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味静虑,於味静虑,见为功德
(四禅、四无量、四空十二门禅为根本味禅。)
若为断彼,生起乐欲,广说如前。
障
般
若
者
八
一、 轻声闻乘
(27)
(废小乘)(不听闻声闻乘法)
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菩萨不应听闻声乘相应法教,不应受持,不应修学。菩萨何用於声闻乘相应法教,听闻受持,精勤修学。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何以故?菩萨尚於外道书论,精勤研究,况於佛语。
为令一向习小法者,舍彼欲故,作如是说。
二、 废自乘
(28)
(废大乘)
於菩萨藏未精研究,於菩萨藏一切弃舍,於声闻藏一向修学。
三、勤修异道
(29)
现在有佛教,於佛教中,未精研究,於异道论及诸外论,精勤修学。
若上聪敏;若能速受;若经久时,能不忘失;若於其义,能思能达;若於佛教,如理观察,成就俱行,无动觉者;於日日中常以二分修学佛语,一分学外。
四、爱乐外论
(30)
越菩萨法,於异道论及诸外论,研求善巧,深心宝翫,爱乐味著,非如辛药而习近之。
五、於大乘中
分胜劣
(于甚深处不生信解)
(31)
闻菩萨藏,於甚深处,最胜甚深真实法义,诸佛菩萨难思神力,不生信解,憎背毁谤,不能引义,不能引法,非如来说,不能利益安乐有情。
菩萨如是,自处无知,仰推如来,於诸佛法,无不现知,等随观见。如是正行,无所违犯。虽无信解,然不诽谤。
六、自赞毁他
(32)
於他人所,有染爱心,有嗔恚心,自赞毁他。
若为摧伏诸恶外道;若为住持如来圣教;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或欲令其净信者发生净信,已净信者倍复增长。
七、不往听
(不往听正法)
(33)
闻说正法论议决择,骄慢所制,怀嫌恨心,怀恚恼心,而不往听。
若为懒惰懈怠所蔽,而不往听。
若不觉知;若有疾病;若无气力;若知倒说;若为护彼说法者心;若正了知彼所说义,是数所闻,所持所了;若已多闻,具足闻持,其闻积集;若欲无间於境住心;若勤引发菩萨胜定;若自了知上品愚钝,其慧钝浊,於所闻法,难受难持,难于所缘摄心令定,不往听者,皆无违犯。
八、不敬法(于说法师不深恭敬)(34)
於说法师故思轻毁,不深恭敬,嗤笑调弄,但依於文,不依於义
饶
益
有
情
戒
十
二
一、八事不助(35)
(众善奉行)
(于诸有情,怀嫌恨心,不为助伴。)(1、思量事业:谓于何事,若作不作,能致盛襄,而正思量。2、抉择事业:谓代思量,复兹助伴之担。3、于道路,往来,诸无侣伴无随从者,当助伴而为导路。4、于事边际助加行,于无倒事业加行。5、于已集所有财物开示方便,不为盗等所劫。6、合乖离者,谓解怨恨。7、义会,谓有定期所修福业。8、修福,谓无定期所兴福业。《三学》160页,《戒释》卷一32页
於诸有情所应作事,怀嫌恨心,怀恚恶心,不为助伴。请于能办所应作事,或于道路,若往若来;或於正说,事业加行,或于掌护所有财宝,或于和好乖离诤讼;或于吉会;或于福业,不为助伴。
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为助伴。
若有疹疾;若无气力。若了知彼自能成办;若知求者,自有依怙;若知所作能引非义,能引非法,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先许余,为作助伴;若转请他有力者助;若于善品,正勤修习,不欲暂废;若性愚钝,于所闻法,难受难持,如前广说;若为将护多有情意;若护僧制;不为助伴。
饶
益
有
情
戒
十
二
二、不看病(36)
…
《涵芬集 第三部分 瑜伽菩萨戒开遮持犯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