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一、大乘无量寿经五重玄义▪P3

  ..续本文上一页本具之性德。实相无相,而无不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法皆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佛舍身为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相即空,无不相即有,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实相也是强名而已,所谓实相者即非实相。下作一些实相的说明:

  ①实相空无一物,但又不离万事万物,虽空空寂寂,又灵灵明明。森罗万象,山河大地,乃至一草一木,一色一香,都不离自性,既不是顽空,虚无断灭之空,是灵明洞彻的,含摄万法的。《楞严经》说:“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又说,地水火风空见识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是真空,不是顽空、断灭空。又空空寂寂,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之相。《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说空。“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是说有,是妙有,不是妄有。真空如镜体,妙有即镜体所现之事物,此时虽空而有,虽有而空,空有同时存在,空有互不相碍。又如金像、金杯、金戒子、金手镯,种种形相不同,但都有物之体,都是金子,金子是平等相(体),事物是差别相(用),体用不二。但自性起用有染净不二,所谓随染净之缘,成凡圣之事,自性随染污烦恼之缘,成六种凡界;随清净之缘,成四种圣界。真妄之不同,在粘滞、不粘滞。

  ②真空即妙有,空有不二,也即是实相。一切佛经都说此空有不二,无相无不相之理。如:《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空),即见如来(有)。此法无实(空)无虚(有)。不取于相(空),如如不动(有)。”《圆觉经》云:“诸幻灭尽(空)觉心不动(有)”、“幻灭灭故,非幻不灭。”《楞严经》云:“歇(空)即菩提(有)”。

  “歇即菩提”是佛法之总纲,修心必须要歇,不用求真,但须歇妄。歇妄方法很多,一句佛号,是歇念之妙法,以信愿为前导,以持名为法门,不但利钝全收,而且一生成办,使无量劫来生死大事,今生遇此法门,而能解脱,这就是大家前所栽培之福德因缘。我们要不辜负这一大好因缘。

  新出《净土圣贤录》载:福建福安县甘棠公社老太谢秀萱十七岁结婚,含辛茹苦,以手工收入维持生活,不识文字,天性纯和温良,生三子二女,长子29岁病亡,夫也相继死去,次子又遭大病,灾横相续,全家恐慌,后三子月明大病,因夙世善根,梦观音菩萨带游地狱,后病愈,发心持斋念佛,谢老太受其影响,也谢绝一切世缘,专心念佛,78岁大病后更加精进,昼夜持念弥陀八万声,做到了不念而念。88岁临终前对媳妇说:“我已见佛示现,即将往生。今后不必劳你送饭了。”此后老太断食八天,日夜打坐佛号不断,至第八天见阿弥陀佛放白毫光。她对其子说:“佛之光明,难以比喻。”又说西方三圣来接我了,我今往生彼国。逐合掌念佛坐化,身笔挺,不靠背而化,七天后火化,在场人都闻到异香,有坚固子三十多粒。所以一句弥陀是歇妄显真之妙法,也是了脱生死之要法。

  ③总之生灭之法全是虚妄,但生灭之中,有个不生灭的。佛性广大圆明,周遍法界,借一句佛号而显,极乐国土,非在心外,心净则土净,心不干净,土也不干净。《无量寿经》所说,一切依报正报,无非说明自性之体相用,一切不离真如实相之自性,故此大经是以实相为体的。此经“德遵普贤品”云:“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之际,即实相。“积功累德品”说:“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此真实慧乃实相之真实妙用。“大教缘起品”云:“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此法能使众生得真实之利,如《心经》说:“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以上三种真实,全体是真如实相的体现。故以实相为体。从真实理体,起真实智慧,得真实受用。

  3、明宗:明经的宗旨,也即修持法要。①经中三辈往生中都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因,(有因地发、果上发之别),菩提心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如《观经》所说五逆十恶下下品人至心念佛十声,命终便得往生,能至心念佛,便具足信愿,既有信愿,便是发菩提心,故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上说:“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故信愿十分重要,而此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全经修行的要法,也是往生的正因。《要解》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有信愿念佛功夫浅些,也能生;无信愿,念佛功夫再好也不能生。)

  ②《华严经》说:“妄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可见发心之重要。故彻悟禅师说:“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四句为念佛法门一大纲要。简而言之,即蕅益大师所说信愿持名,故小本的“信愿持名”与本经“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二者正是同一宗旨。”

  ③为什么说要“一向专念呢”?彻悟禅师说:“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较之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尤为直截痛快。何也,以见性难而作佛易故。”今作佛即是成佛,以弥陀之自性,念自性之弥陀,以净土之唯心(是心所起的作用),生唯心之净土,则一句弥陀,皆成第一义谛,都成为实相妙境。所以幽溪大师《生无生论》说:“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

  ④所谓:“一向专念”,此一向专念,是向一个方向前进,也有“总是专念”“一味专念”,是一向专心念佛的意思。

  一向专念指从初发心念佛直至最后一念,而关键实在最后。临终最后一念不坚持就会影响往生,故不能中途而废。又如逆恶之人,十声念佛,第一声是初念,第十声命终,其中最后一念,尤为重要。因作恶作善皆一念所成,因念佛生净土亦一念净业所成。故《念佛三昧宝法论》曰:“但一念往生,住不退地。”当然此临终一念,亦千锤百炼所成,没有平时坚实功夫,何能有此最后一念?

  四、论用:明经的力用。此经力用是依教念佛,定能往生,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下至五逆十恶(逆即逆于理,五种极重恶业,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但能发心都能解脱,佛在世时曾劝其父王修念佛三味,佛说:“一切众生在生死中……但能念佛不止(系念)定生佛前。”释尊大慈至孝,劝父唯是念佛,可见种种法门虽都很好、很微妙,但往往非凡夫能修,只有系心于念佛一门,最易相应。

  念佛有四种方法:

  ①实相念佛:实相远离生灭、有无、能所、言说,一切二元相对之法,众生生灭心念念相续,不易体会。《圆觉经》云:“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故实相念佛,凡夫不易相应。

  ②观像念佛:是陈供佛像,注目观视,像在可修,离像便难,不如持名可随时随地修持。

  ③观想念佛:《观经》云:“以我心目,想彼如来。”凡夫心乱,难入妙观。如观树时“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华叶,[第一盘B面至此]无不具足。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玛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以为璎珞……”这种观境,凡夫心量,很难观想,因境广心粗,不易相应。

  ④持名念佛:余门如虫在竹向竖出困难,净土法门横出方便,故以持名念佛为特别方便法门,若念到一心不乱,就句句是佛知见,念念放般若光明,持名念佛即是实相念佛。而且带业往生,生同居土,证位不退者,皆与等觉菩萨在一起,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鞸拔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即一生必补佛位,与诸上善人在一起,生同居土即横生上三土,能一生补处,是位不退,即已圆证三种不退。正像蕅益大师所说:“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有。”

  五、判教:

  即判释教相,说明此经在佛经中的地位、性质、方法等等。主要有天台、贤首二家。(初学一时不易理解,但听听也有好处,多听就懂。)

  天台宗智者大师,判释佛的一代圣教,为五个时期(时间),八种教法:

  1、五时:即华严三七日,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维摩、思益、楞伽、楞严、金光明、胜鬘等经),般若二十二年,法华、涅槃时共八年。从教化方式、方法来说,有八种:顿、渐、秘密、不定是化仪—仪式,藏、通、别、圆是方法。

  ①顿教即《华严经》(顿教部),佛成道后在寂灭道场,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及善根成熟天龙八部围绕下,说圆满大经,如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性修不二,生佛体同,故说顿教。这时诸声闻在座如聋若哑,听不懂,也不能发言。

  ②渐教。因顿教无益于三乘学人,故佛至鹿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说四谛、十二因缘(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四谛先说果,十二因缘先说因。)、六度等三藏教,破除凡夫见思烦恼(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见取见:固执自己恶见。戒禁取见:固执不合理禁戒。)。其次说方等教,说维摩、思益等经,这时弹斥偏小之教,赞叹大乘圆顿之教,使二乘根性之人心地逐步纯净。然后说般若经(八部般若)正说圆教,也带通教和别教。以上阿含方等,般若三时所说之法,从教化仪式上讲都是渐教。

  ③秘密教:佛说法时,或为此人说顿,或为彼人说渐,彼此互不相知,对相说法而使其得益,故叫秘密教。

  ④不定教:“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能使众生于渐教中得顿教益,于顿教中得渐教益。其所用方法,只是藏、通、别、圆四教。

  此后佛说《法华经》,前是顿教和渐教,法华教是开前顿渐之权教,令入到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之教,废以前之权教,令三乘归一乘,会三归一,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故《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无上道即成佛之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三乘皆归一乘,都得授记作佛。故从究竟来说,人人都有成佛之分。

  最后佛说《大涅槃经》,包括二层意义:一为根未熟者,更说四教,谈常住佛性,使众生知有真常,入于大涅槃境界,叫捃拾教(拾取意)。二为末代钝根,在佛法中起断灭见,亡失法身慧命,设立三种权教——藏、通、别,扶住一种圆实教,叫扶律谈常教——扶持戒律,谈常住佛性。《法华》与《涅槃经》合为第五时。

  以上是五时说法及说法的仪式——化仪四教。下说化法四教——藏、通、别、圆。

  智者大师把佛教化众生的方法,归纳为四种教,有深浅的不同。

  ①藏教——三藏教[修多罗藏(四阿含经等——法归或无比法)、毗尼(律)藏(五部律,译调伏。)、阿毗昙(无比法)藏—俱舍、婆沙论等,这是小乘三藏。藏教根性人有三种:一、声闻:观四谛法—(苦、集、灭、道,修三十七道品)断见思惑。见惑断即初果须陀洹(再七生七返成阿罗汉)—预流;断欲界九品思惑前六品,证二果斯陀含—一来,再来欲界一次;再断三品思惑,即断九品惑,三果阿那含—不来,不来欲界;进断色界、无色界思惑尽,四果阿罗汉,翻无学、无生、杀贼、应供,至此见思惑俱尽。

  二、缘觉乘,根据十二因缘教——无明缘行……..三世惑业苦、前因后果。观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生灭则老死也灭,因观十二因缘,悟真空之理,故叫缘觉。与声闻同断三界见思,但更能侵除习气,故居声闻上。

  三、菩萨乘:缘四谛境,发四弘誓,修六度行。

  1.观苦谛境——众生无边誓愿度;

  2.观集谛境——烦恼无尽誓愿断;

  3.观道谛境——法门无量誓愿学;

  4.观灭谛境——佛道无上誓愿成。

  这样于三阿僧祗劫(无央数劫)修六度行,顿断见思习气,成三藏佛果。此三乘证果不同,发心有异,但同断见思,同证偏真,只入化城。(《法华经》有化城喻品)不是究竟宝地。藏教正化二乘,旁化菩萨。

  ②通教:顿根但见偏空,不见不空,通于藏教——通前;利根,非但见空,兼见不空,能通别、圆二教,故曰通后。大乘方等经中明三乘人共行的法门,即是通教。

  藏通二教,藏教是界内钝根,修析空观,通教是界内利根,修体空观。

  ③别教:是界外独菩萨法,也是指三界外根性较钝的菩萨,它的教理、断惑、证位、因果,与前后三教都不同,故叫别教,诸大乘经中,明菩萨历劫修行,所行所证,互不相摄,互不相同,即是别教。所修的是次第三观,先空、后假、再中,不能圆融。其中七地以前,各有功用道,八地以上名无功用道,不见有法可修,不见有涅槃可证,任运自然,不著功用。断十二品无明,成妙觉位。

  ④圆教:此教是指界外利根菩萨,修一心三观,空、假、中在一心中具足,如明镜照物,镜体是空,镜中像是假,空假同时存在,一时具足,圆融无碍,即是圆明、圆妙、圆满、圆顿,故曰圆教。一修一切修,一断一切断,一位一切位,诸大乘经,说佛境界,不同三乘人位次,即是此教。《华严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即是圆顿教相。

  以上略说天台宗的判教——五时八教

  《大经》中广说大乘,阿弥陀佛无边愿海,四十八愿,广度众生,说信愿往生的殊胜因果;一句名号,即是实相,念佛之心,即是无尽法界;十念往生,便登三种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直至成就无上菩提;生凡圣同居土,即与诸上善人(指己证法性大菩萨)俱会一处,这就是横生方便有余、实报庄严、常寂光三种净土,念佛之人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此经所说是大乘菩萨藏中极圆极顿之教相。

  【据上海蔡惠明老居士发表于《明伦》期刊 的《精进佛七好!》一文记载:“一九九○年起上海佛教居士林迁回觉园,因房屋年久失修,楼下香光堂大殿改为念佛堂,楼上作讲堂、图书馆及中小型活动场所。除星期通俗讲座外,还有教理研究、青年学佛、综合服务等组。曾请徐恒志大德主讲黄念祖居士著《无量寿经白话解》等,受到信众的热烈欢迎。”】

  [《大乘无量寿经五重玄义》此标题是编者所加;徐老1990年讲《无量寿经》于上海佛教居士林,现仅存讲稿共19页,经文讲解遗失。编者曾多方查找手稿和录音带,均无下落,望有缘大德阅此文后,献出珍藏法宝,以便补充完整,编者注。]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一、大乘无量寿经五重玄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