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違犯,他來谏謝,不受不忍,不舍怨結,是名第叁他勝處法。
四、棄舍大乘持僞法
若諸菩薩謗菩薩藏,愛樂宣說開示建立像似正法,于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隨他轉,是名第四他勝處法。
《戒定慧基本叁學菩薩戒集誦》言:菩薩地,亦能攝虛空十四,但未宣明解。
虛
空
藏
十
四
根
本
罪
菩薩戒略頌
虛空藏菩薩經經文
一、盜叁寶物
善男子,所謂灌頂刹利王,領國土有自在力,取兜婆物及四方僧物,或教人取,是則名犯初根本罪。
二、謗叁乘
毀謗正法,舍聲聞乘,辟支佛乘,舍無上乘。又製他人不令修學,是名第二犯根本罪。
叁、奪衣反俗
若複有人,以如來故,剃除須發,身被法服,持戒毀戒有戒無戒,脫其袈裟,逼令還俗,或加杖捶,或複系縛,或截手足乃至斷命,自作使他,造如此惡。是名第叁犯根本罪。
四、五無間
(作五逆罪)
作五逆罪,何等爲五?一者殺母,二者害父,叁者殺阿羅漢,四者破和合僧,五者出佛身血。如是五無間罪,若犯一者,是則名爲犯根本罪。是名第四犯根本罪。
五、謗無業果諸邪見
謗無因果,不畏未來,造十惡業道,亦教他人令行十惡。
是名第五犯根本罪。
六、破壞村等
若彼大臣統理國土,依倚王力,破壞村邑城郭國土,或教人破。
七、妄說空
(于少智愚癡人前解說甚深法空,退沒菩提,使樂小乘。)
是初發心菩薩,又從他聞甚深法空,讀誦受持,複于少智愚癡人前,讀誦解說,馀人聞已驚疑怖畏,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生退沒,樂聲聞乘。是名初發心菩薩犯于第一根本重罪。
(于少智人前解說法空,使人怖畏,樂小乘。)
八、退他菩提
(勸人發二乘心)
初發心菩薩語馀人言:汝今不能樂于大乘,亦不能行六波羅蜜,終不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如早發聲聞辟支佛心,速盡生死,入般涅槃。馀如上說,是名初發心菩薩犯于第二根本重罪。
九、謗別戒
(謗別解脫戒)
初發心菩薩語馀人言:汝今何用受學波羅提木叉律儀,當速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受持讀誦大乘經典,先所造作身口意業諸不善行,當得清淨,不受未來諸惡果報。馀如上說,是名初發心菩薩犯于第叁根本重罪。
十、毀謗聲聞緣覺乘
(謗小乘)
初發心菩薩謂馀人言:汝今不應聽受讀誦聲聞經典,汝當覆蔽聲聞經典,聲聞法中無大果報。不能斷除結使煩惱。汝當聽受讀誦清淨大乘甚深經典,又能消除諸不善業,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作此說已,有信受者,二人俱名犯根本罪。馀如上說,是名初發心菩薩犯于第四根本重罪。
十一、嫉毀妄慢過人說
(似自贊毀他)
(虛诳妄說得過人法)
初發心菩薩欺妄兩舌,希求名稱利養恭敬,贊大乘經爲他介說,而語人言,我是善解摩诃衍者。爲貪利故,見他解說大乘經典得供養者,憎毀輕嫉而自貢高,虛诳妄語得過人法。作此行者,離安隱處,犯波羅夷。于大乘中爲犯最重根本罪也。善男子,譬如有人欲趣寶洲乘船入海,而于中路自壞其船,沒溺而死,不自濟命,豈能得寶?如初發心菩薩亦複如是,乘正信船入于大乘深廣法海,始得入海身自壞信船,失智慧命。如是愚癡初發心菩薩,以嫉妒故,虛诳妄語得過人法,而犯大乘重根本罪。馀如上說,是名初發心菩薩犯于第五根本重罪。
十二、貪利炫賣言自得
(意類自贊)
未來世中,初發心菩薩語在家出家初發心菩薩言:修多羅中甚深空義,及以叁昧諸陀羅尼忍辱之地種種莊嚴,是大明智諸菩薩等所可觀行,受持讀誦大乘經典,又能爲他分別演說,我自解了,以慈悲故,爲汝等說,汝等亦當隨所說行,于深妙法而得知見。彼初發心菩薩,不作是言,我讀誦思維,從他聞解,而言自得,皆是貪求利養因緣而自炫賣,違負叁世諸佛菩薩及衆賢聖犯于大乘最深重罪,失人天路,尚不能得聲聞辟支佛乘,何由漸進到于大乘?善男子。譬如有人將導衆人遊行曠野,經過叢林極大饑渴,見彼林中有諸美果而棄舍之,取于毒果,食已命終。善男子,彼人尤尚不能自濟,況複兼能度于馀人?彼初發心菩薩亦複如是:人身難得今已得之,遇善知識發大乘心,而貪利養輕自炫賣,犯重根本罪,違負叁世諸佛菩薩,爲諸賢聖之所棄舍,墮于惡趣。是故婆羅門、刹利、毗舍、首陀羅,不應親近此惡菩薩,若親近者,亦皆得罪。馀如上說,是名初發心菩薩犯于第六根本重罪。
十叁、持力奪取禅給誦
(恃力取善比丘物給予好事之流)(或爲禅人之物給誦者)
未來惡世,初發心菩薩造作諸雜旃陀羅行,謂刹利旃陀羅,婆羅門旃陀羅,大臣旃陀羅,大將軍旃陀羅,毗舍旃陀羅,首陀羅旃陀羅。何等名爲旃陀羅義,彼謂造作諸惡心業。此惡比丘,自言智慧,自恃財寶,行于布施,放逸憍慢,嗔嫌憎嫉馀善比丘,共相鬥诤,恃大臣力,取善比丘物以奉大臣,大臣得已傳以上王。佛法僧物亦複如是。善男子,王與大臣及惡比丘犯根本罪。馀如上說,是名初發心菩薩犯于第七根本重罪。
(旃陀羅:惡人、屠)
十四、退菩提等廿五心
此惡比丘,恃怙國王及大臣力,自言智慧,自恃財寶行于布施,輕戲毀辱諸善比丘,鬥诤惱亂,法說非法,非法說法,舍正經律,顛倒義論,斷學般若,離慈悲心,不信如來所說經典,巧方便戒,違法立製,令諸清淨善行比丘廢于坐禅讀誦經典,無苦惱者生其苦惱,有苦惱者複令增長,恒懷惡心壞善威儀,行住坐臥無複時節,毀禁破戒,實非沙門自言沙門,實非梵行自稱梵行,不解經典爲他解說(不解作師),邀致四衆供養恭敬。善男子,王與大臣及惡比丘犯根本罪。馀如上說,是名初發心菩薩犯于第八根本重罪。
以上共十八根本罪。
四纏叁品犯、舍戒複戒
四纏
| ① 于罪有犯更欲造 ② 無慚愧心 ③ 深愛樂 ④ 不見爲罪謂功德
| 菩薩若用軟中品纏毀犯四種他勝處法,不舍菩薩淨戒律儀。上品纏犯,即名爲舍。若諸菩薩毀犯四種他勝處法,數數現行,都無慚愧,深生愛樂,見是功德,當知說名上品纏犯。
| |
叁品犯
| 四纏具足上品犯,若但以罪爲功德或加前叁之一二,如是名爲中品犯,唯前叁者下品犯。
| 上品犯①+②+③+④ 中品犯④+[… 《涵芬集 第叁部分 瑜伽菩薩戒開遮持犯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涵芬集 第四部分 紀念文集 1、徐恒志阿阇黎略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