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諸有情遭重疾病,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往供事。
若爲懶惰懈怠所蔽,不往供事。
若自有病;若無氣力;若轉請他有力隨順令往供事;若知病者,有依有怙。若知病者自有勢力能自供事;若了知彼長病所觸,堪自支持;若爲勤修廣大無上殊勝善品;若欲護持所修善品,令無間缺;若自了知上品愚鈍,其慧鈍濁,于所聞法難受難持,難于所緣攝心令定;若先許余,爲作供事。
叁、不濟七苦
盲聾等(37)(不濟七苦:《戒釋》34頁,身苦有四:1、于有病者,謂施藥瞻視。2、于根壞者,謂啓導盲者所欲往道。于牽者以手撝示應取應舍。3、于缺支者,謂以身荷或以騎乘,送往欲處。4、行路疲乏,施食施處,調身按摩。心苦分叁:一、蓋障苦者,謂貪欲等五蓋所纏,開示教授令其除遣。二、無間缺苦:謂八尋思所纏苦者,以對治法開示會離。八尋思:欲、恚、害、親裏、國土、不死尋思,他侮尋思,族姓尋思(謂我高貴,貪欲增上。)叁、他蔑勝苦:謂當開示戰鬥勝敗,世間常事及無我等出世間法,而爲除遣。)
如于病者,于有苦者,爲作助伴,欲除其 ,當知亦爾。
同上
同上
四、見作非理不正說(38)
(廣行非理,不爲宣說如實正理。)
見諸有情;爲求現法後法事故,廣行非理,懷恚惱心,不爲宣說如實正理。
若由懶惰懈怠所蔽,不爲宣說。
若自無知;若無氣力;若轉請他有力者說;若知彼人自有智力;若彼有馀善友攝受;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知爲說如實正理,起嫌恨心,若發惡言;若顛倒受;若無愛敬;若複知彼性弊攏悷;不爲宣說。
五、恩者不報(39)
(懷嫌恨心而不報)
于先有恩諸有情所,不知恩惠,不了恩惠,懷嫌恨心,不欲現前如應酬報。
若爲懶惰懈怠所蔽,不現酬報。
勤加功用,無力無能,不獲酬報;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欲報恩而彼不受。
六、不解愁(40)
(懷嫉恨心,不往開解)
見諸有情,墮在喪失財寶眷屬,祿位難處,多生愁惱,懷嫌恨心,不往開解。
若爲懶惰懈怠所蔽,不往開解
應知如前,于他事業不爲助伴。
七、求財食等不給施(41)
有飲食等資生衆具,見有求者來希求飲食等事,懷嫌恨心,懷恚惱心,而不給施。
若爲懶惰懈怠放逸,不能施與。
若現無有可施財物;若彼希求不如法物,所不宜物;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來求者,王所匪宜,將護王意;若護僧製,而不惠施。
八、不以財法攝徒衆(42)
(懷嫌恨心,不隨時無倒教授,不爲彼如法追求,衣服、飲食等。)
攝受徒衆,懷嫉恨心,而不隨時無倒教授,無倒教誡。知衆匮乏,而不爲彼從諸淨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如法追求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醫藥資生什物,隨時供給。
若由懶惰懈怠放逸,不往教授,不往教誡,不爲追求如法衆具。
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護僧製;若有疹疾,若無氣力,不任加行;若轉請馀有勢力者;若知徒衆,世所共知,有大福德,各自有力求衣服等資身衆具;若隨所應教授教誡;皆已無倒教授教誡;若知衆內有本外道,爲竊法故,來入衆中,無所堪能,不可調伏。
九、不隨他心(43) (不恒順有情)
懷嫌恨心,于他有情,不隨心轉。
若由懶惰懈怠放逐,不隨其轉。
若彼所愛,非彼所宜;若有疾病;若無氣力不任加行;若護僧製;若彼所愛雖彼所宜,而於多衆非宜非愛;若爲降伏諸惡外道;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不隨心轉。
十、不贊揚(44)
懷嫌恨心,他實有德,
不欲顯揚;他實有譽,
不欲稱美;他實妙說,
不贊善哉。
若由懶惰懈怠放逸,不顯揚等。
若知其人性好少欲,將護彼意;若有疾病;若無氣力;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護僧製;若知由此顯揚等緣,起彼雜染,驕舉無義,爲遮此過;若知彼德,雖似功德,而非實德;若知彼譽,雖似善譽,而非實譽;若知彼說,雖似妙說,而實非妙;若爲降伏諸惡外道;若爲待他言論究竟,不顯揚等。
十一、不作擯責(45)
(應诃責、驅擯、懷染汙 心,而不诃責、不治罰、不教誡不驅擯)
見諸有情,應可诃責;
應可治罰,應可驅擯;
懷染汙心,而不诃責;
或雖诃責,而不治罰;
如法教誡,或雖治罰;
如法教誡,而不驅擯。
若由懶惰懈怠放逸,而不诃責,乃至驅擯。
若了知彼不可療治,不可與語,喜出粗言,多生嫌恨,故應棄舍;若觀待時;若觀因此鬥訟诤競;若觀因此令僧喧雜,令僧破壞;知彼有情,不懷谄曲,成就增上猛利慚愧,疾疾還淨,而不诃責,乃至驅擯。
十二、(不作)神通 等(46)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具足成就種種神通變現威力,於諸有情,應恐怖者能恐怖之;應引攝者能引攝之。避信施故,不現神通,恐怖引攝。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
若知此中諸有情類,多著僻執,是惡外道,誹謗賢聖,成就邪見,不現神通恐怖引攝。
《涵芬集 第叁部分 瑜伽菩薩戒開遮持犯表》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