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方法加實踐才出功夫

  方法加實踐才出功夫

  問:請問師父怎麼在良好的狀態中修行?

  師:你覺得怎麼有利于你修行,你就怎麼做。你所做的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利于你的修行,同時還利他。

  問:念叁字明,憋氣的時候,是用力地憋氣還是輕輕地憋氣?

  師:輕輕地,叁至五秒即可。

  問:有的人把世間法運用得非常圓融,但沒有任何境界,這算明心見性嗎?

  師:他已經明心見性了,沒有明心見性,在世間法上是不可能那麼圓融無礙的。如果他看不到自己的起心動念,世間法是不可能運用自如的。首先要明白什麼叫明心見性,第一知道自己的起心動念;第二能把握自己的起心動念;第叁能與外界進行准確的銜接;第四能通過外界的反應,比如他人的言行舉止,把握自己的起心動念。世間法能夠運用無礙的人,怎麼能說他沒有明心見性呢?如果他沒有明心見性,怎麼能在世間法上自如無礙呢?

  問:但是他沒有任何反應,又沒有看到光?

  師:見到光又能說明什麼問題呢?很多練氣功的人都看到光,最後還不是凡夫一個?佛法最後講的就是用,比如戒定慧,獲得智慧就是爲了起用。如果修到最後不能起用,別說見到光,就是見到佛,也是傻瓜一個。

  問:那他還需要把世間法轉化成佛法嗎?

  師:不需要轉化,只要拿來用就可以了。如果他沒有明心見性,怎麼能起用呢?要見心,就在用處見。你起用的就是你的心。你沒有起用,怎麼能證明你明心見性了呢?你明心見性了,就說明你會起用了。世間上不是有很多偉人生死來去自如,比很多出家人還要自如嗎?我經常說一句話:中共的十大元帥如果當初出家修行的話,就是十大祖師。他們在世間能幹,出家也一樣能幹;出家不能幹,在世間也一定不能幹。你能在出世間起用,也能在世間起用。要見你的心,就看你的起心動念和爲人處事;要看你的品質,也看你的爲人處事。這是騙不了人的。看一個人有沒有禅定功夫,就看他的起用。你的學曆再高,禅定功夫再深,不能起用,都是假的。佛教是以“用”來衡量一個人的修行。佛門裏說的“修死了,沒修活”,說的就是沒有起用,修錯了。有些人說:“有一種人很會爲人處事,但道德品質很差。”實際上這並不是真正的會爲人處事。真正的會爲人處事,一定會體現出良好的道德品質。真正的起用是既會做人又會做事。只會做事不會做人,說明已經起用了,但不夠圓滿。古人所說的圓滿是立功立德立言。現在社會上很多人立了功,但沒有立德,或者有的人開創了一番事業,也著書立說了,但德性不夠,也不是真正的圓滿。一個人不能成爲道德的典範,就不能說他做人圓滿了。

  大家說佛法最有力的武器是什麼?

  FX:就是德。

  FS:就是用。

  師:你們的回答就代表了你們明心見性的程度,也代表了你們的智慧、能力、素質、水平,全部都涵蓋了。不要說佛法最厲害的武器,乃至世界上最厲害的武器就是慈悲。真正的慈悲一定是有智慧的。慈悲如果沒有包含智慧,就不是真正的慈悲。真正的慈悲一定是與智慧互相涵容的。慈悲的表現方式不一定是善的、美好的、正面的,有時候包容對方是慈悲,不包容對方也是一種慈悲。慈悲並不是一味的包容與忍讓。比如別人修理你也是一種慈悲。他這樣做的時候考慮的不是自己,而是你,是整體,這就是真正的大慈悲。一個真正慈悲的人,做任何事都不會考慮自己的利益與得失,出發點都不是爲了自己。

  有一種人用世間的標准來衡量,非常好。爲什麼你會說他好呢?因爲他能滿足你的利益和需要,甚至他會損害集體的利益來滿足你的需要,所以你會說他好。但是,用佛法的標准來衡量一個人是好是壞,是否慈悲,首先要看他是否損害集體的利益。你是出家人,就要維護寺廟的利益、佛教的利益;你是中國公民,就要維護中國的形象。這才是大慈悲。

  一個人只要能起用,他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明心見性,有禅定功夫了。但他的禅定方式並不是通過盤腿打坐。能夠幾個小時專注在一件事情上不昏沈不散亂,就是在禅定中。比如一個書法家專注于寫字,一個學佛的人專注于誦經,一個走鋼絲的人平衡地走到鋼絲的另一端,一個滑冰高手在冰上平衡地滑行……這些都是禅定,只是禅定的形式不同。如果你說這些只是技巧,是苦練得來的基本功,那麼參禅打坐的出家人,他們的禅定又何嘗不是苦練得來的基本功?一個人能夠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你怎麼能說他不是在禅定中,怎麼能說這不是禅定功夫呢?但更多的人是你喊他好幾聲,他才聽到,才回應。這就是典型的處于散亂之中。這樣的人往往是魂魄不健全的人。一個魂魄健全的人,你叫他一聲,話音還沒落,他已經聽到,已經回應了。

  修行人不要怕有妄念,就怕沒有正念;不要怕自己笨,就怕不努力。我們學佛的人經常說想開智慧,可是事情一多就生煩惱了,爲什麼會這樣

  

  前幾天我在微博上寫了一段話:我不畏懼死亡,而畏懼虛度光陰;我不畏懼事務繁多,而畏懼空耗生命;我不畏懼名利,而畏懼人生沒有方向;我不畏懼他人誤解,而畏懼心胸狹隘;我不畏懼愛,而畏懼心中無愛;我不畏懼人情濃,而畏懼道情稀。

  你們誰能說說你們畏懼什麼,不畏懼什麼?DH,你畏懼什麼?

  DH:我不畏懼物質的匮乏,但畏懼內在的貧乏。

  師:一個人如果沒有畏懼,只能說明他很無明。只要是個人,就有畏懼的東西,甚至處處處于畏懼之中。爲什麼呢?因爲畏懼的對立面不夠強。比如你畏懼煩惱,那是因爲你沒有正念。如果你有正念,怎麼會畏懼煩惱呢?你說你畏懼無明,那是因爲你沒有覺醒,沒有智慧,不知道無明的對立面是什麼。如果你尊重有智慧的人,時時覺照當下,怎麼會破不了無明呢?GR爲什麼膽小?就是因爲虛榮心太重,怕丟面子。你們看NM的膽量有多大!他什麼都不怕,因爲他把面子放下了很多,所以膽量就大。除了NM,東華寺找不到第二個膽量大的。他沒有把自己當個東西看,他知道面子不屬于他,是大家給的,不是自己給的。你把事情做成了,你就有價值有面子有尊嚴。事情沒做成,何來的價值、面子和尊嚴?你是不是一個大師,也不是你自己說了算,是信衆是大家說了算。所以你千萬不要把自己當大師看,大師是別人對你的尊稱。因爲別人從你這裏受益了,才稱你爲大師。你從來沒讓人受過益,別人怎麼會尊稱你爲大師呢?你身上沒有一點發光的地方,衆生怎麼會尊稱你爲大師呢?佛法把這個娑婆世界叫做器世間。器世間是什麼意思?就是一個很現實的物質世界:你讓我受益,我就認可你——是有條件的交換。所以爲什麼佛菩薩有求必應?如果有求不應,衆生就不會把他當佛菩薩看。你只有滿了衆生的需要,他才會成就你。所以菩薩也好,大師也好,是衆生成就了他,不是自己想成就,就可以成就的。

  一個人不做事的時候還覺得自己有能力,有點底氣;一做事,有沒有能力就暴露無遺了。但是要成長就要做事,而且要不停地做,最後你才會成爲一個高手。所以什麼是成功的人?就是經曆無數次失敗,還繼續努力不放棄的人。一失敗就放棄的人是永遠不可能成功的。失敗了就重來,把面子放下,面子是不值錢的。

  一個人無論什麼時候都要拿業績來說話,沒有業績,怎麼證明你的成績?怎麼證明你的能力?怎麼證明你的功德?怎麼證明你的福報?做任何一件事,你成功了就是實的。你是個作家,出了很多書,就是實的;你是個舞蹈家,你的舞蹈讓人獲得美的享受,得到大家的認可,就是實的;你是個拳擊手,拿到了冠軍,就是實的;你是個和尚,會講經說法,就是實的;你是個農民,你的莊稼豐收了,就是實的;你是個演講家,你的演講征服了很多人,就是實的;你是個服裝設計師,你設計的服裝深受消費者青睐,就是實的;你是個清潔工,你把衛生搞得很幹淨,就是實的;你是一名廚師,你煮出的飯菜色香味俱全,營養均衡,讓人吃了健康,這就是實;你是一名照客,你把客人招待得很滿意,這就是實;你是個和尚,說想建廟,但十年二十年都沒把廟建起來,這就是玩虛的;或者你打坐二十年,沒有片刻入定,這也是虛的。

  一個人有理想,就要爲自己的理想而奮鬥,要想盡一切辦法把你的工作、你的理想向前推進,否則你就是在虛度光陰。做什麼事沒有困難呢?就是要飯也有困難啊,而且比任何困難都大。討飯的人是沒有尊嚴的,所以討飯人的境界和承受力比一般人都高。因爲他已經放下了自我,就面子和尊嚴而言,他已經解脫了。

  上個禮拜我聽了MS和TZ的講課,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們講得非常好,條理很清晰。做一件事,首先要清楚該怎麼做,從哪裏下手,從哪裏出來,當你講給別人聽時,對方才聽得懂。一個真正對一件事物通達的人,一定能用最快最簡單的方法讓對方明了;對方提出任何問題,你都能不加思索地回答。如果你還要經過頭腦思考,或者還有片刻的沈思,已經偏離了道,說明你在這件事上還不能自如地進出。而且你講出來的東西還必須具有可操作性和實戰性,人家拿到你的方案馬上就可用,而且效率高。

  爲什麼佛教裏說八萬四千法門,最簡單的就是念佛?因爲它不需要動腦筋,不需要見地,很方便。很多人一聽說這麼方便就可以成就,正中下懷。能不勞而獲,豈能不受歡迎?不像坐禅,坐得腰酸背痛,不能昏沈又不能散亂,要經過叁冬四夏才能把腿子練好。很多人一聽說要付出這麼多才能有所成就,就望而生畏了。

  問:有沒有不通過打坐就成就的?

  師:你不打坐,但要靜心;只要靜坐,專注就能成就。

  問:修行時覺得很累,有時候全身發酸,怎麼辦?

  師:很正常,用功猛了肯定會累。有時候妄想打多了也會累。這跟天氣、飲食、心態也有關系。有時候又會覺得渾身都是力氣。在修行途中會出現很多情況,這些都是沿途風光,不必在意。你需要明確的是你…

《方法加實踐才出功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