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忠于自己的理想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如何做才算忠于自己的理想。在座的誰能把我今天微博上的內容背出來啊?
答:扪心自問,你是否已做好了被打磨的准備?你能否爲自己的理想放棄一切?……
答:你到底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你到底能做什麼?你扪心自問,你是否已做好被他人打磨的准備?你能否爲自己的理想去死?能否死去自己的欲望?……
答:你確定了你的人生目標和理想嗎?你爲你的理想付出了多少?你能否放下一切?你用什麼方法能達到你的目標和理想?
師:出家人是靠嘴巴吃飯的,如果嘴皮子耍得好,能自圓其說,言之有理,言之有物,也不失爲一個大方的人。但是,一個真正優秀的出家人,不僅要會說,更要會做。我曾經說過,上等人立德,中等人立功,下等人立言。立德就是做人天師表。立功就是做一番惠澤千秋、利國利民的大業。立言就是總結自己的思想,留下教化、啓發、利益後人的文字。在座的學佛人想爲世間留下點什麼呢?是身爲師範留下德行呢,還是留下一番功業,或是留下你的思想?能以德示範的人,必須是已經降服自我的人。留下一番功業的人是有實幹精神的人。立言的人,他的思想對後來人是有啓發和指導意義的。不像有些人的思想、觀點,你聽了覺得言之灼灼,很有道理,很深刻,但沒辦法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還有一種人純粹是玩理論,玩文字遊戲,文詞很優美,令人陶醉,但只能欣賞玩味,並不具備實踐性,如果以他的思想爲指導去做事,一定會一蹋糊塗,成不了事。真正的理論是可以實踐的,否則不能稱之爲理論。
大家問問自己: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通過什麼途徑能實現我的理想?我有什麼特長?我已經做到了哪些?目前我能做到的是什麼?我准備好了嗎?比如你想求法,或者求升官,求發財,爲了你的理想和欲望,你准備好了嗎?你准備了什麼?爲了實現理想和抱負,你需要一個環境,但是,真到了那個環境,你能適應嗎?你能接受環境的考驗和磨練嗎?爲了你的理想,你能去死嗎?這裏的“死”是指犧牲其他的欲望和抱負。人的理想或者說欲望往往不止一個,但是,當你選擇了其一,其余的就必須全部放棄,不可能樣樣兼顧,樣樣兼得。比如你的理想是成佛,爲了成佛,你要放下很多,失去很多;或者你的理想是得到真摯的愛情和家庭的溫暖,你也要放棄很多;同樣,如果你追求的是虛無飄渺的自由或事業,在生活和情感方面你也要放棄很多。所以我才問大家:你能爲你的理想而死,爲你的理想而活,爲了你的理想受盡屈辱,忍辱負重嗎?你現在是不是爲了你的理想而活著?扪心自問,你究竟能爲你的理想犧牲多少?能爲你的理想放下多少?爲了實現理想,你放下了什麼?如果你不能爲你的理想而生而死,爲你的理想承受一切,你並沒有忠于你的理想。如果你忠于你的理想,無論遭受多少困難、挫折、打擊,受盡多少屈辱、委屈,你都不會動搖,因爲你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爲了實現理想和抱負,你必須放棄一切,犧牲一切。如果至今你什麼都沒有放下,你肯定什麼都沒有得到。你忠于你的信仰幾分,爲你的信仰活幾分,爲你的信仰死幾分,你的信仰或者你的理想、欲望就會回饋你幾分,滿足你幾分。如果你完全爲你的理想和欲望活著,你的理想和欲望一定會全方位地回饋你。
想成佛也是一種欲望。說得好聽點是理想、抱負、志向。實際上從某個層面講,理想、志向和欲望、願望是分不開的。但是,當人的思想境界升華以後,欲望、願望和理想、抱負就有區別了。一個人如果連自己想要什麼,需要什麼都不清楚,他怎麼努力呢?能做什麼呢?誰幫得了他呢?就是佛菩薩、真主、上帝也幫不了他啊!一個人首先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盡管你可能不了解通過什麼途徑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但你必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只有這樣,外緣才會漸漸達成。如果你完全爲了理想、欲望活著,你的理想、欲望是不會虧待你的。
今天早上寫的那段話,是我半夜二點多醒來,披著棉被打坐二十分鍾後寫的。我一般都是十一點睡覺,叁點左右醒來,打坐十到二十分鍾後,腦子裏形成了一段文字,然後就用手機編輯好,發送到微博上,然後繼續打坐。不知坐了多久開始昏沈瞌睡了,我就盤著腿睡。聽到打板聲後,我就起床。我一直把睡眠控製在五個小時以內,因爲身體有一種神經記憶功能,你給他五個小時,他就五個小時睡好;你長期給他八個小時,他就八個小時睡好。接受某種暗示或指令的時間長了,他就養成了習慣。這種習慣不是一二年可以養成的,少則十年。一件事你能做十年不放棄,不轉移目標,怎麼可能沒有收獲呢?
剛開始在騰訊微博上寫東西是覺得好玩。後來看的人多了,就退不出來,不寫不行了。不寫就會有人打電話發短信來問,所以就放不下了。再後來就變成了一種責任,每天都得寫,而且還不能草草地寫,要對得起觀衆。因爲觀衆不只關注你一個人,他們會關注很多法師,並在心裏作比較:誰的思想讓我受益了,誰的思想更能解決我的問題,誰的思想更貼近現實,更實用……一段時間後,該放棄你的自然會放棄你,該跟你的會繼續跟隨你。本來我是不願意每天這樣寫的,但現在我把它當作每天的功課。這樣也好,借這個機會每天在手機上寫,一二年下來,無意中可能把我的寫作能力也鍛煉出來了。
今天早上寫這段話,讓我想起二十年前在佛學院讀書的情景:當時快畢業了,學院的學生很流行出國留學,同學們每天都花五六個小時學英語。而我盡管也想過出國留學,但我整個心都用在打坐和研究佛學上,雖然也學了點英語,但不會講。經過內心一番爭鬥後,我放下了出國的想法,決定去閉關。爲了閉關,放下了很多東西,很多機會。
一晃七年過去了,出關後,很多人請我到他們的廟裏去做知客。實際上在寺廟裏做官沒什麼好處,都是在受氣、賠本。但是,對于一個年輕的出家人來說,可以滿足一下虛榮心。實際上虛榮心每滿足一次,我執就增長一次,離道就更遠一步。就像在日常生活中你跟人吵架,每贏一次,你的我執就增長了一次。如果輸了,對你來說反而是一次超越。實際上輸的是什麼呢?無非是我執、面子、虛榮心。所以佛教說:失去就是得到,得到就是失去;贏了就是輸,輸了就是贏。
一個人做任何事都能找到理由,證明自己的行爲是對的。爲什麼呢?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場看問題,很少能換位思考。比如,作爲東華寺的知客,你就代表了東華寺,你是沒有自我的,你的自我已經死了,你不能考慮個人的感受和利益,要考慮東華寺的利益。你說你很難受,說明你有自我,如果沒有自我,怎麼會難受呢?同樣,作爲東華寺的住持,做任何事都要把自己放在一邊,先考慮這件事對東華寺是否有用有利,是否符合東華寺的需求。
在座的既然出了家,每天也要問自己:我今天的所言所行所想像個學佛人嗎?像個出家人嗎?我真的想成佛嗎?如果不想成佛,想成什麼呢?無論你想成什麼,這是你的權力,你都應該爲它而努力。接下來再問自己:我要通過什麼途徑,采用什麼方法讓我的理想實現?爲了我的理想,目前我能做什麼?我有什麼能力和特長可以施展和發揮?如果連你自己都不明白,都沒有想好准備好,外緣肯定不會具足。只有當你的方向明確了,內在的力量具足了,心態穩定了,外緣才會隨之而來。
人的一生當中機會很多,可以說每一次機會都是一次誘惑,一次挑戰。本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可是在人生道路上突然來了一個新機會,看上去唾手可得,如果這時候你一伸手,就分散了你的精力,也許這個機會你根本就得不到,也許你伸手後得到了,但這並不是你的初衷,你的理想,只是你意外得到的,你以爲它不會消耗你的心力,實際上做任何事都是要付出成本的,每放下一次機會,內心都會經曆一番掙紮,都需要很大的膽識和魄力。爲了你的理想,即便遇到再好的事,再多的好事,都要放棄。但是,就你的理想而言,這些好事都不是好事,而是壞事。因爲這些好事會讓你丟掉你的初衷和理想。如果你明確了自己的目標和方向,你所遇到的機會只要不利于實現你的目標,你都必須放棄。
我給自己的定位是一個笨人,不敢有多的理想。爲了證明自我,實現自我的價值,我另起爐竈,自己開山。一晃十年過去了,我的虛榮心得到了滿足,能力也得到了證明。建一座廟和建十座廟有什麼區別呢?它的程序、手法、技巧或者說玩法是一樣的,再建就比建第一座容易多了,建一座就等于建十座。如果一個人一直重複地做一件事,失去了挑戰,就會變得麻木,像個機器人,也就無法進步了。但是很多人會想:我做得很熟練,很輕松,已經上路了,再改變又得重新開始,又要付出很多,太累了。沒錯,從這個角度講是這樣。但修行人每天都要進步,要想進步,每天都必須經曆新鮮的人與事。每一天對我們的生命而言都是新的一天,每一個夜晚對我們的生命而言都是一次死亡。所以我們每天都在脫胎換骨,每天都有一次新生。昨天無論好壞對錯,都已經過去了,我們晚上靜坐就應該回憶和總結一天的所言所行,得失與收獲,第二天醒來就把昨天徹底放下,忘得幹幹淨淨,以一顆歡喜的心、空杯子的心面對新的一天。如果你不是用這種方式、這種心態對待自己的每一天,對待自己的人生,你永遠都活在過去。
一個人要想不斷地進步、提升,真的很難。前十年學習、閉關,我覺得自己學了很多東西。建廟十年,才感到自己是真的學了很多東西,真的脫胎換骨了。隨著東華寺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來見萬行的人越來越多,來的高人也多了。過去我是和身邊有限的幾個人比,後來是和整個東華寺的人比,再後來是和見到的所有的人比,我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是。我們是學佛的,就必須和佛比。如果和身邊的人比,我們覺得自己還可…
《如何忠于自己的理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