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打坐小技巧▪P2

  ..續本文上一頁。一種人找人簽字只拿本書給你,不會把書翻開,不給你提供筆,另一種人讓你簽字,他會把書給翻開,筆准備好,這種情況下怎麼可能不給他簽字呢。

  我的師父收了叁十幾個弟子,目前稍微有點成就的也就是叁個人。當時我們都在師父的身邊,我們都會把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比如師父說要什麼,對我們來說就象聖旨一樣,根本不用思考,馬上就遞了過去,這種人不用打壓他,也不用扶持他,肯定會成功。作爲別人的助手、徒弟,師父去燒香,你香也不准備,打火機也不准備,有時候准備了香又不准備打火機;師父去吃飯,有時候你裝完飯,筷子也會忘拿,這種人幹什麼都不可能成功。但是作爲師父、作爲父母,明明知道兒女不行,徒弟不行,但爲了不讓自己後悔,還是會幫他,培養他。目的就是爲了讓自己無愧,他們需不需要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自己需要。26年前我在讀佛學院的時候,那裏的學僧每個月有20塊錢單資,包吃、包喝,每年兩套衣服,我每個月省10塊錢給我外婆,一直省了那麼多年。但是我外婆根本就不需要,我做的一切只是爲了我需要。現在我什麼都有了,外婆卻死了。可是我一點都不後悔,因爲在我貧窮的時候,爲外婆盡過一點孝,盡管她不需要。如果當初我說等有錢了再給她,那麼現在我雖然有錢了,可她早就死了,我會後悔。我所做的一切無非是爲了自己求個心安。

  居士:那您做功德、布施等等,是爲了什麼呢?

  上師:圖個心安。

  居士:那不是一種私心了嗎?不是真的爲衆生?

  上師:做事動機有很多種,也許我做一件事情是爲了圖個心安,他做一件事情是爲了積功德,同樣一件事動機是不一樣的。

  居士:我想問一下這個情字,出家人都不會主動提到這個情字,但是我覺得出家也是有親情啊,友情啊…..

  上師:應該有!我的情不僅多,而且濃,用這個字更准確,恰到好處。你們之所以這樣說修行人,是聽到別人說出家人不能有喜怒哀樂啊,不能有七情六欲啊,只有這樣才可以算是出家人。佛教裏有這種人,但這種人不代表佛教,不代表正知正見,不代表正統。佛教裏面有正信的佛教徒,也有邪知邪見的佛教徒。邪知邪見的佛教徒認爲出家人不能有七情六欲,不能有喜怒哀樂,每天像個木頭一樣,坐得端端正正的。恰恰這種大師更能忽悠信徒,信徒會更多。還有一種大師,能恰到好處,不多不少的用情。

  作爲一個精神導師,人情世故、世間冷暖都要懂,可以不執著它,要拿得起、放得下,你可以做它的主人,不被它牽著鼻子走;作爲一個精神導師,是爲衆生服務的,衆生的一切都要理解,甚至要比他們更敏感,要感同身受。信徒來對師父說自己賠了幾百萬,很痛苦;師父,我失戀了,我很痛苦。作爲一個精神導師,當你聽到這些的時候應該要有感受才對。不能說:“丟了就丟了,不要執著,放下吧。”信徒一聽就要吐血,辛辛苦苦地工作十幾年攢了幾百萬,一下子全沒了,到你這裏來,你卻讓他看破,放下,這不是半吊子和尚嗎?如果碰到有智慧的大師,他會真的感受到你的心痛,大師的心也會感覺痛,會覺得很難過,這才是真正的大師。

  佛教發展到現在近叁千年了,這裏面有兩種格局的大師,一種大師是實施人性化的服務,秉持以人爲本的宗教理念;一種大師認爲要脫離人、脫離社會,宗教與神不應該跟你們人搞在一起,他應該是高高在上的。這種大師反而有很多人擁護他。這種人生活在他那個圈子裏,他能找到屬于他的團隊,所以不能說誰對誰錯。

  居士:平時看您寫的書,覺得您包羅萬象,很有智慧,您心理學、醫學、科學什麼都要看吧?

  上師:耍嘴皮子,靠嘴巴吃飯。

  居士:人文學啊,社會交際學啊。師父很多方面的書都看過。我是去年下半年開始看上師的書,而且看了很多遍。覺得很容易接受,自己的變化很大。心量也打開了。以前說實話心量很小,不知道怎麼一下子就打開了,這可能是上師的加持。

  上師:有機會就做點事,沒機會就不做。

  居士:您每天睡幾個小時覺啊?

  上師:五、六個小時。出家人不允許有其他的愛好,比如抽煙、喝酒這些都不可以,所以每天只能讀讀書,打打坐,寫寫字,幾個朋友在一起喝喝茶,就是這樣的。

  居士:您還每天發微博?

  上師:對,每天發微博

  居士:那我覺得您挺與時俱進的。

  上師:是啊。不與時俱進就會被時代淘汰掉,那真成了一個山裏的和尚,又怎麼度衆生呢?

  居士:那您這些信息怎麼獲取啊?

  上師:好像沒有可以獲取的,自然就懂。往往跟你們說話的時候,你們一說,我們就記住了。沒有什麼超前的信息。

  居士:一般來說,到您身邊來的人可能不會跟您聊社會新聞吧?

  上師:不會,都是聊跟自身有關的事。

  居士:都會跟您聊佛教,或比較上進的問題多一些吧。

  上師:恩。

  居士:網上這些東西太多了,超凡啊。

  上師:天下就那麼點知識,我們用十年讀一讀,就沒有什麼不了解的了。現在的這些知識,還有古今中外那幾部曆史書籍,那幾部政治思想書籍,那幾部藝術思想都是這樣的。世界上就這幾部代表作---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小說的,就那麼幾部代表作。你把它讀完了,幾百年前的人了解的,與幾百年後人們了解的都是這幾本書。比如現在的這些新鮮玩意兒,網絡上一看啥都知道了。即使不在網絡上看,也會聽身邊的人說一說。

  居士:有時候讀書掌握知識,也沒辦法改變一個人的素質。

  上師:這就是你沒有把書上的知識用在自己身上。知識和人脫節了。我們東華寺有一位雙料博士後,西南政法大學法律系畢業的,要考法官、考律師的,但是他的身上沒有一點法官、律師的感覺。于是我就跟他說千萬別考,你一考那些法官、律師就要跳樓了。這是跟他開玩笑。

  上師:有很多人讀了很多書,就是沒有和他的工作、生活結合起來。書是書,人是人,我是我。

  居士:那怎樣辨別真正的把一本書讀通了呢?

  上師:看平時的行爲。爲人處事就可以知道這個理論你是否吸收融化了。年輕人就要多做點事情。

  居士:希望多爲寺院做點貢獻。

  上師:好。只要這樣一想,不管做沒做都會把宇宙的正能量招感過來了。就像很多信徒一樣,雖然想幫我建廟,但是有心無力。沒關系,只要有這個心,沒有這個力,也一樣種了福報。

  釋萬行2013.3.26

  

《打坐小技巧》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