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使比丘的修行世界
摘 自:
* [1]《給人類的一本手冊》
[2]《啓開真理的智慧》 黃國清 譯 大林精舍 倡印
[3]《菩提樹的心木》 鄭鎮煌 譯 慧炬 出版社
[4]《出入息觀修持法要》哲智明陀比丘 譯 圓光寺印經會 印行
* [5]《一問一智慧》 * [6]《解脫自在園十年》 [7]《生命之囚》
佛使比丘 著 香光書鄉編譯組 香光書鄉 出版社 CCC @01/31/95
哪個地方有執著,那兒就有束縛,
不論是面或負面的束縛,兩者同樣都會捆綁人。
只要執著事物爲「我」或「我所有」,
便會産生系縛,而人一旦陷入系縛之中,
就好比身陷囚獄一般了。[7]P.16
我們學習佛法,修持止觀
就是爲了要摧毀執著。[7]P.17
Upadana(執著)必須將英文中
依戀附著(attachment)、黏著的(clinging)及
緊握的(grasping)叁個字的意思融合在一起,
這樣才能確切表達的涵意。
如果要知道佛教的核心,只需要學習斷除執著,
只需要學習這件事,你就會了解佛教的本質了。
[7]P.20
我們實在無法從經典、技巧,
或各式各樣的教義中學到如何斷除執著,
我們必須在執著的本身,也就是在囚牢
或苦中學習,才能獲得真實的利益。[7]P.21
對事物喜愛(憎恨或厭惡)的程度有多深,
則因執著升起的囚牢便有多大的束縛力,
這是屬于正(負)面的執著。[7]P.23
就本質來說,
修習止觀的真正目的就是要摧毀囚牢。[7]P.24
如果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能遵行自然法則
而不起執著,那麼不論做什麼都不會感到苦。
[7]P.25
「自我」就是囚牢,
每一種囚牢最後都可歸因于「自我」,
因爲執著自我,又産生「我所有」,
這就是真正的囚牢,也是造成囚牢的罪魁禍首。
[7]P.35
生命本身是囚牢;本能是囚牢;六根是囚牢;
迷信是囚牢;道場是囚牢;師父是囚牢;
神聖是囚牢;善是囚牢;見解是囚牢;
清淨是至高無上的囚牢,
拔除我執即是自囚牢中釋放。[7]P.23-35
專注觀呼吸的目的是要去除我執,
唯有完全排除對自我的執著,
才能究竟、完全地止息苦。[7]P.36
「一次次的『生』是一次次的苦」
「徹底調伏『我慢』是無上的喜悅」
這裏的「生」很明顯地,
就是指我慢(asminana)的升起。[7]P.39
任何時候只要有「我」、「我所有」的念頭,
當下就有「生」、苦與輪回。
如果外在環境美好,以致「我」沒有升起,
內心就呈現安詳,這就是一向涅槃,
是一種短暫的涅槃,是涅槃的「樣品」,
它寂靜、清涼。[7]P.44
渴愛爲母,無明爲父,
這兩者結合的結果就是「我」的「生」,
也就是說「我」的「父母」是無明、渴愛、執取等。
[7]P.40,[2]P.83
一個人的內心升起「我是什麼」,
而他能覺察這個念頭的升起,這就不是一種「生」;
相反的,如果他迷迷糊糊地不能覺察,
就是「生」。[7]P.47
「涅槃」在日常語言中,
指的是某種炙熱的東西冷卻下來;
依法的語言,涅槃是指消除煩惱。
依日常語言,「空」的意思是沒有任何物質;
依法的語言,是指沒有「我」、「我所有」的意識。
[7]P.41,[2]P.58,[2]P.71
如果內心不執取「我」、「我所有」,
而能清清楚楚(保持覺醒),那麼所有的工作,
甚至包括繁重、汙穢的工作都將充滿樂趣。[7]P.50
不要有「我」、「我所有」的念頭,
輪回就沒有機會出現,
內心就會保持在原有的涅槃境界中,
直到完全習慣于涅槃,不在變化,
這就是圓滿的涅槃。[7]P.51
直接便捷的修行方法(佛教的核心),
就是在于持續缜密地觀照心念,
不讓它出現輪回的狀態,
而維持心原有的涅槃境界。[7]P.50
如果因爲「我」、「我所有」的念頭而焦慮焚心
(無謂的愚疑、精神上的饑渴、恐懼怯懦)
當下他就身處地獄(畜生、惡鬼、阿修羅)。
[7]P.55,-[2]P.67
佛陀所說的法可以簡單歸納爲:
「不要執著任何事物」,其意義就是叫人
不要把任何事(物質、境界、行爲、精神狀態、
行爲的結果) 執著爲「我」、「我所有」。[7]P.67
新約聖經哥林多前書的一小段經文,是聖保羅把
耶稣的教義歸納後的簡短教誨:「有妻子的,
要像沒有妻子;哭泣的,像不哭泣;歡笑的,
像不歡笑;購置的,像未擁有什麼;
享受世上財富的,像沒有盡情享受。」[7]P.62
「定」是心思持續集中在一個物體上;
「慧」是看到事物的特徵和真正本質。
將兩者合一叫做「禅」。[2]P.7
去做某事的自我控製就是戒,
灌注自己的心思于那件事上就是定,
清楚明白的了知就是慧。[2]P.11
事實上,我們持戒就是要幫助修定,
修定就是要幫助慧的開發,
如果叁者分離只修習其一,
是沒有成功的機會的。[2]P.8
佛教裏只有緣起,
每一件事物直接且絕對地符合緣起律,
沒有任何神奇的和神聖的事,如果你不了解這點,
向青蛙撲水這樣的小事情,將會繼續地驚嚇你。
[2]P.9
這一邊有滿足,另一邊就有不滿足,
誰能看到生活就好像于恒常被左右掴來掴去,
誰就開始能夠正確地觀照,
並能開始用有用的方式去觀照。[2]P.22
得,我們被掴向一邊;
失,我們被掴向另一邊。
得,引起了愛,經由愛,我們沈溺于執取;
失,導致失望的傷感、嚎哭和呻吟。[2]P.26
當沒有了「我」或「自性」,
誰的臉會被打呢?
也就沒有了心靈苦惱的狀況。[2]P.27
如果我們修習,思惟這些真理──只是無常、
僅是無我、就是如此、只是自然要素、純粹是因緣,
用我們已經解釋過幾次得方法,
自我漸漸褪色和消散,直到沒有可被掴掌的自我,
也就是說,問題在此終結。[2]P.29
定和慧是拭去哭泣者眼淚的布巾,
不管是乞丐的眼淚,還是百萬富翁的眼淚。[2]P.36
沒有其他方法可以解決問題何止滅苦,
八正道是唯一的方法。
增長八正道的力量和能量,
就是在增長定和慧的力量。[2]P.39
增長這些洞察智慧(法住智)(對因緣和合現象
慣常的和自然的不變相狀之洞察智慧:
了知無常、苦、無我)的力量也將會增長了知
涅槃、苦完全止滅相狀之洞察智慧的力量。
增進法住智,會引生對涅槃的洞察智慧。[2]P.40
如果我們要涅槃洞察智慧的燈火旺盛,
必須給他們油料──亦即,有關「法住」
(事物的慣常和自然不變的相狀)的洞察智慧。
[2]P.41
我們應該繼續觀察,直到能夠照見對我的殘酷懲罰,
已經明顯地足夠,以致我們無法再加以忍受爲止,
我必須一次就將其止滅。
現在,我們最能夠做的,也只有優柔寡斷而已,
就像人們厭惡香煙又要抽煙,或像討厭酒又不能戒酒
一樣,我們依然執著于「我」和「我所有」而
無法舍棄,我們沒有將其完全舍棄的力量。[2]P.42
焦慮只是由對事間事物的錯誤意念,
和錯誤觀點所引生。[2]P.105
涅槃是免費的,不需支付費用,
我們所要做的只是「放下」。[2]P.107
見法即是見佛,見佛即是見法。
[2]P.110,[2]P.51
佛陀于《羯臘摩經》中所說的十個犯例如下:
不因傳說而輕信,不因傳統而輕信,
不因謠言而輕信,不因經典記載而輕信,
不因邏輯推論而輕信,不因學說推論而輕信,
不因符合常識判斷而輕信,不因預設成見而輕信,
不因說者外表而輕信,不因師長所言而輕信。
──避免知識依賴;忽視自己的智慧與知識。
[2]P.129
《羯臘摩經》從不禁止去相信任何事情;
它僅是希望我們用獨立的知識和智慧去相信。
它從不禁止去聽聞任何事情;
只是要求我們聽聞但不使知識和智慧成爲奴隸。
[2]P.137
如果一個人要先有信仰,
就讓此信仰由智慧而來,不要由無知而來。
八正道亦同:先有了智慧與正見,
讓信仰從中升起,那才是唯一的安全方法。[2]P.132
以佛法的觀點而言,
快樂意指完全沒有饑渴和欲望。[2]P.140
渴求的本身即是變異的,
因此永遠無法被滿足。[2]P.142
渴求由一個時期發展到另一個時期,
渴求永不止息。[2]P.143
渴求是導致苦的原因,不論是哪一種程度的渴求,
都將帶來某一類的苦。[2]P.150
沒有「我」和「我所有」這種感覺的阻擾,那麼,
就沒有任何帶有擾動形式的渴求,
…
《佛使比丘的修行世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