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直至成佛,故念佛法门是超情离见的不可思议他力法门。以上简单说明净土念佛法门是横超法门、特别法门、他力法门,有缘碰到、听到,是不可思议的善根福德因缘。
简单介绍本经的译本和会校本
经论中专讲净土法门的有三经一论,其他千经万论也都处处指归。据统计凡提到念佛往生的经和论约有200部左右,据净空法师统计有240部左右。所以净土法门是佛救度一切众生的无上法门。
此经译本特多,现在存有五种:
㈠《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汉译本)支娄迦谶译。
㈡《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简称《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吴朝孙权时代优婆塞支谦所译)
㈢《无量寿经》魏,曹丕篡汉叫曹魏,康僧铠所译。
㈣《无量寿如来会》唐高宗时,菩提流志所译,出于《宝积经》。
㈤《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宋赵匡胤时法贤所译。
上列五译,很有差异,主要是佛陀慈悲,多次宣说,不同梵本也不止一种。后来学者感到各译之间有的较详,有的较略,互有长处和不足处,出入很大。如“如十念必生”是净宗弥陀大愿之精髓,见于魏唐二译,而汉吴二译中无之;吴译二十四愿有“国无女人”与“莲花化生”之胜愿,而魏唐二译之四十八愿中无之。学者又不能编读五译,乃由:
㈠宋时王日休(龙舒)居士取汉吴魏宋四译校正会集,名《大阿弥陀经》,此本流通颇广。在五种译本中,《魏译》流传较广,王本一出取而代之。但王本采取旧译,有不足之处,如三辈往生,《魏译》皆发菩提心,而王本唯中辈发菩提心,下曰不发,上也不谈。且王本有不用原语,任意行文之缺点。
㈡清乾隆彭二林居士对王本觉义有未安,乃专就《魏译》,去掉繁复,增入四十八愿先后数目。这仅是“魏译”节校本而非诸译会集本。
㈢清咸丰中魏承贯居士乃会集五译别成一本,但仍有自□□□,□无来历。
㈣夏莲居老居士鉴于以上三种会本之“失”,为免后世篡改经文之失,故又发心重集,做到了字字句句都互相参考校对,千斟万酌,恭敬仔细,完成后四众赞叹,其特点是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脱离本经之外。黄念祖居士在《谷响集》一书中,已说明他在注经时,每句经文都在五译中找到来历,五译都据梵本,梵本都是佛说,故这次所学之《大乘无量寿经》句句都是出于佛之金口,我们修持名念佛法门的佛弟子,应当信心不疑,按佛的教导一心修持,不辜负学佛一番大事因缘。以上对本经情况略作介绍。
对本经经名、体性、宗旨、力用、教义教相的说明——五重玄义:
五重玄义:天台智者大师以五重玄义解释各经:
1、释名:解释经的题目;
2、显体:显示经的主体、体性;
3、明宗:说明经的修行纲要、法要;
4、论用:论述经的力用;
5、判教:分析、判别经的教相,在经教中类别地位以及教义的异同。
经题有七种类型:
单三:人——佛说阿弥陀经,法——涅槃经,喻——梵网经(大梵天王之因陀罗网重重交彻,融通无碍)。
复三:人法——文殊问般若经;法喻——妙法莲花经,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花开蓬现,譬如开权显实,开三乘权方便,显一乘实方便;人喻——如来师子吼经。
具足:大方广(法)佛(人)华严(喻)经。(大即体;方即相,方正也;广即用。)
㈠ 释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本经属具足立名:佛、无量寿—人;庄严、清净—法、平等觉(真如之法);大乘—喻(大白牛车,运许多众生至宝所。)
“佛”是梵语佛陀的简称,意为觉者,对迷而言。题中所说即释迦牟尼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娑婆世界教主(娑婆释堪忍,此世界众生安于三毒,不思出离,造作十恶,曰堪忍。)译为能仁、寂默,能仁是用,寂默是体,为广度众生,演说本经。
佛有十号:
(1)如来:一、如者真如。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以真如体,来修成佛道),叫如来。二、不变随缘义。如,不变;来,随缘。真如之体永恒不变,虽迷不失,即“不变”;真为之用,能随染污缘成六凡,随净缘成四圣。按善业多少生三善道,按恶业多少生三恶道。
——六凡。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是四种圣人——四圣。罗汉、辟支佛称二乘,断见思烦恼,出三界生死;菩萨利他,修六度万行,破无明见法性,无明破尽便成佛陀。
(2)应供:佛烦恼习气净尽,得一切智慧,可以应人天供养,叫应供。
(3)等正觉:梵语三藐三菩提,具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无上正等正觉。“阿”为无,“耨多罗”为上,“三”为正,“藐”为等,“菩提”为觉。菩萨要破四十二品无明,等觉菩萨要破一品生相无明,还是有上,佛为无上。正等对二乘人说,二乘人只自利不注意利他,心不平等。佛则自觉觉他,真正平等,故叫正等。正觉对外道说,外道是邪觉,如六师外道:有的讲断灭性空,无上下、父子、忠孝之道;有的讲众生苦乐,非属因缘,乃自然所生;有的身穿粗衣,以高热烫身,便可成道等等,都是邪知邪见。又正觉是对凡夫不觉说。
(4)明行足:明者是得无上善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业清净,修行圆满,福慧具足,叫明行足。
(5)善逝:意为好去,趣向佛果,名善逝。
(6)世间解:善解世间名世间解,世出世间因果诸法无不解了,都能清清楚楚,是化他的圣人智慧,善转俗谛。
(7)无上士:尚有所断叫有上士,佛功行圆满,已无所断,叫无上士。
(8)调御丈夫:能善调伏众生,是大丈夫,名调御丈夫。能善巧方便调伏一切众生之烦恼,使离苦得乐,背尘合觉,去迷为悟。
(9)人天师:天上人间都归从敬仰,依教奉行。在诸众生中唯天与人能发无上大菩提心,故叫人天师。
(10)佛世尊:三觉圆满,具备众德,为世尊重,叫佛世尊。(或分为二)
“说”,说此经为佛亲口所说,非其他人能说。中国古来也可把“说”字作喜悦的“悦”字解,“佛悦”就有畅佛本怀之意。
“大乘”喻也,运载之意,所乘者大,故名大乘,别于声闻、缘觉,仅求自觉之小乘。念佛法门是大乘法门:
1.能念之心本来是佛,所念是万德庄严的佛号,念念是佛,能念所念,都不离开佛,都是佛的境界,故念佛法门是一乘愿海的大乘法门。
2.《观经》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念佛即是心作佛,既是心作佛,则自心便是佛。反之,是心作人天,修五戒十善,是心是人天;是心作畜生,是心是畜生;是心作地狱,则是心是地狱,所以要赶快念佛作佛,以即佛之心,念即心之佛,即心即佛,心佛不二,便可从根本上解脱生死苦恼,成办这一大事因缘。
3.本经第十二愿说:“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生极乐者,决定成佛,岂非“大乘”。世亲菩萨《往生论》说:“大乘善境界”生安乐国者,是成就大乘之门。又说:“二乘种不生”,极乐世界众生生者不是二乘种性,都是大乘种性。
有些居士可能提出:本经第十六愿有:“有国中声闻(断见思者)天人(带业凡夫)无数,寿命亦皆无量。”《阿弥陀经》说:“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怎能说念佛是大乘法门呢
应知此中所谓“阿罗汉”是就断惑程度来说,说明西方有许多已断见思惑的人,而不是从发心大小来说,生西方者三辈之人,都是发无上菩提之心,不是发小乘自了之心。即使他国声闻往生的,也都已回小向大。
“量觉寿”梵语为“阿弥陀”有无量意义,主要译为无量寿、无觉光。实则佛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报正报种种庄严,说法化度一一都是无量,今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含摄有佛之种种无量功德。
“庄严”有三种意义:一为名词,如“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如本经“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一向专志庄严妙土。”这是形容词;也可作动词,如“以种种功德而自庄严。”此乃动词。此经中三者都有。
“清净”:身口意三业离一切烦恼、染污。清净土即净土,清净身即佛身,清净心即佛心,也叫真如实相。念佛主要净心。用一句万德庄严的果地名号(已成佛者的名号),净化众生百千万种杂念,使回复到本具清净觉心。
“平等觉”:平等者离差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平等觉有三种解:
①平等普觉一切众生(不论怨亲都度,佛度歌利王——憍陈如),念佛是普令一切众生平等成佛,今经提倡“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当来一切含灵,皆以此法而得度脱。”正是平等普觉之义。
②以平等法觉悟众生(三根普被之法曰平等法),持名之法,正是心作心是,一切众生都能平等持念佛名,都能从有念到无念,转烦恼为菩提,是三根普被之法,故曰平等法。
③“平等觉”是指如来之正觉,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故叫“平等觉”。在本经则专指极乐教主阿弥陀佛。
“经”字是通名,上为别名。梵语叫修多罗,译为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为省文简称曰“经”。经有“恒常”之意,诸佛言教,莫能改动。又有路径之“径”的意思,是修行成佛必经之路。经为通名,其它为别名。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连贯的意思可为“佛金口所说大乘法门,是说无量寿佛具足庄严、清净、一切功德、平等普觉一切众生的大乘经典。
㈡、显体:体即主体,如人之有身体。一切大乘经典,都以实相为体。如法华以实相为体,楞严以如来藏为体,华严以一真法界为体,涅槃以佛性为体。大乘经都教人成佛、成实相。实相即是真实之相。此实相即是佛性,即是真如、菩提、法身。是一切众生…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一、大乘无量寿经五重玄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