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也没有希求的苦恼,这是寂然,心灵的完全自在,
这是佛教目标上的快乐,
它是佛教最高层次的「解脱」。[2]P.156
生理上的渴求,确实没有什么意义,
因为它们不造成问题。然而,
精神上的渴求,被无明和执取所束缚,
破坏了心灵的宁静──那是真正的快乐与平静
──而带来了苦。[2]P.152
当生理上的渴求升起的时候,
是其为「如」──如此,「就是那样」的一个状态。
它不过如此而已,别把它执著成「我的渴求」或
「我在渴求」以致引发了苦。
当身体饿的时候,专注地和明觉地吃,
生理的渴求将不会扰乱心灵。[2]P.153
「自在」分成三个层次:
身的自在是没有事物会扰动生活上的生理层次,
心的自在是没有情绪扰动内心,
当心不在被色欲、怨恨、恐惧、挫折、嫉妒、感伤、
和爱情等扰动,他并不依于身的自在。
精神的自在是没有执著于「我」和「我所有」,
「灵魂」或「自我」等想法而扰乱内心。[2]P.155
如果你做「十六行观」的实修,
完整且正确地通过十六个步骤,
你将会发现这三种的自在,
那时你将获得永不受渴求苦恼的快乐。[2]P.156
佛法的正见必须具备二个条件:
第一,学佛的目的是在解除痛苦;
第二,学佛必须可以亲身体验,毋需盲目相信别人。
[3]P.1
确信没有一个自我或属于自我的东西,
只有一种「我」和「我所有」的感觉,
这种感觉来自愚疑,
人就因此被感官经验所迷惑了。[3]P.2
佛法旨在告诉我们,
没有一个自我,也没有任何属于自我的东西,
有的只是误解妄心。人只有身和心,
而身和心只不过是是自然的过程罢了。
它们像一个能够处理和转化资料的机转。
如果它们以错误的方法来运作,
就会产生愚疑和迷惑,使人误以为有一个自我,
也有属于自我的东西。
如果它们以正确的方法来运作,
那些感觉就不会产生了。[3]P.3
佛法的心到底是什么?我的答案很简单:
「不执著」。[3]P.13
「我」和「我所有」的感觉,
是产生贪、镇、疑的核心。所以,我们可以说,
「我」和「我所有」的感觉是众毒之首,
也是苦和一切疾病的根本原因。[3]P.15
利用缘起的方法,就是不让他发生;
在「触」的时候即刻斩掉,让「受」不要发展出来,
也就是不让满意或不满意的感觉发生。
当没有「受」的时候,自然不会产生
「我」和「我所有」的「爱」和「取」。
对普通人来说,
想要阻止「触」发展成「受」是相当困难的。
在「受」已经发展成形的时候,
在已经有满意和不满意的感觉时,就停止在那儿。
让感觉只是一种感觉,迅即通过。
不要让它继续发展成「爱」,也就是不要因为
满意或不满意而希求这个那个。[3]P.23
如果「受」已经发展成「爱」,
就没有人可以帮上忙了。
任何形式的欲望一发生,就必然会有苦。[3]P.24
在我们的修行中,我们必须如截十里流,
阻止「触」发展成「受」。如果失败的话,
就必须阻止「受」发展成「爱」。
此后就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
我们要试著把佛法应用在眼根和色尘交会、
耳根和声尘交会、鼻根和香尘交会、
舌根和味尘交会、身根和触尘交会、
意根和法尘交会的时刻,
不断训练自己不可攀缘任何东西。[3]P.24
如果我们想要实践佛陀的教法,有一个简单的原则,
那就是佛陀对弟子婆希亚所说的:「婆希亚,
每当你看到色尘的时候,只看到就好了;
每当你听到声音的时候,只听到就好了;
每当你闻到气味的时候,只闻到就好了;
每当你经验到触觉的时候,只触就好了;
每当你有思想产生的时候,
就把它当作心中所产生的自然现象(感觉)吧!
如果能办到这一点,就没有『我』了。
没有『我』的时候,
心也不会移到这里或那里,不会停留在任何地方。
这就是苦的熄灭,又称涅槃。」[3]P.26
不让六尘进入心中,
只让六尘像波浪在海岸拍打一般。
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
满意和不满意的觉受就产生了;
就让他停留在那儿吧!
不要让以这些感觉为基础的欲望发展起来。[3]P.85
每天一再产生的「我」和「我所有」的感觉,
就像波浪。
感觉经验的水,被妄想或无明的风碰到之后,
就日夜不断地形成「我」和「我所有」的波浪。
「我」和「我所有」的感觉出现一次,
就称为一「生」。[3]P.30
如果你希望过著安全的生活,
就必须透彻了解无常、苦、无我;如此,你就能够
抗拒色、声、香、味、触、法等外尘的迷惑,
虽在十丈红尘中而不迷失。[3]P.33
对「乐」憎恨,是一件愚不可及的事;
就像沈溺于「乐」和变成它的奴隶一样,
都是百分之百的错误。
对「乐」抱持正确的态度的人,才算是佛弟子。
达成的方法,就是要观想「乐」的虚幻性,
观想「乐」就像波浪一样,「乐」的波浪
就从那个「触」产生,然后破灭、分解。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这一层道理,
就不会变成「乐」的奴隶。[3]P.34
只有熟于观察「心」的人,
才能够真正了解佛法。[3]P.41
禅定如果不是以放弃对五阴的执著为目标,
就是邪定。[3]P.49
如果有执著的话(即使是执著善),
便是苦。[3]P.57
佛法的主要原则──「任何法门都不可执著」,
不外乎完全祛除执著有「我」或「我所有」。
[3]P.58
无我的教法,只能在佛教中发现,
其他宗教教大家要执著自我。
如果一个人所受的教育是有一个我必须予以执著,
那么他一定无法体悟自我是不存在的。[3]P.61
请养成一种习惯,
定期思考什么东西值得拥有和经验?
什么东西虽然被我们拥有和经验,
却不会带给我们痛苦?当我们发现
绝对没有哪样东西值得我们去拥有和经验时,
我们就会以平等心对待一切。[3]P.100
工作是做了,却没有作者。
道路是走了,却没有走者。
这首偈指的就是阿罗汉,他们是修习佛法的人,
他们是走完了圣道、抵达涅槃的人,
但却没有发现到走路的人或修行的人。
「做而无做者」的原则,
必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加以体会和应用。[3]P.101
如果执著做一个好人,必然会有好人的苦,
正如同做一个坏人,必然会有坏人的苦一样。
做好人,快乐吗?做坏人,快乐吗?
即使快乐是从禅定中所产生的,
如果起了「我快乐」的感觉,
也必然会在快乐的肉体中形成「鱼刺」,
横插在喉咙里。[3]P.106
如果执著了
我们有快乐(即使是从佛法所产生的快乐)的观念,
就会生出一个微细的「鱼刺」,横插在喉咙里,
使得我们无法辨认真正的佛法。[3]P.107
还没有体证真理的人就在混乱之中,
拼著老命追逐财富、权力和声色犬马,
比较高层次的就贪婪地追逐觉醒、禅定和开悟,
从这里就显示出执著攀缘快乐的危险性。[3]P.108
让它就像士兵熟睡在大炮旁边一样。
虽然处在枪林弹雨之中,
但他却没有受到惊吓或干扰,
只有炮弹的声音接触到耳朵,然后就停止了。
我们想攀抵经验的高峰,
就必须训练自己让「触」停留在「触」的阶段。
但如果你办不到,承认失败了,
你还可以停留在「受」的阶段。
只要有舒服或不舒服、满意或不满意的感觉发生,
就立刻把它熄灭在那儿,
不要再引起受到爱欲攀缘所驱使的各种欲望。
这就是在与外尘接触时的修行。[3]P.112
在你临终时一定要知道:
一切都不值得拥有或经验。
自愿做彻底的熄灭吧!
让那个自愿做彻底的熄灭的感觉、
那个随时准备接受它的感觉,
伴著你的心,一直到去世为止吧!
我想告诉大家一件我亲身经验的事:
人们怎样以佛陀在世时的方式来准备死。
当他们知道自己已经病入膏肓,
剩不到十天可以活时,就决定断食。
断食的目的是为了让心完全不受干扰。
他们准备死亡的方式是断食,只喝水和吃药。
越接近死亡时,甚至连水或药都不吃,
从而获得正念和觉醒,
以彻底的熄灭的方式去世。[3]P.118
出入息观十六阶:
第一段 身观念处
调节呼吸即是调节身体,使心平静,
称为「身行定止」而达到「三摩地」(禅定)。
第一阶:学习观察长呼吸每一角度的一切详情,
如什么是长呼吸?发生时有什么感觉?
对身体有什么影响?和长呼吸混熟。
第二阶:观察(短)呼吸一切详情,在运气、感觉、及
对身体的影响等方面,与长呼吸做一番比较。
和短呼吸混熟。
两种呼吸反覆运行,相互比较,结果便会洞识呼吸,
明了呼吸,知道呼吸的因,知道呼吸的果,
知道呼吸的影响力,必须如此认识呼吸。
…
《佛使比丘的修行世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