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诸有情遭重疾病,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往供事。
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往供事。
若自有病;若无气力;若转请他有力随顺令往供事;若知病者,有依有怙。若知病者自有势力能自供事;若了知彼长病所触,堪自支持;若为勤修广大无上殊胜善品;若欲护持所修善品,令无间缺;若自了知上品愚钝,其慧钝浊,于所闻法难受难持,难于所缘摄心令定;若先许余,为作供事。
三、不济七苦
盲聋等(37)(不济七苦:《戒释》34页,身苦有四:1、于有病者,谓施药瞻视。2、于根坏者,谓启导盲者所欲往道。于牵者以手撝示应取应舍。3、于缺支者,谓以身荷或以骑乘,送往欲处。4、行路疲乏,施食施处,调身按摩。心苦分三:一、盖障苦者,谓贪欲等五盖所缠,开示教授令其除遣。二、无间缺苦:谓八寻思所缠苦者,以对治法开示会离。八寻思:欲、恚、害、亲里、国土、不死寻思,他侮寻思,族姓寻思(谓我高贵,贪欲增上。)三、他蔑胜苦:谓当开示战斗胜败,世间常事及无我等出世间法,而为除遣。)
如于病者,于有苦者,为作助伴,欲除其 ,当知亦尔。
同上
同上
四、见作非理不正说(38)
(广行非理,不为宣说如实正理。)
见诸有情;为求现法后法事故,广行非理,怀恚恼心,不为宣说如实正理。
若由懒惰懈怠所蔽,不为宣说。
若自无知;若无气力;若转请他有力者说;若知彼人自有智力;若彼有馀善友摄受;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知为说如实正理,起嫌恨心,若发恶言;若颠倒受;若无爱敬;若复知彼性弊拢悷;不为宣说。
五、恩者不报(39)
(怀嫌恨心而不报)
于先有恩诸有情所,不知恩惠,不了恩惠,怀嫌恨心,不欲现前如应酬报。
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现酬报。
勤加功用,无力无能,不获酬报;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欲报恩而彼不受。
六、不解愁(40)
(怀嫉恨心,不往开解)
见诸有情,堕在丧失财宝眷属,禄位难处,多生愁恼,怀嫌恨心,不往开解。
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往开解
应知如前,于他事业不为助伴。
七、求财食等不给施(41)
有饮食等资生众具,见有求者来希求饮食等事,怀嫌恨心,怀恚恼心,而不给施。
若为懒惰懈怠放逸,不能施与。
若现无有可施财物;若彼希求不如法物,所不宜物;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来求者,王所匪宜,将护王意;若护僧制,而不惠施。
八、不以财法摄徒众(42)
(怀嫌恨心,不随时无倒教授,不为彼如法追求,衣服、饮食等。)
摄受徒众,怀嫉恨心,而不随时无倒教授,无倒教诫。知众匮乏,而不为彼从诸净信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如法追求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医药资生什物,随时供给。
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往教授,不往教诫,不为追求如法众具。
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护僧制;若有疹疾,若无气力,不任加行;若转请馀有势力者;若知徒众,世所共知,有大福德,各自有力求衣服等资身众具;若随所应教授教诫;皆已无倒教授教诫;若知众内有本外道,为窃法故,来入众中,无所堪能,不可调伏。
九、不随他心(43) (不恒顺有情)
怀嫌恨心,于他有情,不随心转。
若由懒惰懈怠放逐,不随其转。
若彼所爱,非彼所宜;若有疾病;若无气力不任加行;若护僧制;若彼所爱虽彼所宜,而於多众非宜非爱;若为降伏诸恶外道;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不随心转。
十、不赞扬(44)
怀嫌恨心,他实有德,
不欲显扬;他实有誉,
不欲称美;他实妙说,
不赞善哉。
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显扬等。
若知其人性好少欲,将护彼意;若有疾病;若无气力;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护僧制;若知由此显扬等缘,起彼杂染,骄举无义,为遮此过;若知彼德,虽似功德,而非实德;若知彼誉,虽似善誉,而非实誉;若知彼说,虽似妙说,而实非妙;若为降伏诸恶外道;若为待他言论究竟,不显扬等。
十一、不作摈责(45)
(应诃责、驱摈、怀染污 心,而不诃责、不治罚、不教诫不驱摈)
见诸有情,应可诃责;
应可治罚,应可驱摈;
怀染污心,而不诃责;
或虽诃责,而不治罚;
如法教诫,或虽治罚;
如法教诫,而不驱摈。
若由懒惰懈怠放逸,而不诃责,乃至驱摈。
若了知彼不可疗治,不可与语,喜出粗言,多生嫌恨,故应弃舍;若观待时;若观因此斗讼诤竞;若观因此令僧喧杂,令僧破坏;知彼有情,不怀谄曲,成就增上猛利惭愧,疾疾还净,而不诃责,乃至驱摈。
十二、(不作)神通 等(46)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具足成就种种神通变现威力,於诸有情,应恐怖者能恐怖之;应引摄者能引摄之。避信施故,不现神通,恐怖引摄。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若知此中诸有情类,多著僻执,是恶外道,诽谤贤圣,成就邪见,不现神通恐怖引摄。
《涵芬集 第三部分 瑜伽菩萨戒开遮持犯表》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