相信因果,相信命运,更应该相信一切事一切结果都是人为的。如果你不用心去努力、去作为,你想等待,在当今这个时代,任何事情都不是等来的,各行各业都有竞争,很多人都在做,你想在这个领域里出类拔萃靠什么呢?就靠深耕细作。不仅要用心做一件事,而且要持久用心去做。常人能做的,我们也能做,那我们还是常人;常人能够做到的,我们要比他做得还要精、还要好,这样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人的生命有限,人人具足智慧,但是你不用,过了这个期限,就会衰老、死亡,你不及时发挥智慧的力量更待何时?一个人真正能够做事的时间也就是三十至六十岁之间,你努力也是三十年,不努力也是三十年。你如果努力做事,就会功成名就功德圆满,也不枉来世间一场,也不枉得此宝贵人身。我们凡夫来此娑婆世界,都想为这个世界做点贡献,生而为人,能够让更多的人从我们身上受益,就没有白活一场。
很多人整天说有烦恼,实际上大多烦恼来自于没事干——无事才会生非。如果事情一个接一个,根本就没时间让你胡思乱想,你哪来的烦恼?可是我们每天任凭头脑胡思乱想,也不主动生起正知正念。当你主动生起正念后,就会有正确的行为,有了正确的行为,烦恼自然就生不起来了。我们的头脑,或者说我们的心,每天都需要工作,你不给它树立正确的理念,它自己就会主动找事情,它主动找的就会让你生烦恼,你主动生起正见正念去占领头脑和心灵空间,你就没有烦恼了。烦恼是怎么来的?烦恼就是一些邪知邪见占领了我们的心灵空间,就如同这个会议室,你不把好的家具搬进来,打扫干净,那些虫子、杂物就会进来,心灵的空间也是这样,需要经常打扫。
在座的有谁读过六祖那首“菩提本无树”的悟道偈?偈中说我们人人佛性具足,一切都是清净圆满的,六祖讲的是果,而神秀讲的是因,他说我们心灵的空间需要经常打扫,经常开窗透气,我们要经常看住它,否则烦恼就会生起来。我们的恶习是怎么产生的?就是因为你没有天天看住你的心,没有经常打扫,结果接收到的都是些不好的信息,于是就被这些坏信息转变了。如果我们经常看住自己的行为,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不让那些不好的现象和理念左右我们,时刻保持一个清净、正念的心,你不仅没有烦恼,智慧也会随之慢慢打开。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每一件事,如果你会善加利用,它都是来成全我们的,让我们的心更细,让我们的心量更大,让我们更有耐心和承受力。如果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每一件事你都回避,或者说置之不理,那么你到任何一个环境里都会碰到同样的人和事。如果你天天回避,你的一生离开了人,离开了事,还剩下什么呢?所谓丰富多彩、圆满的人生,一旦离开了人与事,你又如何去丰富、去圆满你的人生呢?
所谓的功成名就,那也是历尽人事沧桑,不回避、真心面对的结果。我们只有面对它,处理它,才能超越它。人之一生,任何时候都是面对、处理、超越,最后就是成就。可是我们受错误理念的指导,很多人把放下理解为回避、不管,于是任何事都采取回避和放下的态度。古人说放下,是处理完后才放下,不再留于心,不再惦记。事情不处理完就放下是不负责任,你是放不下的,只有处理完了,你才能放下,处理它的最好办法就是面对它。
拥有人身需要具足种种因缘。人是有记忆的,因此做任何一件事都会留下痕迹——你做了好事,会留下好的记忆;做了坏事,会留下坏的记忆。坏事做多了,就对坏事回忆的多,好事做多了,就对好事回忆的多。回忆坏事时,你的心灵就会受到谴责,就会不安,回忆好事时,你的心灵就会平静、喜悦。
每个人闻到佛法的因缘不同,有的人年纪轻轻就闻到了佛法,有的人步入老年才遇佛法。如果你很幸运,你早早的就闻到了佛法,那么在你的一生当中,你都会受益于佛法,佛法包罗万象,会告诉你怎么为人,如何处事,怎样看待社会和这些自然现象。如果你在老年才闻到佛法也不晚,你现在就可以把佛法作为为人处事的理念。学佛不分先后,也不分老少,只要你的悟性好,人家学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也许你一念间就可以赶上,并非谁学得久,功夫就深。佛法讲究悟性,如果大家不理解这个“悟”,我们就拿记忆做个不恰当的比喻,比如说自己三十年前做的事情,现在都忘掉了,怎么想也想不起来,那么你和过去的信息就是短路状态,但是你一旦想起来,一念之间就可以和三十年前的信息接通了。这个悟和记忆很相似,尽管这个比喻不太恰当,但能说明一个道理——你学佛三十年不开悟,就是你和过去的信息依然未接通。开悟是在一念间达成的,就像电线一接通灯就亮,否则再怎么弄,灯也不会亮。你三十年都没接通是枉自徒劳,人家一分钟就接通了。所以,学佛不是你学得久功德就大,也不是你学的时间短就没功德,或者说就没有功夫。就如同回忆往事、接通电源,你接了三十年,苦思冥想了三十年,我只能说你很辛苦,很用功,很努力,但是做事是要有结果的,没有结果,那只能说很遗憾,很可怜。你有慧根,一念之间就回忆起来了,就接通了。所以在坐的老菩萨们,你们不用着急,一念之间,你就赶上我们这些年轻菩萨了。
老年人学佛有老年人学佛的好处,心态比较稳定,年轻时大家都是为了家庭、为别人而活,大半生都给了丈夫、给了老伴、给了孩子,到了中老年,责任义务都尽得差不多了,孩子也成家立业了,剩余的时间——晚年这一、二十年,你就应该理直气壮地说,这晚年的时间就留给我自己用了!干什么呢?好好地学佛,好好修行,为回家做准备,回到源头,回到佛的国土,与佛同一体。如果到了晚年,你还继续为你的儿孙忙活,那么返回我们源头的时间恐怕就不够了,就没有保障了。孩子已经成家立业,你还抓住不放,你所谓的关心,实际上是在干涉他们的生活,他们也会烦恼。他们听你的吧,又觉得父母的思想落伍了;不听老爹老妈的话吧,传出去,人家说不孝。所以说孩子孝与不孝,往往是父母造成的。你给孩子出的点子太多,孩子要是不听,就是不孝。你不要给孩子提那么多要求,他已成人,怎样生活,如何生存,由他自己来决定,这样孩子在你心中、在外人眼里自然也就孝顺了。
既然我们闻到了佛法,就要从内心深处去改变,要完全地接受佛的思…
《行愿才能满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