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加实践才出功夫
问:请问师父怎么在良好的状态中修行?
师:你觉得怎么有利于你修行,你就怎么做。你所做的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利于你的修行,同时还利他。
问:念三字明,憋气的时候,是用力地憋气还是轻轻地憋气?
师:轻轻地,三至五秒即可。
问:有的人把世间法运用得非常圆融,但没有任何境界,这算明心见性吗?
师:他已经明心见性了,没有明心见性,在世间法上是不可能那么圆融无碍的。如果他看不到自己的起心动念,世间法是不可能运用自如的。首先要明白什么叫明心见性,第一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第二能把握自己的起心动念;第三能与外界进行准确的衔接;第四能通过外界的反应,比如他人的言行举止,把握自己的起心动念。世间法能够运用无碍的人,怎么能说他没有明心见性呢?如果他没有明心见性,怎么能在世间法上自如无碍呢?
问:但是他没有任何反应,又没有看到光?
师:见到光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很多练气功的人都看到光,最后还不是凡夫一个?佛法最后讲的就是用,比如戒定慧,获得智慧就是为了起用。如果修到最后不能起用,别说见到光,就是见到佛,也是傻瓜一个。
问:那他还需要把世间法转化成佛法吗?
师:不需要转化,只要拿来用就可以了。如果他没有明心见性,怎么能起用呢?要见心,就在用处见。你起用的就是你的心。你没有起用,怎么能证明你明心见性了呢?你明心见性了,就说明你会起用了。世间上不是有很多伟人生死来去自如,比很多出家人还要自如吗?我经常说一句话:中共的十大元帅如果当初出家修行的话,就是十大祖师。他们在世间能干,出家也一样能干;出家不能干,在世间也一定不能干。你能在出世间起用,也能在世间起用。要见你的心,就看你的起心动念和为人处事;要看你的品质,也看你的为人处事。这是骗不了人的。看一个人有没有禅定功夫,就看他的起用。你的学历再高,禅定功夫再深,不能起用,都是假的。佛教是以“用”来衡量一个人的修行。佛门里说的“修死了,没修活”,说的就是没有起用,修错了。有些人说:“有一种人很会为人处事,但道德品质很差。”实际上这并不是真正的会为人处事。真正的会为人处事,一定会体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真正的起用是既会做人又会做事。只会做事不会做人,说明已经起用了,但不够圆满。古人所说的圆满是立功立德立言。现在社会上很多人立了功,但没有立德,或者有的人开创了一番事业,也著书立说了,但德性不够,也不是真正的圆满。一个人不能成为道德的典范,就不能说他做人圆满了。
大家说佛法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FX:就是德。
FS:就是用。
师:你们的回答就代表了你们明心见性的程度,也代表了你们的智慧、能力、素质、水平,全部都涵盖了。不要说佛法最厉害的武器,乃至世界上最厉害的武器就是慈悲。真正的慈悲一定是有智慧的。慈悲如果没有包含智慧,就不是真正的慈悲。真正的慈悲一定是与智慧互相涵容的。慈悲的表现方式不一定是善的、美好的、正面的,有时候包容对方是慈悲,不包容对方也是一种慈悲。慈悲并不是一味的包容与忍让。比如别人修理你也是一种慈悲。他这样做的时候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你,是整体,这就是真正的大慈悲。一个真正慈悲的人,做任何事都不会考虑自己的利益与得失,出发点都不是为了自己。
有一种人用世间的标准来衡量,非常好。为什么你会说他好呢?因为他能满足你的利益和需要,甚至他会损害集体的利益来满足你的需要,所以你会说他好。但是,用佛法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是好是坏,是否慈悲,首先要看他是否损害集体的利益。你是出家人,就要维护寺庙的利益、佛教的利益;你是中国公民,就要维护中国的形象。这才是大慈悲。
一个人只要能起用,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明心见性,有禅定功夫了。但他的禅定方式并不是通过盘腿打坐。能够几个小时专注在一件事情上不昏沉不散乱,就是在禅定中。比如一个书法家专注于写字,一个学佛的人专注于诵经,一个走钢丝的人平衡地走到钢丝的另一端,一个滑冰高手在冰上平衡地滑行……这些都是禅定,只是禅定的形式不同。如果你说这些只是技巧,是苦练得来的基本功,那么参禅打坐的出家人,他们的禅定又何尝不是苦练得来的基本功?一个人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你怎么能说他不是在禅定中,怎么能说这不是禅定功夫呢?但更多的人是你喊他好几声,他才听到,才回应。这就是典型的处于散乱之中。这样的人往往是魂魄不健全的人。一个魂魄健全的人,你叫他一声,话音还没落,他已经听到,已经回应了。
修行人不要怕有妄念,就怕没有正念;不要怕自己笨,就怕不努力。我们学佛的人经常说想开智慧,可是事情一多就生烦恼了,为什么会这样
前几天我在微博上写了一段话:我不畏惧死亡,而畏惧虚度光阴;我不畏惧事务繁多,而畏惧空耗生命;我不畏惧名利,而畏惧人生没有方向;我不畏惧他人误解,而畏惧心胸狭隘;我不畏惧爱,而畏惧心中无爱;我不畏惧人情浓,而畏惧道情稀。
你们谁能说说你们畏惧什么,不畏惧什么?DH,你畏惧什么?
DH:我不畏惧物质的匮乏,但畏惧内在的贫乏。
师:一个人如果没有畏惧,只能说明他很无明。只要是个人,就有畏惧的东西,甚至处处处于畏惧之中。为什么呢?因为畏惧的对立面不够强。比如你畏惧烦恼,那是因为你没有正念。如果你有正念,怎么会畏惧烦恼呢?你说你畏惧无明,那是因为你没有觉醒,没有智慧,不知道无明的对立面是什么。如果你尊重有智慧的人,时时觉照当下,怎么会破不了无明呢?GR为什么胆小?就是因为虚荣心太重,怕丢面子。你们看NM的胆量有多大!他什么都不怕,因为他把面子放下了很多,所以胆量就大。除了NM,东华寺找不到第二个胆量大的。他没有把自己当个东西看,他知道面子不属于他,是大家给的,不是自己给的。你把事情做成了,你就有价值有面子有尊严。事情没做成,何来的价值、面子和尊严?你是不是一个大师,也不是你自己说了算,是信众是大家说了算。所以你千万不要把自己当大师看,大师是别人对你的尊称。因为别人从你这里受益了,才称你为大师。你从来没让人受过益,别人怎么会尊称你为大师呢?你身上没有一点发光的地方,众生怎么会尊称你为大师呢?佛法把这个娑婆世界叫做器世间。器世间是什么意思?就是一个很现实的物质世界:你让我受益,我就认可你——是有条件的交换。所以为什么佛菩萨有求必应?如果有求不应,众生就不会把他当佛菩萨看。你只有满了众生的需要,他才会成就你。所以菩萨也好,大师也好,是众生成就了他,不是自己想成就,就可以成就的。
一个人不做事的时候还觉得自己有能力,有点底气;一做事,有没有能力就暴露无遗了。但是要成长就要做事,而且要不停地做,最后你才会成为一个高手。所以什么是成功的人?就是经历无数次失败,还继续努力不放弃的人。一失败就放弃的人是永远不可能成功的。失败了就重来,把面子放下,面子是不值钱的。
一个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拿业绩来说话,没有业绩,怎么证明你的成绩?怎么证明你的能力?怎么证明你的功德?怎么证明你的福报?做任何一件事,你成功了就是实的。你是个作家,出了很多书,就是实的;你是个舞蹈家,你的舞蹈让人获得美的享受,得到大家的认可,就是实的;你是个拳击手,拿到了冠军,就是实的;你是个和尚,会讲经说法,就是实的;你是个农民,你的庄稼丰收了,就是实的;你是个演讲家,你的演讲征服了很多人,就是实的;你是个服装设计师,你设计的服装深受消费者青睐,就是实的;你是个清洁工,你把卫生搞得很干净,就是实的;你是一名厨师,你煮出的饭菜色香味俱全,营养均衡,让人吃了健康,这就是实;你是一名照客,你把客人招待得很满意,这就是实;你是个和尚,说想建庙,但十年二十年都没把庙建起来,这就是玩虚的;或者你打坐二十年,没有片刻入定,这也是虚的。
一个人有理想,就要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要想尽一切办法把你的工作、你的理想向前推进,否则你就是在虚度光阴。做什么事没有困难呢?就是要饭也有困难啊,而且比任何困难都大。讨饭的人是没有尊严的,所以讨饭人的境界和承受力比一般人都高。因为他已经放下了自我,就面子和尊严而言,他已经解脱了。
上个礼拜我听了MS和TZ的讲课,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们讲得非常好,条理很清晰。做一件事,首先要清楚该怎么做,从哪里下手,从哪里出来,当你讲给别人听时,对方才听得懂。一个真正对一件事物通达的人,一定能用最快最简单的方法让对方明了;对方提出任何问题,你都能不加思索地回答。如果你还要经过头脑思考,或者还有片刻的沉思,已经偏离了道,说明你在这件事上还不能自如地进出。而且你讲出来的东西还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战性,人家拿到你的方案马上就可用,而且效率高。
为什么佛教里说八万四千法门,最简单的就是念佛?因为它不需要动脑筋,不需要见地,很方便。很多人一听说这么方便就可以成就,正中下怀。能不劳而获,岂能不受欢迎?不像坐禅,坐得腰酸背痛,不能昏沉又不能散乱,要经过三冬四夏才能把腿子练好。很多人一听说要付出这么多才能有所成就,就望而生畏了。
问:有没有不通过打坐就成就的?
师:你不打坐,但要静心;只要静坐,专注就能成就。
问:修行时觉得很累,有时候全身发酸,怎么办?
师:很正常,用功猛了肯定会累。有时候妄想打多了也会累。这跟天气、饮食、心态也有关系。有时候又会觉得浑身都是力气。在修行途中会出现很多情况,这些都是沿途风光,不必在意。你需要明确的是你…
《方法加实践才出功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