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种人找人签字只拿本书给你,不会把书翻开,不给你提供笔,另一种人让你签字,他会把书给翻开,笔准备好,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不给他签字呢。
我的师父收了三十几个弟子,目前稍微有点成就的也就是三个人。当时我们都在师父的身边,我们都会把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比如师父说要什么,对我们来说就象圣旨一样,根本不用思考,马上就递了过去,这种人不用打压他,也不用扶持他,肯定会成功。作为别人的助手、徒弟,师父去烧香,你香也不准备,打火机也不准备,有时候准备了香又不准备打火机;师父去吃饭,有时候你装完饭,筷子也会忘拿,这种人干什么都不可能成功。但是作为师父、作为父母,明明知道儿女不行,徒弟不行,但为了不让自己后悔,还是会帮他,培养他。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无愧,他们需不需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自己需要。26年前我在读佛学院的时候,那里的学僧每个月有20块钱单资,包吃、包喝,每年两套衣服,我每个月省10块钱给我外婆,一直省了那么多年。但是我外婆根本就不需要,我做的一切只是为了我需要。现在我什么都有了,外婆却死了。可是我一点都不后悔,因为在我贫穷的时候,为外婆尽过一点孝,尽管她不需要。如果当初我说等有钱了再给她,那么现在我虽然有钱了,可她早就死了,我会后悔。我所做的一切无非是为了自己求个心安。
居士:那您做功德、布施等等,是为了什么呢?
上师:图个心安。
居士:那不是一种私心了吗?不是真的为众生?
上师:做事动机有很多种,也许我做一件事情是为了图个心安,他做一件事情是为了积功德,同样一件事动机是不一样的。
居士:我想问一下这个情字,出家人都不会主动提到这个情字,但是我觉得出家也是有亲情啊,友情啊…..
上师:应该有!我的情不仅多,而且浓,用这个字更准确,恰到好处。你们之所以这样说修行人,是听到别人说出家人不能有喜怒哀乐啊,不能有七情六欲啊,只有这样才可以算是出家人。佛教里有这种人,但这种人不代表佛教,不代表正知正见,不代表正统。佛教里面有正信的佛教徒,也有邪知邪见的佛教徒。邪知邪见的佛教徒认为出家人不能有七情六欲,不能有喜怒哀乐,每天像个木头一样,坐得端端正正的。恰恰这种大师更能忽悠信徒,信徒会更多。还有一种大师,能恰到好处,不多不少的用情。
作为一个精神导师,人情世故、世间冷暖都要懂,可以不执著它,要拿得起、放得下,你可以做它的主人,不被它牵着鼻子走;作为一个精神导师,是为众生服务的,众生的一切都要理解,甚至要比他们更敏感,要感同身受。信徒来对师父说自己赔了几百万,很痛苦;师父,我失恋了,我很痛苦。作为一个精神导师,当你听到这些的时候应该要有感受才对。不能说:“丢了就丢了,不要执着,放下吧。”信徒一听就要吐血,辛辛苦苦地工作十几年攒了几百万,一下子全没了,到你这里来,你却让他看破,放下,这不是半吊子和尚吗?如果碰到有智慧的大师,他会真的感受到你的心痛,大师的心也会感觉痛,会觉得很难过,这才是真正的大师。
佛教发展到现在近三千年了,这里面有两种格局的大师,一种大师是实施人性化的服务,秉持以人为本的宗教理念;一种大师认为要脱离人、脱离社会,宗教与神不应该跟你们人搞在一起,他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这种大师反而有很多人拥护他。这种人生活在他那个圈子里,他能找到属于他的团队,所以不能说谁对谁错。
居士:平时看您写的书,觉得您包罗万象,很有智慧,您心理学、医学、科学什么都要看吧?
上师:耍嘴皮子,靠嘴巴吃饭。
居士:人文学啊,社会交际学啊。师父很多方面的书都看过。我是去年下半年开始看上师的书,而且看了很多遍。觉得很容易接受,自己的变化很大。心量也打开了。以前说实话心量很小,不知道怎么一下子就打开了,这可能是上师的加持。
上师:有机会就做点事,没机会就不做。
居士:您每天睡几个小时觉啊?
上师:五、六个小时。出家人不允许有其他的爱好,比如抽烟、喝酒这些都不可以,所以每天只能读读书,打打坐,写写字,几个朋友在一起喝喝茶,就是这样的。
居士:您还每天发微博?
上师:对,每天发微博
居士:那我觉得您挺与时俱进的。
上师:是啊。不与时俱进就会被时代淘汰掉,那真成了一个山里的和尚,又怎么度众生呢?
居士:那您这些信息怎么获取啊?
上师:好像没有可以获取的,自然就懂。往往跟你们说话的时候,你们一说,我们就记住了。没有什么超前的信息。
居士:一般来说,到您身边来的人可能不会跟您聊社会新闻吧?
上师:不会,都是聊跟自身有关的事。
居士:都会跟您聊佛教,或比较上进的问题多一些吧。
上师:恩。
居士:网上这些东西太多了,超凡啊。
上师:天下就那么点知识,我们用十年读一读,就没有什么不了解的了。现在的这些知识,还有古今中外那几部历史书籍,那几部政治思想书籍,那几部艺术思想都是这样的。世界上就这几部代表作---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小说的,就那么几部代表作。你把它读完了,几百年前的人了解的,与几百年后人们了解的都是这几本书。比如现在的这些新鲜玩意儿,网络上一看啥都知道了。即使不在网络上看,也会听身边的人说一说。
居士:有时候读书掌握知识,也没办法改变一个人的素质。
上师:这就是你没有把书上的知识用在自己身上。知识和人脱节了。我们东华寺有一位双料博士后,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毕业的,要考法官、考律师的,但是他的身上没有一点法官、律师的感觉。于是我就跟他说千万别考,你一考那些法官、律师就要跳楼了。这是跟他开玩笑。
上师:有很多人读了很多书,就是没有和他的工作、生活结合起来。书是书,人是人,我是我。
居士:那怎样辨别真正的把一本书读通了呢?
上师:看平时的行为。为人处事就可以知道这个理论你是否吸收融化了。年轻人就要多做点事情。
居士:希望多为寺院做点贡献。
上师:好。只要这样一想,不管做没做都会把宇宙的正能量招感过来了。就像很多信徒一样,虽然想帮我建庙,但是有心无力。没关系,只要有这个心,没有这个力,也一样种了福报。
释万行2013.3.26
《打坐小技巧》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