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使比丘的修行世界▪P3

  ..續本文上一頁第叁階:觀察這兩呼吸對身體的關系,稱爲「身行」。

   肉體稱爲身,呼吸也稱爲身,兩者不能分開,

   必須知道兩種身的一切,才可稱爲「知道一切身」。

   第四階:所謂「身行定止」,便是調節呼吸使其逐漸

   的平息,身體也跟著逐漸靜定,心因此也達到禅定。

   ──「跟走」

   其法(秘訣或善,也即現代之所謂「技術」)便是在

   運行長呼吸時,對它慎密監視,好像在跟隨著他走一

   樣,知覺一直緊跟著氣息上下奔走不離。

   假定兩個距(據)點,上方在于鼻端,下方在于肚臍,

   這只是假定而已。

   呼氣進(吸)時氣息從鼻端進入一直達到肚臍,以此爲

   終點別處不管。

   呼氣出(吐)時氣息又從肚臍開始走出鼻端,

   以氣息上下奔走碰擦所得的感覺作(追)蹤的目標。

   氣息走進時知覺也跟著從鼻端走到肚臍,

   氣息走出時知覺也跟著從肚臍走到鼻端。

   假定有一條空管從鼻端通到肚臍,氣息在這條空管裏

   來回奔走,知覺也緊跟著氣息來回走,

   這樣設想久不會感到困倦。

   如果知覺走失使用力呼吸,使容易覺察,必要時可以

   大力呼吸已至發聲,聲隨氣加強感覺,即耳聽到聲音

   而心觀住于氣息,這樣雙管齊下也是好的,

   好在容易觀察。

   如果能修到知覺堅跟著氣息不放,堅定不移,

   不會走失,便算是完成了「跟走」的一階。

   ──「守觀」

   知覺不再跟著氣息上下奔走了,只堅守在一個適當的

   地點觀望。這個適當的地點就是鼻端或鼻門,知覺在

   鼻門守觀,氣息走進鼻門時便立刻知道,但並不跟著

   走,坐著觀望而已。不過沒有呼出之前,有一個停頓

   時間必須提高警覺,以防知覺走失,呼氣時也一樣。

   只在鼻門守觀,應如守門人嚴坐執行。氣息運行時,

   粗也知其粗,細也知其細,進也知其進,出也知其出

   ,這便是守觀。

   ──「取相」

   守觀的一階練習純熟了,便可繼續修持觀照相境。

   以內眼觀視鼻端,不故以前觀察的是氣息,現在心已

   堅定了,在鼻端逐漸浮現出相境,代替氣息的存在。

   但這相境只是幻相而已,有的如珠球,有的如日月,

   只要能夠(凝聚形相用來做)觀察,什麼相體都可以,

   而且這些相境隨人而異。這些都是心造的幻境,並不

   是實體,作用在于訓練心的定力。

   能夠一直甯觀著它不放,這叫「取相」。

   ──「似相」

   運心變化所得相境,使它作種種需要的形體(變顔色、

   縮小放大、移動遠近) ,這叫作「似相」。

   ──初禅:尋、伺、喜、樂、一心境性

   達到禅定的先決條件便是先要習熟「似相」,能變化

   相境操縱自如,然後攝念定觀在一個明晰的化相上,

   這就是說我們的心已經鍛練到十分精純,達到能夠控

   製自如的程度,可以開始提觀禅地五種感覺:

   尋:心觀住(系)于所緣的感覺。

   伺:心滲透于所緣。

   喜:發生歡喜的感覺,有如做事成功時覺得十分滿意

   的情境一樣,有的喜在心頭,有的喜露于形色。

   樂:因定靜而感到安樂,心曠神怡。

   一境性:心集中在一處,堅定不移,不動不搖。

   觀見「尋、伺、喜、樂、一境性」五種感覺,一齊而

   生,表示心已經定止,達到初禅的境界。

   如果達到這個初禅境界,便等于完成了「身行定止」

   階段,也即平息呼吸的最後目標。[4]P.85-91

   第二段:受觀念處

   這裏的「受」便是指禅定裏的喜、樂感受而言。

   第五階:在每一呼吸上觀察「喜」發生的情形,

   熟識其面目,有如上段洞視呼吸的一切一樣,

   知道什麼叫作「喜」?這狀態如何?爲什麼會發生?

   有什麼威力?

   喜受性粗,樂受性柔。當我們做事成功時,會歡喜

   得肉跳,有時更會高呼踴躍,表現出各種激烈的舉

   動,這便是「喜」。

   第六階:喜極之後必生安樂。

   必須抹開喜念,以便露出樂念。樂念比較溫柔定靜,

   更加舒適,心曠神怡。這一階便是觀察這種樂受,

   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間詳細觀察,直至純熟洞識,

   知道什麼叫作樂?正如我們洞識長短呼吸一樣。

   第七階:觀受(受即是行,心的真正支配者;「心行」

   ;也即「喜」與「樂」)支配心的情境,

   喜與樂對心的一切感受都要完全透視,

   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間修行觀察。

   第八階:抑製心行以達定止;消退心行的力量,

   不令其自行支配于心。如樂受發生時,引起煩惱與

   執著,我們便抑製其支配心的力量,思維樂乃屬

   無常,虛僞欺詐,不執著于它,樂念便會自然而退。

   蓋心的本性不喜歡虛僞欺詐,如果不思維觀察,

   便易受騙,但若明白那是煩惱與痛苦的禍源,

   不受其支配,心行力量便會消退。[4]P.93-95

   第叁段:心觀念處

   直接修行禦心。

   第九階:在每一呼吸之間觀察心的現狀:眼前的心正

   處什麼情形?喜/樂?貪/不貪?紛亂/靜定?

   汙穢/清淨?我們都要完全觀透,

   是非善惡好壞完全知道。

   第十階:控製心使其生極喜,處在喜悅中。

   必須習到能控製自如,每一呼每一吸之間全心都

   沈浸極喜的感覺中。

   第十一階:控製心使靜定。心由極細(喜)轉爲靜定,

   不在喜悅了。必須學到想喜即喜想定即定。

   第十二階:在每一呼吸之間解放心脫離染著。

   即令心清淨,了無一物,解放一切雜念。[4]P.97

   第四段:法觀念處

   乃觀察法的演變。

   第十叁階:在每一呼吸之間觀察諸行(第一階到

   第十二階)無常,直至適澈了悟爲止。

   這一階是全部最緊要一階,

   如果不見無常便得不到道果。

   第十四階:在每一呼吸之間顯明的觀見貪欲消退,

   觀見脫離貪著。

   觀見無常的程度如何,離貪的程度也跟著那樣。

   離即是漸次消滅,貪即欲念。

   第十五階:在每一呼吸之間觀見欲妄(煩惱與痛苦)盡

   滅。

   第十六階:在每一呼吸之間觀見舍棄的情形。

   [4]P.97-100

   合共四段,稱爲「四念處」。如果「四念處」修持圓

   滿,便能得滅苦之果,同時「七覺支」也隨著圓滿。

   所以修持十六階出入息觀,等于修持「四念處」與「

   七覺支」(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中性)一

   樣,結果都能得到一切智與解脫。[4]P.100

   最簡單的修法:同樣以呼吸爲基本,

   第一階:修心達到平定,用什麼方法都可以。

   第二階:一直觀無常。

   第叁階:得離貪與熄滅等果道。[4]P.101

   如果有時間與耐力,便修十六階的一種。如果沒時間

   耐力,便只修叁階的簡法。在不然連叁階簡法也不能

   修,那只有修「覺知」兩字,時刻提醒警覺,在想、

   言、行之前必須先揭起知覺,比如要生氣時,要打人

   時,覺知在身便可平氣。有完全的知覺便不會沖動與

   疏忽。[4]P.104

   出入息觀修持法。自始至終一直在呼吸上修行,知覺

   與所緣及氣息連結在一起,故稱爲出入息觀。

   如果以身爲主觀,稱爲身觀念處。

   以心爲主觀,稱爲心觀念處。

   以法爲主觀,稱爲法觀念處。[4]P.105

  

《佛使比丘的修行世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