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或者說就一個欲望:要成佛!升官發財我不感興趣,也不聞不問,至于說愛情,我更沒興趣聽,就一個念頭、一樁事,叁年五年、十年二十年,哪有不成就的?就是不成就,只要能保持一股全然的力量,他的能量場就會很大,因爲他的心單純、單一,或者說很單調,就一根筋,所以他的身體壯的像頭牛。而一個四分五裂的人哪來的力氣呢?——被成佛的心分一股力量走了,被升官的心分一股力量走了,被發財的心分一股力量走了,他哪裏還有力氣做事?一件事也成不了!
我時常“孤芳自賞“:十六歲出家一次,叁個月就被父母親找回去。十七歲再次出家,一個月又被父母找回去。十八歲出家,終于一舉成功,從湖北跑到南方福建,父母親不再找了,他們知道即使把我找回去,我還會跑,所以幹脆不找了。出家後還是一根筋,傻呼呼的就知道讀書,佛學院期間經常被同學罵,說我是個傻子、白癡。當時我心裏想,你才是個白癡!因爲我知道自己沒有什麼文化,沒有知識,于是我就一門心思讀書,別的事一概不感興趣。對別的事,我不僅耳朵遲鈍,頭腦遲鈍,眼睛也遲鈍,我停留在自己的世界裏,除了讀書,就是思考書裏的問題。上完四年佛學院,我就把自己關進山洞,一關就是七年,也是一根筋,就知道閉關,書基本上不讀了,只是偶爾遇到一些境界、身體上有些反應不知何因需要找答案時,才翻一翻書,查一下資料,以解心中之疑惑,閉關期間幾乎是不看書的。七年閉關結束後,再也不想閉關了,不去考慮它了。
2000年,在當地政府和信徒的大力說服和挽留下,我開始著手恢複東華寺,那年我30歲。十六、七歲出家,之後讀書、閉關,我從來沒做過事,30歲出來要做事,真不知道如何下手。所以,僅就前期准備工作,我足足用了六年時間,從兩千年開始著手辦前期手續——規劃、設計、勘探、籌集資金,一直到零六年九月,東華寺的複建才正式破土動工,零八年主體工程告一段落,舉行了落成慶典。從06年至今,東華寺的工程幾乎沒有停止過,但都是一些配套工程,只是落成慶典後,由于我累得快趴下了,就停工休息了一年半,接著才又開始陸續興建養正堂、兜率天、執事樓,最近叁年一直都在搞建設,建寺期間我仍然是一根筋,就是一門心思地建寺廟。現在寺廟的建設全面完工了,我又開始一根筋的轉到閱讀大藏經上,我計劃用十年時間在兜率天閱藏。無論做什麼,我都是一根筋,因爲我給自己的定位就是個笨人,我不敢啥都想,啥都做,我沒有能力前後左右上下都兼顧,我只能兼顧一面,所以只能一件事一件事地做,至于十年以後幹什麼,也許弘揚佛法,也許包個農莊做莊主,都有可能,連我都不知道十年後幹什麼(衆笑)。你們別笑,我說的是真的,我的確沒有計劃十年後幹什麼,但是這個十年,我會一根筋地活在當下——閱藏,研究大藏經。一個人如果活在未來的世界裏,必然會錯過當下,總是回憶過去就意味著你活在過去,落在過去,就會錯過當下。你計劃未來,渴望未來,你就活在未來。如果你認爲自己很有本事,你把力量一分爲叁,讓它均勻地分布、幅射——同時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有沒有這種人呢?我想,這種人很多,但是他什麼都做不好。
只有當你的觀念轉變了,你才能超越,才能提升,才能轉變,才能脫胎換骨。就像我那個侍者,他說“我爺爺很好”,我問:“你爺爺好在哪裏?他是對你的家庭好了?還是對單位好了?還是對老百姓好了?還是對國家好了?他說:“他啥也沒做,他也沒對我們家庭做貢獻,也沒對單位做貢獻,也沒對國家做貢獻。”我說:“他啥都沒做,你怎麼說你爺爺很好呢?”他說:“反正我爺爺在我們心目當中、在我們世俗的觀念當中,一個人不做壞事就是好人。”我說:“廢話,人本來就不應該做壞事,不做壞事是我們的天職,是我們本性,是我們應該做的”。難道一個人不做壞事就是好人嗎?好人是因爲做了很多好事才是好人,壞人也是因爲做了很多壞事才是壞人,是不是這樣啊?你從來沒做過壞事,我憑什麼說你是個壞人;你從來沒做過好事,我又怎麼能說你是個好人呢。他說他爺爺是好人,我說你爺爺做了哪些好事,是不是給生産隊幹活不要工分了、不要糧食,不要錢財了?他說沒有。我說是不是你爺爺不吃飯,都給你們吃了?他說也沒有。我說是不是你爺爺爲了挽救國家的損失奮不顧身,流血流汗了?他說也沒有。我說你爺爺從來一件好事都沒做過,怎麼能說他是個好人呢?他說那我爺爺是個什麼人?我說,只能說你爺爺是個人,不能說他是好人,也不能說他是壞人,是個普普通通的人
他說:“怎麼我過去所有的觀念到你這裏就都被推翻了,都被否認了?令我百思不得其解。”我說這就是你的觀念和理念出了問題。你說萬行壞,萬行壞在哪裏?他從來沒做過一件壞事,你怎麼能說萬行壞呢?你說萬行好,萬行一件好事也沒做過,你又怎麼能說他好呢?所以,如果你們想做好人,就先做好事,如果沒有好事這個載體襯托你,想當好人是不可能的。你說你能幹,也得把事情做好了擺在這裏才算數。如果東華寺你建了叁、五十年還沒建好,你說你能幹,傻瓜才會相信。因此,給一個人定性全看他的行爲。
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叫器世間,器表示工具,也是物質的意思。既然此娑婆世界是由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組成,那麼評論一個人,給一個人定性,也要通過他做出的事情——看得見、摸得著的事情來定性。什麼時候你修行好了,通過禅定到達色界、無色界的時空裏(四維、五維、六維空間),那個地方評論一個人,評價一件事,就是根據起心動念來下結論,來給人定性。他不需要看你的行爲結果,只看你的起心動念,因爲在五維、六維空間裏,即無色界的空間裏,你只要動個念頭,就會轉變成一種力量,就我們的肉眼而論,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如果你能通過禅定上升到五維、六維、七維空間裏,用靈眼就看得到,這個力量也是一種物質,可以轉移,可以給予,可以拿來,也可以送出去。你再繼續修行,就會和整體融爲一體——我就是你,你就是我,萬事萬物、我們大家都是一體的。真的就如佛所說:“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在聖位上沒有增加,在凡位上也沒有減少,不來,也不去。只要回到我們的源頭,就是不增不減。你要是越往下走,分別心就越重,越往下走,就意味著往外走,往外走就是四分五裂。只有往內走,才會越來越單一,單一到最後就只是一個整體,一個全然的力量。大家都回到這個整體的力量上後,我們就像這個大堂裏的幾百個燈泡,都連接到一根主線上,不管有多少條分線,用的都是同一個電源。所以我們回到源頭,就意味著融爲一體了,只有往外分裂時才會千差萬別,才會産生無數個個體,往內走就只有一個整體。
修行就是要暫停我們的頭腦,改變頭腦以往的觀念,把它們都刪除掉,把佛的理念輸入進來,用佛的思想武裝我們的頭腦和我們的心。佛法今生能夠讓我們聞到,退一萬步來講,你就是不成佛,成個菩薩應該可以吧!菩薩成不了,成個羅漢應該沒問題吧!有沒有這個信心呢?
衆:有。
師:哎呀!好得很!(衆笑)。反正我是要成佛的!因爲不僅我自己想了脫生死,等我成佛了,我還想度衆生,所以我必須成佛。至于說來世成佛,我沒有興趣,來世是否還能聞到佛法、得到人身,是沒有保障的。我從來不把希望寄托在來生,就這一世!如果你還把希望寄托在來生,我敢肯定,來生你也不會成就,因爲你是一個凡事寄托在明天的人,你把所有的事情都推到明天、明天……一旦你學佛,也會把成佛的願望推到來世、來來世。由于你是這種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在明天的人,所以到了明天你也不會有成就,也不會有收獲的,來世到了,你還會把願望推到來世。一個在世間法上功成名就的人,絕不會把他的理想推到明天,今天的必須在今天實現,到了明天,還有明天的事要完成。只有持這種理念學佛,你今生、乃至今天才會成就。
下面我把大家寫的問題解答一下。有人問,具備什麼條件,上師帶領我們修行叁年才能開悟成佛?
剛才說過,成佛不能用時間來衡量,你的心念轉變了,你過去的記憶喚醒了,就是佛經說的“十地頓超,不曆僧祇”。何謂不曆僧劫?佛教裏講,成佛要經過叁大阿僧祗劫。你的思想觀念轉變了,你過去的記憶喚醒了,就如同電接通了,燈一開,黑暗了千年、萬年的屋子霎那間就亮了,黑暗即刻便消失了,開悟就是這樣的。你沒有找到開關,你就是找叁大阿僧祗劫,屋子裏還是黑的,如果你找到開關一按,叭哒一聲燈亮了,叁大阿僧祗劫的黑暗瞬間便消失得無影無蹤,哪裏還要經過一步功開悟、二步功開悟,叁步、四步最後才究竟開悟啊。開悟不是這樣的,開悟是一開徹底開,一悟究竟悟,沒有次第,沒有階梯。如果有人說開悟是今天開一點,明天開一點,那都是外行,就像開燈,難道還要今天開一點、明天開一點的嗎?
問:不是說開叁千小悟才有一次大悟嗎?大悟還要叁回嗎?
師:那是理論,是思想觀點,是心態轉變的過程,今天我的心態轉變一點,明天轉變一點,那是指概念上的開悟。概念上的開悟是有時間、分步驟的。而功夫上的開悟——明心見性的開悟,就如同開燈,一開永開,一悟永悟。而思想上、理論上的悟,即是明白的開悟、文字的開悟,也稱之爲知見開悟,它是有區別、有臺階、有步驟的。而功夫上的開悟就如同燈泡,打開就打開了,打不開,那就慢慢地熬吧——在黑暗的屋子裏找開關,永遠找,直到找到開關。所以我說你們老菩薩和我一模一樣,我們現在是一個等級,你們不要認爲自己老了,時間不夠了,這些都不存在!我找了叁十年,也才找到了開頭(屋子),你找叁天,也許比我還先找到開關,你先找到開關,我也沾個光。我們心靈這個按鈕…
《行願才能滿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