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涵芬集 第叁部分 瑜伽菩薩戒開遮持犯表▪P6

  ..續本文上一頁

  貪味靜慮,於味靜慮,見爲功德

  (四禅、四無量、四空十二門禅爲根本味禅。)

   

  若爲斷彼,生起樂欲,廣說如前。

  

  障

  般

  若

  者

  八

  

  一、 輕聲聞乘

  (27)

  (廢小乘)(不聽聞聲聞乘法)

  

  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菩薩不應聽聞聲乘相應法教,不應受持,不應修學。菩薩何用於聲聞乘相應法教,聽聞受持,精勤修學。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何以故?菩薩尚於外道書論,精勤研究,況於佛語。

   

  爲令一向習小法者,舍彼欲故,作如是說。

     

  二、 廢自乘

  

(28)

  

(廢大乘)

  

  於菩薩藏未精研究,於菩薩藏一切棄舍,於聲聞藏一向修學。

     

  叁、勤修異道

  (29)

  

  現在有佛教,於佛教中,未精研究,於異道論及諸外論,精勤修學。

   

  若上聰敏;若能速受;若經久時,能不忘失;若於其義,能思能達;若於佛教,如理觀察,成就俱行,無動覺者;於日日中常以二分修學佛語,一分學外。

  

  四、愛樂外論

  (30)

  

  越菩薩法,於異道論及諸外論,研求善巧,深心寶翫,愛樂味著,非如辛藥而習近之。

     

  五、於大乘中

  分勝劣

  (于甚深處不生信解)

  (31)

  

  聞菩薩藏,於甚深處,最勝甚深真實法義,諸佛菩薩難思神力,不生信解,憎背毀謗,不能引義,不能引法,非如來說,不能利益安樂有情。

   

  菩薩如是,自處無知,仰推如來,於諸佛法,無不現知,等隨觀見。如是正行,無所違犯。雖無信解,然不誹謗。

  

  六、自贊毀他

  (32)

  

  於他人所,有染愛心,有嗔恚心,自贊毀他。

   

  若爲摧伏諸惡外道;若爲住持如來聖教;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或欲令其淨信者發生淨信,已淨信者倍複增長。

  

  七、不往聽

  (不往聽正法)

  (33)

  

  聞說正法論議決擇,驕慢所製,懷嫌恨心,懷恚惱心,而不往聽。

  

  若爲懶惰懈怠所蔽,而不往聽。

  

  若不覺知;若有疾病;若無氣力;若知倒說;若爲護彼說法者心;若正了知彼所說義,是數所聞,所持所了;若已多聞,具足聞持,其聞積集;若欲無間於境住心;若勤引發菩薩勝定;若自了知上品愚鈍,其慧鈍濁,於所聞法,難受難持,難于所緣攝心令定,不往聽者,皆無違犯。

  

  八、不敬法(于說法師不深恭敬)(34)

  

  於說法師故思輕毀,不深恭敬,嗤笑調弄,但依於文,不依於義

     

  

  

  

  

  

  

  

  

  一、八事不助(35)

  (衆善奉行)

  (于諸有情,懷嫌恨心,不爲助伴。)(1、思量事業:謂于何事,若作不作,能致盛襄,而正思量。2、抉擇事業:謂代思量,複茲助伴之擔。3、于道路,往來,諸無侶伴無隨從者,當助伴而爲導路。4、于事邊際助加行,于無倒事業加行。5、于已集所有財物開示方便,不爲盜等所劫。6、合乖離者,謂解怨恨。7、義會,謂有定期所修福業。8、修福,謂無定期所興福業。《叁學》160頁,《戒釋》卷一32頁

  

  於諸有情所應作事,懷嫌恨心,懷恚惡心,不爲助伴。請于能辦所應作事,或于道路,若往若來;或於正說,事業加行,或于掌護所有財寶,或于和好乖離诤訟;或于吉會;或于福業,不爲助伴。

  

  若爲懶惰懈怠所蔽,不爲助伴。

  

  若有疹疾;若無氣力。若了知彼自能成辦;若知求者,自有依怙;若知所作能引非義,能引非法,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先許余,爲作助伴;若轉請他有力者助;若于善品,正勤修習,不欲暫廢;若性愚鈍,于所聞法,難受難持,如前廣說;若爲將護多有情意;若護僧製;不爲助伴。

  

  

  

  

  

  

  

  

  

  

  

  

  

  

  

   

  二、不看病(36)

  …

《涵芬集 第叁部分 瑜伽菩薩戒開遮持犯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