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使比丘的修行世界▪P2

  ..續本文上一頁 也沒有希求的苦惱,這是寂然,心靈的完全自在,

   這是佛教目標上的快樂,

   它是佛教最高層次的「解脫」。[2]P.156

   生理上的渴求,確實沒有什麼意義,

   因爲它們不造成問題。然而,

   精神上的渴求,被無明和執取所束縛,

   破壞了心靈的甯靜──那是真正的快樂與平靜

   ──而帶來了苦。[2]P.152

   當生理上的渴求升起的時候,

   是其爲「如」──如此,「就是那樣」的一個狀態。

   它不過如此而已,別把它執著成「我的渴求」或

   「我在渴求」以致引發了苦。

   當身體餓的時候,專注地和明覺地吃,

   生理的渴求將不會擾亂心靈。[2]P.153

   「自在」分成叁個層次:

   身的自在是沒有事物會擾動生活上的生理層次,

   心的自在是沒有情緒擾動內心,

   當心不在被色欲、怨恨、恐懼、挫折、嫉妒、感傷、

   和愛情等擾動,他並不依于身的自在。

   精神的自在是沒有執著于「我」和「我所有」,

   「靈魂」或「自我」等想法而擾亂內心。[2]P.155

   如果你做「十六行觀」的實修,

   完整且正確地通過十六個步驟,

   你將會發現這叁種的自在,

   那時你將獲得永不受渴求苦惱的快樂。[2]P.156

   佛法的正見必須具備二個條件:

   第一,學佛的目的是在解除痛苦;

   第二,學佛必須可以親身體驗,毋需盲目相信別人。

   [3]P.1

   確信沒有一個自我或屬于自我的東西,

   只有一種「我」和「我所有」的感覺,

   這種感覺來自愚疑,

   人就因此被感官經驗所迷惑了。[3]P.2

   佛法旨在告訴我們,

   沒有一個自我,也沒有任何屬于自我的東西,

   有的只是誤解妄心。人只有身和心,

   而身和心只不過是是自然的過程罷了。

   它們像一個能夠處理和轉化資料的機轉。

   如果它們以錯誤的方法來運作,

   就會産生愚疑和迷惑,使人誤以爲有一個自我,

   也有屬于自我的東西。

   如果它們以正確的方法來運作,

   那些感覺就不會産生了。[3]P.3

   佛法的心到底是什麼?我的答案很簡單:

   「不執著」。[3]P.13

   「我」和「我所有」的感覺,

   是産生貪、鎮、疑的核心。所以,我們可以說,

   「我」和「我所有」的感覺是衆毒之首,

   也是苦和一切疾病的根本原因。[3]P.15

   利用緣起的方法,就是不讓他發生;

   在「觸」的時候即刻斬掉,讓「受」不要發展出來,

   也就是不讓滿意或不滿意的感覺發生。

   當沒有「受」的時候,自然不會産生

   「我」和「我所有」的「愛」和「取」。

   對普通人來說,

   想要阻止「觸」發展成「受」是相當困難的。

   在「受」已經發展成形的時候,

   在已經有滿意和不滿意的感覺時,就停止在那兒。

   讓感覺只是一種感覺,迅即通過。

   不要讓它繼續發展成「愛」,也就是不要因爲

   滿意或不滿意而希求這個那個。[3]P.23

   如果「受」已經發展成「愛」,

   就沒有人可以幫上忙了。

   任何形式的欲望一發生,就必然會有苦。[3]P.24

   在我們的修行中,我們必須如截十裏流,

   阻止「觸」發展成「受」。如果失敗的話,

   就必須阻止「受」發展成「愛」。

   此後就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了。

   我們要試著把佛法應用在眼根和色塵交會、

   耳根和聲塵交會、鼻根和香塵交會、

   舌根和味塵交會、身根和觸塵交會、

   意根和法塵交會的時刻,

   不斷訓練自己不可攀緣任何東西。[3]P.24

   如果我們想要實踐佛陀的教法,有一個簡單的原則,

   那就是佛陀對弟子婆希亞所說的:「婆希亞,

   每當你看到色塵的時候,只看到就好了;

   每當你聽到聲音的時候,只聽到就好了;

   每當你聞到氣味的時候,只聞到就好了;

   每當你經驗到觸覺的時候,只觸就好了;

   每當你有思想産生的時候,

   就把它當作心中所産生的自然現象(感覺)吧!

   如果能辦到這一點,就沒有『我』了。

   沒有『我』的時候,

   心也不會移到這裏或那裏,不會停留在任何地方。

   這就是苦的熄滅,又稱涅槃。」[3]P.26

   不讓六塵進入心中,

   只讓六塵像波浪在海岸拍打一般。

   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

   滿意和不滿意的覺受就産生了;

   就讓他停留在那兒吧!

   不要讓以這些感覺爲基礎的欲望發展起來。[3]P.85

   每天一再産生的「我」和「我所有」的感覺,

   就像波浪。

   感覺經驗的水,被妄想或無明的風碰到之後,

   就日夜不斷地形成「我」和「我所有」的波浪。

   「我」和「我所有」的感覺出現一次,

   就稱爲一「生」。[3]P.30

   如果你希望過著安全的生活,

   就必須透徹了解無常、苦、無我;如此,你就能夠

   抗拒色、聲、香、味、觸、法等外塵的迷惑,

   雖在十丈紅塵中而不迷失。[3]P.33

   對「樂」憎恨,是一件愚不可及的事;

   就像沈溺于「樂」和變成它的奴隸一樣,

   都是百分之百的錯誤。

   對「樂」抱持正確的態度的人,才算是佛弟子。

   達成的方法,就是要觀想「樂」的虛幻性,

   觀想「樂」就像波浪一樣,「樂」的波浪

   就從那個「觸」産生,然後破滅、分解。

   如果我們能夠了解這一層道理,

   就不會變成「樂」的奴隸。[3]P.34

   只有熟于觀察「心」的人,

   才能夠真正了解佛法。[3]P.41

   禅定如果不是以放棄對五陰的執著爲目標,

   就是邪定。[3]P.49

   如果有執著的話(即使是執著善),

   便是苦。[3]P.57

   佛法的主要原則──「任何法門都不可執著」,

   不外乎完全祛除執著有「我」或「我所有」。

   [3]P.58

   無我的教法,只能在佛教中發現,

   其他宗教教大家要執著自我。

   如果一個人所受的教育是有一個我必須予以執著,

   那麼他一定無法體悟自我是不存在的。[3]P.61

   請養成一種習慣,

   定期思考什麼東西值得擁有和經驗?

   什麼東西雖然被我們擁有和經驗,

   卻不會帶給我們痛苦?當我們發現

   絕對沒有哪樣東西值得我們去擁有和經驗時,

   我們就會以平等心對待一切。[3]P.100

   工作是做了,卻沒有作者。

   道路是走了,卻沒有走者。

   這首偈指的就是阿羅漢,他們是修習佛法的人,

   他們是走完了聖道、抵達涅槃的人,

   但卻沒有發現到走路的人或修行的人。

   「做而無做者」的原則,

   必須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加以體會和應用。[3]P.101

   如果執著做一個好人,必然會有好人的苦,

   正如同做一個壞人,必然會有壞人的苦一樣。

   做好人,快樂嗎?做壞人,快樂嗎?

   即使快樂是從禅定中所産生的,

   如果起了「我快樂」的感覺,

   也必然會在快樂的肉體中形成「魚刺」,

   橫插在喉嚨裏。[3]P.106

   如果執著了

   我們有快樂(即使是從佛法所産生的快樂)的觀念,

   就會生出一個微細的「魚刺」,橫插在喉嚨裏,

   使得我們無法辨認真正的佛法。[3]P.107

   還沒有體證真理的人就在混亂之中,

   拼著老命追逐財富、權力和聲色犬馬,

   比較高層次的就貪婪地追逐覺醒、禅定和開悟,

   從這裏就顯示出執著攀緣快樂的危險性。[3]P.108

   讓它就像士兵熟睡在大炮旁邊一樣。

   雖然處在槍林彈雨之中,

   但他卻沒有受到驚嚇或幹擾,

   只有炮彈的聲音接觸到耳朵,然後就停止了。

   我們想攀抵經驗的高峰,

   就必須訓練自己讓「觸」停留在「觸」的階段。

   但如果你辦不到,承認失敗了,

   你還可以停留在「受」的階段。

   只要有舒服或不舒服、滿意或不滿意的感覺發生,

   就立刻把它熄滅在那兒,

   不要再引起受到愛欲攀緣所驅使的各種欲望。

   這就是在與外塵接觸時的修行。[3]P.112

   在你臨終時一定要知道:

   一切都不值得擁有或經驗。

   自願做徹底的熄滅吧!

   讓那個自願做徹底的熄滅的感覺、

   那個隨時准備接受它的感覺,

   伴著你的心,一直到去世爲止吧!

   我想告訴大家一件我親身經驗的事:

   人們怎樣以佛陀在世時的方式來准備死。

   當他們知道自己已經病入膏肓,

   剩不到十天可以活時,就決定斷食。

   斷食的目的是爲了讓心完全不受幹擾。

   他們准備死亡的方式是斷食,只喝水和吃藥。

   越接近死亡時,甚至連水或藥都不吃,

   從而獲得正念和覺醒,

   以徹底的熄滅的方式去世。[3]P.118

   出入息觀十六階:

   第一段 身觀念處

   調節呼吸即是調節身體,使心平靜,

   稱爲「身行定止」而達到「叁摩地」(禅定)。

   第一階:學習觀察長呼吸每一角度的一切詳情,

   如什麼是長呼吸?發生時有什麼感覺?

   對身體有什麼影響?和長呼吸混熟。

   第二階:觀察(短)呼吸一切詳情,在運氣、感覺、及

   對身體的影響等方面,與長呼吸做一番比較。

   和短呼吸混熟。

   兩種呼吸反覆運行,相互比較,結果便會洞識呼吸,

   明了呼吸,知道呼吸的因,知道呼吸的果,

   知道呼吸的影響力,必須如此認識呼吸。

   …

《佛使比丘的修行世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