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使比丘的修行世界

  佛使比丘的修行世界

   摘 自:

   * [1]《给人类的一本手册》

   [2]《启开真理的智慧》 黄国清 译 大林精舍 倡印

   [3]《菩提树的心木》 郑镇煌 译 慧炬 出版社

   [4]《出入息观修持法要》哲智明陀比丘 译 圆光寺印经会 印行

   * [5]《一问一智慧》 * [6]《解脱自在园十年》 [7]《生命之囚》

   佛使比丘 著 香光书乡编译组 香光书乡 出版社 CCC @01/31/95

   哪个地方有执著,那儿就有束缚,

   不论是面或负面的束缚,两者同样都会捆绑人。

   只要执著事物为「我」或「我所有」,

   便会产生系缚,而人一旦陷入系缚之中,

   就好比身陷囚狱一般了。[7]P.16

   我们学习佛法,修持止观

   就是为了要摧毁执著。[7]P.17

   Upadana(执著)必须将英文中

   依恋附著(attachment)、黏著的(clinging)及

   紧握的(grasping)三个字的意思融合在一起,

   这样才能确切表达的涵意。

   如果要知道佛教的核心,只需要学习断除执著,

   只需要学习这件事,你就会了解佛教的本质了。

   [7]P.20

   我们实在无法从经典、技巧,

   或各式各样的教义中学到如何断除执著,

   我们必须在执著的本身,也就是在囚牢

   或苦中学习,才能获得真实的利益。[7]P.21

   对事物喜爱(憎恨或厌恶)的程度有多深,

   则因执著升起的囚牢便有多大的束缚力,

   这是属于正(负)面的执著。[7]P.23

   就本质来说,

   修习止观的真正目的就是要摧毁囚牢。[7]P.24

   如果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能遵行自然法则

   而不起执著,那么不论做什么都不会感到苦。

   [7]P.25

   「自我」就是囚牢,

   每一种囚牢最后都可归因于「自我」,

   因为执著自我,又产生「我所有」,

   这就是真正的囚牢,也是造成囚牢的罪魁祸首。

   [7]P.35

   生命本身是囚牢;本能是囚牢;六根是囚牢;

   迷信是囚牢;道场是囚牢;师父是囚牢;

   神圣是囚牢;善是囚牢;见解是囚牢;

   清净是至高无上的囚牢,

   拔除我执即是自囚牢中释放。[7]P.23-35

   专注观呼吸的目的是要去除我执,

   唯有完全排除对自我的执著,

   才能究竟、完全地止息苦。[7]P.36

   「一次次的『生』是一次次的苦」

   「彻底调伏『我慢』是无上的喜悦」

   这里的「生」很明显地,

   就是指我慢(asminana)的升起。[7]P.39

   任何时候只要有「我」、「我所有」的念头,

   当下就有「生」、苦与轮回。

   如果外在环境美好,以致「我」没有升起,

   内心就呈现安详,这就是一向涅槃,

   是一种短暂的涅槃,是涅槃的「样品」,

   它寂静、清凉。[7]P.44

   渴爱为母,无明为父,

   这两者结合的结果就是「我」的「生」,

   也就是说「我」的「父母」是无明、渴爱、执取等。

   [7]P.40,[2]P.83

   一个人的内心升起「我是什么」,

   而他能觉察这个念头的升起,这就不是一种「生」;

   相反的,如果他迷迷糊糊地不能觉察,

   就是「生」。[7]P.47

   「涅槃」在日常语言中,

   指的是某种炙热的东西冷却下来;

   依法的语言,涅槃是指消除烦恼。

   依日常语言,「空」的意思是没有任何物质;

   依法的语言,是指没有「我」、「我所有」的意识。

   [7]P.41,[2]P.58,[2]P.71

   如果内心不执取「我」、「我所有」,

   而能清清楚楚(保持觉醒),那么所有的工作,

   甚至包括繁重、污秽的工作都将充满乐趣。[7]P.50

   不要有「我」、「我所有」的念头,

   轮回就没有机会出现,

   内心就会保持在原有的涅槃境界中,

   直到完全习惯于涅槃,不在变化,

   这就是圆满的涅槃。[7]P.51

   直接便捷的修行方法(佛教的核心),

   就是在于持续缜密地观照心念,

   不让它出现轮回的状态,

   而维持心原有的涅槃境界。[7]P.50

   如果因为「我」、「我所有」的念头而焦虑焚心

   (无谓的愚疑、精神上的饥渴、恐惧怯懦)

   当下他就身处地狱(畜生、恶鬼、阿修罗)。

   [7]P.55,-[2]P.67

   佛陀所说的法可以简单归纳为:

   「不要执著任何事物」,其意义就是叫人

   不要把任何事(物质、境界、行为、精神状态、

   行为的结果) 执著为「我」、「我所有」。[7]P.67

   新约圣经哥林多前书的一小段经文,是圣保罗把

   耶稣的教义归纳后的简短教诲:「有妻子的,

   要像没有妻子;哭泣的,像不哭泣;欢笑的,

   像不欢笑;购置的,像未拥有什么;

   享受世上财富的,像没有尽情享受。」[7]P.62

   「定」是心思持续集中在一个物体上;

   「慧」是看到事物的特徵和真正本质。

   将两者合一叫做「禅」。[2]P.7

   去做某事的自我控制就是戒,

   灌注自己的心思于那件事上就是定,

   清楚明白的了知就是慧。[2]P.11

   事实上,我们持戒就是要帮助修定,

   修定就是要帮助慧的开发,

   如果三者分离只修习其一,

   是没有成功的机会的。[2]P.8

   佛教里只有缘起,

   每一件事物直接且绝对地符合缘起律,

   没有任何神奇的和神圣的事,如果你不了解这点,

   向青蛙扑水这样的小事情,将会继续地惊吓你。

   [2]P.9

   这一边有满足,另一边就有不满足,

   谁能看到生活就好像于恒常被左右掴来掴去,

   谁就开始能够正确地观照,

   并能开始用有用的方式去观照。[2]P.22

   得,我们被掴向一边;

   失,我们被掴向另一边。

   得,引起了爱,经由爱,我们沈溺于执取;

   失,导致失望的伤感、嚎哭和呻吟。[2]P.26

   当没有了「我」或「自性」,

   谁的脸会被打呢?

   也就没有了心灵苦恼的状况。[2]P.27

   如果我们修习,思惟这些真理──只是无常、

   仅是无我、就是如此、只是自然要素、纯粹是因缘,

   用我们已经解释过几次得方法,

   自我渐渐褪色和消散,直到没有可被掴掌的自我,

   也就是说,问题在此终结。[2]P.29

   定和慧是拭去哭泣者眼泪的布巾,

   不管是乞丐的眼泪,还是百万富翁的眼泪。[2]P.36

   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问题何止灭苦,

   八正道是唯一的方法。

   增长八正道的力量和能量,

   就是在增长定和慧的力量。[2]P.39

   增长这些洞察智慧(法住智)(对因缘和合现象

   惯常的和自然的不变相状之洞察智慧:

   了知无常、苦、无我)的力量也将会增长了知

   涅槃、苦完全止灭相状之洞察智慧的力量。

   增进法住智,会引生对涅槃的洞察智慧。[2]P.40

   如果我们要涅槃洞察智慧的灯火旺盛,

   必须给他们油料──亦即,有关「法住」

   (事物的惯常和自然不变的相状)的洞察智慧。

   [2]P.41

   我们应该继续观察,直到能够照见对我的残酷惩罚,

   已经明显地足够,以致我们无法再加以忍受为止,

   我必须一次就将其止灭。

   现在,我们最能够做的,也只有优柔寡断而已,

   就像人们厌恶香烟又要抽烟,或像讨厌酒又不能戒酒

   一样,我们依然执著于「我」和「我所有」而

   无法舍弃,我们没有将其完全舍弃的力量。[2]P.42

   焦虑只是由对事间事物的错误意念,

   和错误观点所引生。[2]P.105

   涅槃是免费的,不需支付费用,

   我们所要做的只是「放下」。[2]P.107

   见法即是见佛,见佛即是见法。

   [2]P.110,[2]P.51

   佛陀于《羯腊摩经》中所说的十个犯例如下:

   不因传说而轻信,不因传统而轻信,

   不因谣言而轻信,不因经典记载而轻信,

   不因逻辑推论而轻信,不因学说推论而轻信,

   不因符合常识判断而轻信,不因预设成见而轻信,

   不因说者外表而轻信,不因师长所言而轻信。

   ──避免知识依赖;忽视自己的智慧与知识。

   [2]P.129

   《羯腊摩经》从不禁止去相信任何事情;

   它仅是希望我们用独立的知识和智慧去相信。

   它从不禁止去听闻任何事情;

   只是要求我们听闻但不使知识和智慧成为奴隶。

   [2]P.137

   如果一个人要先有信仰,

   就让此信仰由智慧而来,不要由无知而来。

   八正道亦同:先有了智慧与正见,

   让信仰从中升起,那才是唯一的安全方法。[2]P.132

   以佛法的观点而言,

   快乐意指完全没有饥渴和欲望。[2]P.140

   渴求的本身即是变异的,

   因此永远无法被满足。[2]P.142

   渴求由一个时期发展到另一个时期,

   渴求永不止息。[2]P.143

   渴求是导致苦的原因,不论是哪一种程度的渴求,

   都将带来某一类的苦。[2]P.150

   没有「我」和「我所有」这种感觉的阻扰,那么,

   就没有任何带有扰动形式的渴求,

  …

《佛使比丘的修行世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