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本具之性德。實相無相,而無不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法皆妄,“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佛舍身爲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相即空,無不相即有,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實相也是強名而已,所謂實相者即非實相。下作一些實相的說明:
①實相空無一物,但又不離萬事萬物,雖空空寂寂,又靈靈明明。森羅萬象,山河大地,乃至一草一木,一色一香,都不離自性,既不是頑空,虛無斷滅之空,是靈明洞徹的,含攝萬法的。《楞嚴經》說:“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皆如來藏妙真如性。”又說,地水火風空見識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是真空,不是頑空、斷滅空。又空空寂寂,遠離一切虛妄顛倒之相。《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說空。“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是說有,是妙有,不是妄有。真空如鏡體,妙有即鏡體所現之事物,此時雖空而有,雖有而空,空有同時存在,空有互不相礙。又如金像、金杯、金戒子、金手镯,種種形相不同,但都有物之體,都是金子,金子是平等相(體),事物是差別相(用),體用不二。但自性起用有染淨不二,所謂隨染淨之緣,成凡聖之事,自性隨染汙煩惱之緣,成六種凡界;隨清淨之緣,成四種聖界。真妄之不同,在粘滯、不粘滯。
②真空即妙有,空有不二,也即是實相。一切佛經都說此空有不二,無相無不相之理。如:《金剛經》雲:“若見諸相非相(空),即見如來(有)。此法無實(空)無虛(有)。不取于相(空),如如不動(有)。”《圓覺經》雲:“諸幻滅盡(空)覺心不動(有)”、“幻滅滅故,非幻不滅。”《楞嚴經》雲:“歇(空)即菩提(有)”。
“歇即菩提”是佛法之總綱,修心必須要歇,不用求真,但須歇妄。歇妄方法很多,一句佛號,是歇念之妙法,以信願爲前導,以持名爲法門,不但利鈍全收,而且一生成辦,使無量劫來生死大事,今生遇此法門,而能解脫,這就是大家前所栽培之福德因緣。我們要不辜負這一大好因緣。
新出《淨土聖賢錄》載:福建福安縣甘棠公社老太謝秀萱十七歲結婚,含辛茹苦,以手工收入維持生活,不識文字,天性純和溫良,生叁子二女,長子29歲病亡,夫也相繼死去,次子又遭大病,災橫相續,全家恐慌,後叁子月明大病,因夙世善根,夢觀音菩薩帶遊地獄,後病愈,發心持齋念佛,謝老太受其影響,也謝絕一切世緣,專心念佛,78歲大病後更加精進,晝夜持念彌陀八萬聲,做到了不念而念。88歲臨終前對媳婦說:“我已見佛示現,即將往生。今後不必勞你送飯了。”此後老太斷食八天,日夜打坐佛號不斷,至第八天見阿彌陀佛放白毫光。她對其子說:“佛之光明,難以比喻。”又說西方叁聖來接我了,我今往生彼國。逐合掌念佛坐化,身筆挺,不靠背而化,七天後火化,在場人都聞到異香,有堅固子叁十多粒。所以一句彌陀是歇妄顯真之妙法,也是了脫生死之要法。
③總之生滅之法全是虛妄,但生滅之中,有個不生滅的。佛性廣大圓明,周遍法界,借一句佛號而顯,極樂國土,非在心外,心淨則土淨,心不幹淨,土也不幹淨。《無量壽經》所說,一切依報正報,無非說明自性之體相用,一切不離真如實相之自性,故此大經是以實相爲體的。此經“德遵普賢品”雲:“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即實相。“積功累德品”說:“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此真實慧乃實相之真實妙用。“大教緣起品”雲:“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此法能使衆生得真實之利,如《心經》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以上叁種真實,全體是真如實相的體現。故以實相爲體。從真實理體,起真實智慧,得真實受用。
3、明宗:明經的宗旨,也即修持法要。①經中叁輩往生中都是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爲因,(有因地發、果上發之別),菩提心即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如《觀經》所說五逆十惡下下品人至心念佛十聲,命終便得往生,能至心念佛,便具足信願,既有信願,便是發菩提心,故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上說:“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爲淨土指南。”故信願十分重要,而此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全經修行的要法,也是往生的正因。《要解》又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有信願念佛功夫淺些,也能生;無信願,念佛功夫再好也不能生。)
②《華嚴經》說:“妄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可見發心之重要。故徹悟禅師說:“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四句爲念佛法門一大綱要。簡而言之,即蕅益大師所說信願持名,故小本的“信願持名”與本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二者正是同一宗旨。”
③爲什麼說要“一向專念呢”?徹悟禅師說:“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較之禅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尤爲直截痛快。何也,以見性難而作佛易故。”今作佛即是成佛,以彌陀之自性,念自性之彌陀,以淨土之唯心(是心所起的作用),生唯心之淨土,則一句彌陀,皆成第一義谛,都成爲實相妙境。所以幽溪大師《生無生論》說:“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
④所謂:“一向專念”,此一向專念,是向一個方向前進,也有“總是專念”“一味專念”,是一向專心念佛的意思。
一向專念指從初發心念佛直至最後一念,而關鍵實在最後。臨終最後一念不堅持就會影響往生,故不能中途而廢。又如逆惡之人,十聲念佛,第一聲是初念,第十聲命終,其中最後一念,尤爲重要。因作惡作善皆一念所成,因念佛生淨土亦一念淨業所成。故《念佛叁昧寶法論》曰:“但一念往生,住不退地。”當然此臨終一念,亦千錘百煉所成,沒有平時堅實功夫,何能有此最後一念?
四、論用:明經的力用。此經力用是依教念佛,定能往生,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下至五逆十惡(逆即逆于理,五種極重惡業,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但能發心都能解脫,佛在世時曾勸其父王修念佛叁味,佛說:“一切衆生在生死中……但能念佛不止(系念)定生佛前。”釋尊大慈至孝,勸父唯是念佛,可見種種法門雖都很好、很微妙,但往往非凡夫能修,只有系心于念佛一門,最易相應。
念佛有四種方法:
①實相念佛:實相遠離生滅、有無、能所、言說,一切二元相對之法,衆生生滅心念念相續,不易體會。《圓覺經》雲:“未出輪回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回無有是處。”故實相念佛,凡夫不易相應。
②觀像念佛:是陳供佛像,注目觀視,像在可修,離像便難,不如持名可隨時隨地修持。
③觀想念佛:《觀經》雲:“以我心目,想彼如來。”凡夫心亂,難入妙觀。如觀樹時“作七重行樹想。一一樹高八千由旬。其諸寶樹,七寶華葉,[第一盤B面至此]無不具足。一一華葉,作異寶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紅色光;瑪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綠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衆寶以爲映飾,妙真珠網彌覆樹上。一一樹上,有七重網。一一網間,有五百億妙華宮殿,如梵王宮。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億釋迦毗楞伽摩尼以爲璎珞……”這種觀境,凡夫心量,很難觀想,因境廣心粗,不易相應。
④持名念佛:余門如蟲在竹向豎出困難,淨土法門橫出方便,故以持名念佛爲特別方便法門,若念到一心不亂,就句句是佛知見,念念放般若光明,持名念佛即是實相念佛。而且帶業往生,生同居土,證位不退者,皆與等覺菩薩在一起,經雲:“衆生生者,皆是阿鞸拔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即一生必補佛位,與諸上善人在一起,生同居土即橫生上叁土,能一生補處,是位不退,即已圓證叁種不退。正像蕅益大師所說:“如斯力用,乃千經萬論所未有。”
五、判教:
即判釋教相,說明此經在佛經中的地位、性質、方法等等。主要有天臺、賢首二家。(初學一時不易理解,但聽聽也有好處,多聽就懂。)
天臺宗智者大師,判釋佛的一代聖教,爲五個時期(時間),八種教法:
1、五時:即華嚴叁七日,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維摩、思益、楞伽、楞嚴、金光明、勝鬘等經),般若二十二年,法華、涅槃時共八年。從教化方式、方法來說,有八種:頓、漸、秘密、不定是化儀—儀式,藏、通、別、圓是方法。
①頓教即《華嚴經》(頓教部),佛成道後在寂滅道場,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及善根成熟天龍八部圍繞下,說圓滿大經,如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性修不二,生佛體同,故說頓教。這時諸聲聞在座如聾若啞,聽不懂,也不能發言。
②漸教。因頓教無益于叁乘學人,故佛至鹿苑。爲憍陳如等五比丘,說四谛、十二因緣(生滅滅已,寂滅爲樂)(四谛先說果,十二因緣先說因。)、六度等叁藏教,破除凡夫見思煩惱(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見取見:固執自己惡見。戒禁取見:固執不合理禁戒。)。其次說方等教,說維摩、思益等經,這時彈斥偏小之教,贊歎大乘圓頓之教,使二乘根性之人心地逐步純淨。然後說般若經(八部般若)正說圓教,也帶通教和別教。以上阿含方等,般若叁時所說之法,從教化儀式上講都是漸教。
③秘密教:佛說法時,或爲此人說頓,或爲彼人說漸,彼此互不相知,對相說法而使其得益,故叫秘密教。
④不定教:“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能使衆生于漸教中得頓教益,于頓教中得漸教益。其所用方法,只是藏、通、別、圓四教。
此後佛說《法華經》,前是頓教和漸教,法華教是開前頓漸之權教,令入到非頓非漸、非秘密、非不定之教,廢以前之權教,令叁乘歸一乘,會叁歸一,一切衆生皆可成佛,故《法華經》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于衆生。”“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無上道即成佛之道)”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叁乘皆歸一乘,都得授記作佛。故從究竟來說,人人都有成佛之分。
最後佛說《大涅槃經》,包括二層意義:一爲根未熟者,更說四教,談常住佛性,使衆生知有真常,入于大涅槃境界,叫捃拾教(拾取意)。二爲末代鈍根,在佛法中起斷滅見,亡失法身慧命,設立叁種權教——藏、通、別,扶住一種圓實教,叫扶律談常教——扶持戒律,談常住佛性。《法華》與《涅槃經》合爲第五時。
以上是五時說法及說法的儀式——化儀四教。下說化法四教——藏、通、別、圓。
智者大師把佛教化衆生的方法,歸納爲四種教,有深淺的不同。
①藏教——叁藏教[修多羅藏(四阿含經等——法歸或無比法)、毗尼(律)藏(五部律,譯調伏。)、阿毗昙(無比法)藏—俱舍、婆沙論等,這是小乘叁藏。藏教根性人有叁種:一、聲聞:觀四谛法—(苦、集、滅、道,修叁十七道品)斷見思惑。見惑斷即初果須陀洹(再七生七返成阿羅漢)—預流;斷欲界九品思惑前六品,證二果斯陀含—一來,再來欲界一次;再斷叁品思惑,即斷九品惑,叁果阿那含—不來,不來欲界;進斷色界、無色界思惑盡,四果阿羅漢,翻無學、無生、殺賊、應供,至此見思惑俱盡。
二、緣覺乘,根據十二因緣教——無明緣行……..叁世惑業苦、前因後果。觀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生滅則老死也滅,因觀十二因緣,悟真空之理,故叫緣覺。與聲聞同斷叁界見思,但更能侵除習氣,故居聲聞上。
叁、菩薩乘:緣四谛境,發四弘誓,修六度行。
1.觀苦谛境——衆生無邊誓願度;
2.觀集谛境——煩惱無盡誓願斷;
3.觀道谛境——法門無量誓願學;
4.觀滅谛境——佛道無上誓願成。
這樣于叁阿僧祗劫(無央數劫)修六度行,頓斷見思習氣,成叁藏佛果。此叁乘證果不同,發心有異,但同斷見思,同證偏真,只入化城。(《法華經》有化城喻品)不是究竟寶地。藏教正化二乘,旁化菩薩。
②通教:頓根但見偏空,不見不空,通于藏教——通前;利根,非但見空,兼見不空,能通別、圓二教,故曰通後。大乘方等經中明叁乘人共行的法門,即是通教。
藏通二教,藏教是界內鈍根,修析空觀,通教是界內利根,修體空觀。
③別教:是界外獨菩薩法,也是指叁界外根性較鈍的菩薩,它的教理、斷惑、證位、因果,與前後叁教都不同,故叫別教,諸大乘經中,明菩薩曆劫修行,所行所證,互不相攝,互不相同,即是別教。所修的是次第叁觀,先空、後假、再中,不能圓融。其中七地以前,各有功用道,八地以上名無功用道,不見有法可修,不見有涅槃可證,任運自然,不著功用。斷十二品無明,成妙覺位。
④圓教:此教是指界外利根菩薩,修一心叁觀,空、假、中在一心中具足,如明鏡照物,鏡體是空,鏡中像是假,空假同時存在,一時具足,圓融無礙,即是圓明、圓妙、圓滿、圓頓,故曰圓教。一修一切修,一斷一切斷,一位一切位,諸大乘經,說佛境界,不同叁乘人位次,即是此教。《華嚴經》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即是圓頓教相。
以上略說天臺宗的判教——五時八教
《大經》中廣說大乘,阿彌陀佛無邊願海,四十八願,廣度衆生,說信願往生的殊勝因果;一句名號,即是實相,念佛之心,即是無盡法界;十念往生,便登叁種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直至成就無上菩提;生凡聖同居土,即與諸上善人(指己證法性大菩薩)俱會一處,這就是橫生方便有余、實報莊嚴、常寂光叁種淨土,念佛之人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此經所說是大乘菩薩藏中極圓極頓之教相。
【據上海蔡惠明老居士發表于《明倫》期刊 的《精進佛七好!》一文記載:“一九九○年起上海佛教居士林遷回覺園,因房屋年久失修,樓下香光堂大殿改爲念佛堂,樓上作講堂、圖書館及中小型活動場所。除星期通俗講座外,還有教理研究、青年學佛、綜合服務等組。曾請徐恒志大德主講黃念祖居士著《無量壽經白話解》等,受到信衆的熱烈歡迎。”】
[《大乘無量壽經五重玄義》此標題是編者所加;徐老1990年講《無量壽經》于上海佛教居士林,現僅存講稿共19頁,經文講解遺失。編者曾多方查找手稿和錄音帶,均無下落,望有緣大德閱此文後,獻出珍藏法寶,以便補充完整,編者注。]
《涵芬集 第二部分 淨土文集 一、大乘無量壽經五重玄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