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想,用佛的思想來武裝自己。只有思想改變了,你才能脫胎換骨;只有轉變了思想和心態,我們的整個人生才能改變。凡夫與聖人的區別就在于思想境界、觀念和心態的差異。我們說一個人很俗,是不是從他的爲人處事上看呢?指導並支配他爲人處事的,難道不是他的思想觀念嗎?假如他的思想觀念超凡脫俗,那他的行爲所表現出來的,當然不會落俗。爲什麼我們都崇敬佛?大家知道嗎?
答:因爲他開悟了。
師:開悟是個什麼樣子啊?是個什麼東西呢?怎麼表現呢?佛開悟了和我們有什麼關系?我們崇拜他什麼呢?人家發財了和我們有什麼關系呀?我們崇拜一個發財的人幹嘛呢?
答:因爲他至高無上,無私奉獻。
師:這個老菩薩說對了。他思想崇高和我們沒關系,他開悟了也和我們沒關系,我們是崇拜他的行爲,他的行爲讓社會、讓民族、讓叁界內外的衆生都受益了。我們認可一個人首先是認可了他的思想和行爲。你說他開悟了和我們有什麼關系?一個人發財了和我們有什麼關系?一個人的人格崇高和我們有什麼關系?他之所以和我們有關系,是因爲他做的很多事情和我們有關系,他的行爲和我們有關系。如果他的行爲不表現出來,他再開悟、再成佛、再有人格魅力,也和我們人類沒有關系,只有他做出來了才和我們有關系。
我們追隨一個人、推崇一個人、認可一個人,就看他的行爲,不是聽他口頭上講思想。誰都有思想,誰都會說,但是不去做,不讓衆生從你這裏受益,衆生怎麼會認可你呢?所以,你想成佛,也要從行爲上下手,想要社會認可你,讓你的家庭認可你,也要從行爲上下手。來到東華寺,想叫萬行認可你,也是從行爲上下手。你說你有智慧,有思想,人品好,你開悟了,那都是你的東西,和我沒關系,和這個單位沒關系。錢財揣在你口袋裏,和我有什麼關系呢?你把錢財拿出來讓衆生用才和衆生有關系,衆生才會認可你。所以我曾講過一個觀點,大悲大智大願,沒有大行,前面的叁大都是空話,都是唱高調的,只有一個是真家夥——大行。你們說是不是?光耍嘴皮子有什麼用呢?一切都建立在大行上:行願成就第一功德,行願成就一切。改革開放也不是吹出來的,都是每一屆領導實實在在地帶領人民群衆幹出來的,是大行出來的!
很多人喜歡用心說、用心想,但他不用心付諸行動,那都是妄想,說的好聽一點是理想。理想也好,妄想也罷,沒有行動,不落實又有什麼用呢?盡管釋迦牟尼佛六年苦行開悟了,他如果沒有後來四十九年的行願,到處奔波,到處遊說,到處做大家的思想工作,他怎麼能成就無上功德呢?弘揚佛法不就是做思想工作嗎?不就是遊說嗎
不就是與人溝通嗎?不就是爲人處事嗎?是不是啊?與其說你在弘揚佛法,不如說你是爲人處事。當我對你的爲人處事不認可時,你推銷佛法給我,我會接受嗎
我爲什麼接受你的佛法,不接受他的佛法,那是因爲我對你的人認可了,我才會接受你的思想——你手中的佛法。
所以說你要推銷你的佛法,首先要推銷的是你自己。你把自己的人品、人格、能力推銷出去了,人家認可你了,才買你的東西。同樣一個産品,兩個推銷員都在推銷,爲什麼我買這個推銷員的,不買另一個的呢?因爲我首先接受了這個人,我才會買他的産品。所以與其說傳播佛法,不如說推銷自己,傳播自己。只有把自己完善了,成爲一個完美的人,人家才會接受你手中拿的這個東西。
爲什麼我們有時會接受一個壞人及其思想理念?會接受他派給你的某項工作呢?那就是因爲他很會推銷自己,你先接受了這個壞人,然後你才會接受他的“産品”。有很多好人,拿著好的東西,推銷好的思想,爲什麼不被別人接受呢?因爲他自己首先做的不到位,沒能把自己推銷給你。你明明知道他手裏拿的是個好東西,但你看這個人不順眼,所以就不買這個人的東西,而買另外一個人的同樣的産品。所以萬事萬物都建立在人的基礎上,離開了人,你什麼都做不起來。所謂的人,就是你的人品、人格、人性。如果這叁點你做的不到位,你手裏就是拿著黃金給人,人家也不要,還以爲你的黃金是糖衣炮彈呢!所以大家做任何事情,首先要完善自己,把自己武裝起來。自己的人品過硬,能力過硬,加上你手裏又有好産品,哪有推銷不出去的道理!
當今社會有一種現象,産品包裝得很好,但裏面的東西卻名不符實,他只能讓我們上當一次。好産品不僅裏面的內容要好,外面的包裝也要好。佛法到了我們手裏,佛法就是産品,我們的人品、人格、人性就是包裝,我們就是佛法的包裝袋子、包裝盒。可是現在我們手裏拿的産品——佛法,本來是很好的,爲什麼推銷不出去呢?就是你的人品、人格、人性不被對方接受,所以再好的真理人家還是不要。
我們學佛受益之後都會生起慈悲心,都想把佛法傳播給我們身邊的人,讓我們的親朋好友也都受益,由于我們自身不夠完善,手裏拿著再好的東西想與人分享,人家還是不要。人生最有意義的事情莫過于爲衆生服務,即我們所做的事能讓衆生受益。所謂受益,是指導並引領衆生朝好的方向發展,讓他的靈魂得到提升,讓他活得越來越開心,越來越陽光、越來越灑脫。做任何事情,首先你的身子骨要硬朗,這樣你做事才能事半功倍。
就學佛而言,爲什麼有的人學佛以後變得輕松、自在、開心,而有的人卻煩惱不減?因爲後者還是在用自己的思想觀念學佛。既然你學佛,就要內學佛的思想、境界、心態、觀念,外學佛的行爲舉止,只有內外同時下手,我們才能真正地脫胎換骨,只有把佛的思想學到手,以佛的行爲來要求自己,這樣才能真正地學好佛。我們是先學佛的人,就應該讓後學佛的人、不學佛的人在我們身上看到佛的影子。他不信佛是因爲不了解佛,只能先通過了解我們來了解佛。我們是佛的化身、佛的工具、佛的代表。你們想想,我們現在的這個樣子,就是佛的化身,就是佛的樣子,就是佛的代表,就是佛的工具,你說老佛爺看到我們這樣,他是高興還是不高興呢?難道老佛爺就是這樣的嗎?
我們傳播的不是佛的思想,是我們個人的觀點,在我們身上所體現的,也不是他的形象,而是我們個人的形象。因此,衆生不僅不能從我們身上受益,反而由于我們所傳播的一些錯誤的理念和自己的不好的形象,給他們帶來了負面的影響。我們聞到佛法,學到佛法,並傳播佛法時,我們做的好與壞,對與錯,的確代表了老佛爺。所以,事情做得越多,法講得越多,就越不敢做,不敢講了,越是用心學佛,越了解佛,再反觀自己,就發現自己離佛太遠了,自己的心念無法與佛同步,自己的觀念和心態也無法與佛相吻合,外在的行爲舉止也無法達到佛的標准。我們現在只是憑著一股熱情,當然也很難得,這個熱情還在!既然我們這個熱情是有增無減,作爲佛的代表、佛的工具,我們就要系統地去閱讀,去學習佛的思想。
現代人學佛的確比古人方便多了,也容易多了,古人拜訪一個明師都是走路,可能要走好幾年,而現在要拜訪一個明師,天南海北當天就到了。現在條件好了,聞到佛法的人也多了,成佛的人應該越來越多才是。
剛才講到我們凡夫的佛性和佛的佛性是一樣的,不增不減,那麼爲什麼我們還要苦苦修行呢,我們究竟修什麼呢?既然佛性是一樣的,本來面目是一樣的,或者說靈魂是一樣的,那大家還要修什麼呢?
答:修無始劫以來的這些臭毛病和壞習氣。
答:我們原本的面目被遺忘了,找不回來了。
師:爲什麼我們遺忘的東西找不回來了呢?
答:遺忘的東西被壓得太深了。
師:被什麼壓得太深了?
答:被一些舊的習氣壓得太深了,打個比喻,就是灰塵堆積的太厚了——其實是欲望……。
師:大家回答的都非常好!說得非常好!我們的習氣太深了、想法太多了、欲望太多了。你想想我們的腦袋,是不是被塞得滿滿的?誰能十年、二十年,或者說叁十年就保持一個理想、一個願望、一個想法,恐怕這樣的人很少。
答:這樣的人沒有,只有傻子。只有先學傻,才能悟道。
師:不過,當一個人修到某個階段,從外表看是有點木讷、呆滯,因爲修到這個階段後,頭腦比較簡單、比較單純了,外面的雜念進不去,他會處在一種狀態裏。到了這個階段,修行才有希望,因爲他已經忘我了。如果我們能讓自己身上的習氣減少一點,我們就會活得輕松一些,就會表現的比較有智慧、比較脫俗。所謂的“俗”,就是你內心裝的俗事太多,世俗觀念太重,所以你就“俗”。如果你內心充滿高尚的理念,一心爲了你的家人、你的單位、你的民族,那麼你就是一個高雅脫俗的人,一個能代表佛的人。佛處處體現的是無我,無我就是不計個人得失,不考慮個人的利益和榮辱。凡夫做任何事都是先考慮自己的利益,這就是我執,這就是自私,這就叫庸俗。
頭腦裏裝的東西太多、想法太多的人,就是一個四分五裂的人。如果你用單純心執著于一念不放,就一個想法、一種理念、一個願望,那麼你自然就是一個完整的人。一個四分五裂、力量分散的人,他怎麼能有力量做人做事呢?比如說我既當和尚,又想升官發財,還想擁有愛情,那你說我是不是一個四分五裂的人呢?既然我當了和尚,就不再想愛情,也不想升官發財,就想成佛,那你說我是不是一個完整的人?
衆:是。
師:我就是一個完整的人,一心只想成佛,所以自身的力量也是全然的。
衆:是!您就是一塊大磁鐵,把我們都吸引過來了。
師:如果我什麼都想,我就不是一個整體了。有的人爲什麼會說:“我沒力氣,幹活累得要死!”,答案就在這裏——他不是一個完整的人。還有一種人,壯的像頭牛,從來不知疲勞,的確也不會疲勞,因爲他是一個全然的、完整的力量,他裏面就一個念頭、一個想法,…
《行願才能滿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