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表裏如一就是道

  表裏如一就是道

  學佛如果沒有正確的見地,聽誰說都有道理,聽魔說更有道理。因爲魔更巧言令色,別有用心的語言聽起來更悅耳動聽。相反,真正有用的話不一定是好話,不一定動聽。所以古人說“忠言逆耳”。可是好多人就喜歡聽好話。什麼時候你能超越耳根眼根,也就有主張主見了。

  東華寺就培養兩種人:一種是會說的,像法象那樣,會講經說法,普度衆生。一種是埋頭苦幹的,像昌恩、內明和吉象,這種類型的人不會講話,但很實幹。成功的人都不是靠講,而是靠實幹。因爲語言是虛的,講的話不落地,是起不了用的。只有付諸行動,落到實處,才能起用,才有真實的意義。

  做事一定要有方案,製定的方案一定要能落實,如果你的方案具有60%的可實施性和操作性,這個方案就算是成功的。一個實幹的人策劃的方案,可以實施到80%到90%。不是實幹的人策劃的方案,可能連60%都達不到。一個成功的人和一個不成功的人所出的方案,成功率有很大的差別。就像現在社會上有很多成功的企業家去聽成功學,而給這些企業家上課的講師並不是成功的企業家一樣。爲什麼有那麼多不是企業家的人給企業家開培訓班呢?爲什麼成功的企業家又願意出高昂的培訓費去聽他們的課呢?爲什麼會有這種似乎不符合邏輯的現象存在呢?

  居士:他們一個是善于表達,一個是善于做事。

  上師:成功的企業家會按培訓講師所說的去做嗎?

  居士:會。(少數人說)

  上師:成功的企業家去聽不是企業家的人講課,但絕不會按他們所講的去做。往往講課的人說東,成功的人便往西悟出了一番道理,找到了一道門。他們是聽課受到啓發才悟出一套管理方法,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如果沒有這些課程,他們也悟不到那些方法。他們會聽講師所講的方案是否具有操作性,能否落地。而那些講師從未在商場上實戰過,爲什麼能給成功的企業家講課呢?佛門裏說:“依文解義,叁世諸佛喊冤。”他們所講的正確嗎?具有操作性嗎?現在在中國的市場上,都是不成功的人給成功的人上課,爲什麼他們的課會有那麼大的市場?

  C N:市場的需要。

  居士:被金錢誘惑。

  居士:他們講的課蠱惑人心。

  上師:蠱惑人心?你能蠱惑我,我也會去聽。

  HM:那些企業家很善于汲取外來的營養,補充自己的不足,他們會把聽到的結合自己的實際,很好地運用起來。

  上師:你沾了點邊。爲什麼他會成功?因爲他整天在“戰場”上操練。爲什麼你沒有成功?因爲你一直坐在教室裏“操練”。所以你在理論上圓融無礙,就像企業家在商場上實戰圓融無礙一樣。一個企業家一旦成功,他需要的不僅是資金和市場,更需要理論,因爲他要爲企業培養中層領導,把經驗傳授給他們,這時候沒有理論不行。作爲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如果你沒有理論,就不能把經驗很好地傳遞給你的中層管理人員和下一代。在商場上,你的直覺會告訴你這樣做是對的。但是,要把你的經營方法、理念傳遞你的第二代、第叁代,培養後繼人才,沒有理論是不行的。所以很多成功的企業家願意花幾萬,甚至幾十萬去北大、清華等大學進修,或者上社會上一些成功學或高級管理課程,彌補他們理論上的不足。

  出家人也是如此,盡管你掌握了用功方法,有了禅定功夫。但是,如果你沒有一套理論,或者在理論上不能自圓其說,你就不能很准確地把你的方法表達出來,傳授給他人。理論和實踐任何時候都是有距離的。當然,能表達出來的都是有爲法,真正的心法是表達不出來的。

  作爲出家人,我經常強調,一個是吃嘴巴這碗飯,一個是吃腿子這碗飯。只有吃這兩碗飯才受人尊重。爲什麼古人那麼崇敬出家人?因爲出家人知識廣博,多才多藝,充滿智慧,能指導世間人。世間人接觸到出家人,聽出家人講法往往很震撼,很受益。可是現在的出家人,尤其是漢地的出家人,物質條件太好了,心都放在物質上了,所以不會放下身心去研究佛學,開發精神領域。而藏傳佛教的出家人很清貧,物質匮乏,他們的心只有轉向精神領域。一個人只有進入了精神世界,才可能不被物質所轉。

  在我們做事時,體現了一個“用”字,這個“用”把我們的內心世界展現得淋漓盡致。說得好不如做得好,關鍵時刻不是看我們怎麼說,而是看我們怎麼做。所以,佛教千強調萬強調,就是強調一個“用”字,落在一個“慧”字上,慧就是用,用就是慧。有時候我們的方案聽起來很圓滿,但是,如果按這個方案去實施,結果往往一塌糊塗四不像。學佛和做人一樣,要去做,去嘗試,光想是不會有結果的。不要怕做錯事,做任何事都是要付出代價和成本的。一個人貪生怕死,主宰不了自己的身心,想在精神領域有所開發,思想上有所提升,那是不可能的。你連自己的身體都支配不了,天氣一熱就不想做事,天氣一冷就躺在被窩裏不想動,你如何支配你的心靈?

  有的人,尤其是學佛圈子裏的人,你說一句,他會回你十句,他整個心都用在怎麼反駁你上。爲什麼會這樣呢?內心脆弱。一個人的承受力不是體現在他對的時候,而是體現在他錯的時候。實際上對與錯都需要承受,人在成功的時候往往更容易昏了頭。但是,凡夫俗子都是被自我左右,有幾個能突破自我,跳出自我看問題呢?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否肮髒,是否混沌,欲望是否強烈,承受力是否強,你們說如何鑒別?

  居士:從他的氣色來看。

  居士:從眼神上看。

  上師:我看到一種現象,就是講課的人向聽衆提問,聽衆都不回答。這是對講師最大的不尊重。聽衆應該與講師互動,配合講師。爲什麼聽衆不回答呢?因爲好面子,怕自己講錯了丟面子。一個一事無成的人,一個普通的凡夫,他沒什麼好安自己的心,所以就特別好面子。而成功的人都不好面子,因爲他們的面子被傷過很多次,丟了很多次,他們學會了務實不務虛,已經超越了面子,可以不顧面子。他們需要的是實惠,不會去維護這個虛而不實的面子,不會爲了面子而活著。只有我們沒有成功的人,面子從沒被傷過的人,才那麼愛面子,那麼放不下面子。因爲我們內在沒什麼東西可以維護,唯一能維護的只有面子。就像有錢人從不怕人說他窮,窮人最怕人說他窮一樣。

  一個人想得到別人的尊重,想出人頭地成爲人上人,必須有過人之處,必須比別人付出更多,就是我剛才講的,要麼你會說,要麼你會做,而且你說的做的還要得到行家的認可。一個人的力量用在說上,做的力量就會減弱;同樣,一個人的力量用在做上,說的力量也會減弱。就像我們的力量用在左手,右手的力量就會減弱;用在右手,左手的力量也會減弱一樣。如果你把力量平均分配給左右手,它們就各占一半。我們必須學會隨時把兩只手的力量用在一只手上,也必須學會隨時把一只手的力量分給兩只手,而且做到瞬間分開,瞬間合一。

  在這個世間,做任何事都與時間相關,一件事過了它特定的時間,再做就沒有意義了。成功都是在瞬間,而時間不會爲你停留。有的人活一世相當于常人活一百世,因爲他一輩子所做的事,相當于常人一百輩子所做的事。多數人活著都如同行屍走肉。所以禅宗有一句話,“拖僵屍的是誰?”,爲什麼要拖著一具僵屍呢?你這具軀殼能起用,就不是僵屍了;不能起用,就是僵屍。工具就是這樣,發揮了它的功用就有價值,否則就是一堆廢物。

  你想得再多,說得再多,交給你的事沒做成,或者沒做到位,你怎麼解釋都沒有意義。你把事情做出來,什麼都不用說,一切盡在不言中。有一種人一出手就直指要害,一步到位,不需要第二步、第叁步。而有一種人生來就務虛不務實,一出手就與目標偏離。一個心力強大的人不會做一件事,他會全力以赴地去學習、研究、實踐,從不會到會到精通,結果做得非常好,非常成功。而一個心力薄弱的人不會做一件事,就自動放棄了。事情只要用心去做,哪有學不會的呢?我們學佛的人應該把“不會”變成一種動力。

  宗教場所是社會各界人士、各個階層都會來的地方,是人流量最大,交流最頻繁,信息最豐富的地方。但是很多人以爲宗教場所是信息最閉塞的地方,出家人什麼都不懂。

  一個人管不住自己的口,就容易說是非,收集別人的業障。學佛的人應該把心用在學習和充實自己上。如果用心學習,用心修行,怎麼可能收集別人的業障呢?你的注意力都放在別人身上,不注意自己,怎麼會進步?

  一個修行人不需要刻意維護自己的形象,你把事情做成了,你所做的事有價值有意義,你的形象自然就高大了。

  我經常告訴一些信徒,你要是想出家,你在社會上玩轉了,賺錢了,升官了,再來出家,那才有意義。你在社會上折騰了很多年,是個商人沒賺到錢,是個從政的沒當上官,最後你說你“看破、放下”了,我是不會相信的。你從來都沒有擁有過,怎麼可能看破放下?

  人與人之間的智商是沒多大差別的。你們別以爲我多閉了幾年關,多讀了幾年書,我的智商就比你們高。實際上沒有差別,唯一的差別是,這些年來我一直不停地做事,待人接物,我接觸的人與事比你們多一點,閱曆比你們深一點,所以我的知識比你們豐富一點,做事比你們老練一點。就像唱歌一樣,你經常唱,自然就唱得老練一些。你的嗓音再好,從來不唱,一開口就跑調了。你們說我說話的聲音很好聽,實際上我一開口唱歌就跑調。

  古人有機會做事,都是帶著感恩的心態。可是現在學佛的人,事情一來就抱怨。就是爲了自己的一日叁餐,你也應該做事啊,何況我們還有信仰!可是出家人個個都自由散漫,都是想著自己的事。所以我說我們只是一個團夥,還不是一個團隊。知客師聽了還笑,難道我說錯了嗎?你給我解釋一下,團隊是什麼概念?團夥是什麼概念?各有各的想法和理論,各打各的小算盤,各懷鬼胎,這就是團夥。團隊是萬衆一心,無論多…

《表裏如一就是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止觀是法門之母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