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一、大乘无量寿经五重玄义

  一、大乘无量寿经五重玄义

  徐恒志老人讲

  许洪亮编录

  郑佩福、孙文淼、陈妙丽几位老师一直希望我能辅导一次《大乘无量寿经》的学习,由于各种原因,迟延了很多时间。今天可说是时节因缘成熟,大家欢聚一堂,共同学习研究《大经》,真是不可思议的难得因缘。

  今天在座的有不少是初学佛法,为了寻求解脱法门,而来参加;也有不少真实用功数十年,对净土法门深信不疑,行解相应,亲得佛法受用的大德,如编辑《净土圣贤录》,87的岁俞德荫老居士,今天也来随喜、护法;有默默奉献,为法忘躯,曾宣讲《优婆塞戒经》的孙文淼居士等,真可谓老少咸集,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因缘非常殊胜!谨愿与各位共结西方净缘,同入弥陀愿海,祝愿法喜充满、早证菩提。

  《无量寿经》是净土三经之一,很重要,但历来知道的不多,很可惜。这次一起学习,因缘固然难得,而大家的善根福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这次所讲主要想以黄念祖老居士的解释为底本,但也不是完全按本子讲。对佛教名相,尽可能做些通俗解释,而对于考据,慎思、明辨、详细议论等方面,则适当简化或省略。因著书与讲解,要求有所不同,并尽可能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初学如嫌深、有听不懂的地方,多听就会懂,且佛教言语、佛教道理,一进入识田,就永为道种,食少金刚,终久不坏,最后都会因此而得解脱。第二十六愿说:“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常修殊胜梵行。”《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至于老修心的人,听到浅的地方,也可以温故知新。因佛法如饼子中边皆甜,多听亦有好处。只是我本人限于佛学知识和修持水平,感到十分惭愧!许多同修都是放弃休息时间和家务,有的从远道赶来,不免浪费时间和精力,使我很惭愧,不够周到的地方,只好请大家指正、原谅。

  下面在讲解《大经》之前,先讲三个问题。

  1、佛教兴起因缘和净土法门的殊胜。

  2、简单介绍本经的译本和会校本。

  3、本经的经题、体性、宗旨、力用以及它的教义和教相——五重玄义。

  佛教兴起的因缘和净土法门的殊胜

  每一个众生都具灵明湛寂的觉性,但无始以来被妄想烦恼所遮蔽,不能显发,以致迷妄颠倒,痛苦不堪,在六道中生死轮回。所以佛在华严会上讲到:“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诸佛慈悲,为救度众生,使众生能明确自己本具佛性,灵明广大与佛无异,说种种法,教令修习,依之修习,都可断除烦恼,歇下妄心,彻证本具佛性。故《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大事因缘,即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所谓佛之知见,即是人人具有的智慧觉性,也叫佛性,也叫真如,也叫实相……《华严经》“性起品”也说:“大事因缘者何,唯欲众生开示佛知见故。”两部大经,一先说一后说,自始至终,说明唯为教众生成佛这一大事因缘。而《阿弥陀经》有二种译本,一为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一为唐译本,玄奘法师所译,称《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经云“我观如是利益安乐大事因缘,说(至)诚谛(真实)语。”可见,净土法门之兴起正是与《华严》、《法华》同为教化众生悟入佛知佛见的大事因缘。换言之,佛法之产生,特别是念佛法门的产生,主要是使众生:离开妄想,解脱苦恼,往生净土,成就佛道。这正是常说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一念妄想不歇,就是苦海无边。一句佛号提起,就是始觉,就是回头,就能到达觉悟的极乐彼岸。一句弥陀正是开示悟入佛知佛见的妙法。略说净土法门的殊胜有以下几点:

  ㈠净土法门是佛彻底悲心,和盘托出的奇妙法门。

  《华严》末后,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经还说,破无明、见佛性的十地菩萨,一切所作不离念佛。为什么说是奇妙法门呢?持名一法,方便易行,一句弥陀人人会念。《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逐步从有念入无念,由凡心转佛心,所以说:“得三摩地(正定)斯为第一”。一切有情,皆可因一句名号而得度,故是如来彻底悲心,广度一切苦恼众生之奇妙法门。

  ㈡净土念佛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横超法门和特别法门。

  一切法门旨在教众生歇下妄想、分别、执著,彻证佛性,妄想分别即六识所起作用,执著是七识所起作用,人我执、法我执。一切烦恼,执我而起。而此法门对上中下三根,都能适应。普贤菩萨之外,文殊菩萨也说:“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文殊发愿经》)又如本经云:“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七百二十亿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植众德本,当生彼国。”这都是上根。在《观经》中说五逆十恶,临终得遇善友,教以念佛,“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一念之快速),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可见此法真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本经亦云:“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若无此法门,凡夫要想脱离惑业苦恼,超出六道流转,实很艰难。

  1、什么叫横超法门呢?

  一般法门是竖出法门,必须一步步断除三界(众生生死往返有三种世界:欲界有食欲、色欲;色界有形色;无色界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八十八使见惑和八十一品思惑[对贪嗔痴慢疑、五见、十惑按三界所迷四谛之理来计算共88使;按三界九地(色、无色八地,五趣杂居地一)各有九品贪嗔痴慢疑,成81品。三界:欲、色、无色。欲界:食、色二欲。《楞严经》云:“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如不断淫,必落魔道。”出家断正淫,在家制伏邪淫。],才能出三界,如竹内之虫,要想出来,必须一节节地咬穿,才能爬到竹外,故叫竖出;所谓横超就象虫子从竹枝旁边咬一个洞,就爬到竹外,故叫横超。

  2、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上说:“越三祗(信位行回,一阿僧劫,初地至七地,二阿僧劫,八地至十地,为第三劫。)于一念,齐(并齐)诸圣(别十地、圆初住)于片言。”《弥陀经》:“极乐世界众生生者,皆是阿鞸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念佛靠简简单单念一句名号,只要信真愿切,就能带业往生凡圣同居土,这叫位不退;因境缘殊胜,便可进而达到行不退(修菩萨行,方便教化众生)和念不退(中道正念),圆证三种不退,即是说一得往生,便可直至成佛,所以是一种特别法门。

  ㈢上次已说了,诸佛出世,佛教兴起的大事因缘是开示佛之知见,使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也即了知人人本来具有灵明寂照的清净心宝,当仁不让,不要自卑;只要依法修持,定能转迷为觉,心宝常现。

  又说明了净土念佛法门也是为了这一大事因缘,使凡夫从有念入无念,转凡心为佛心,是一种横超法门、特别法门。

  现在再要说明持名念佛法门是一种佛力加持的他力法门:

  一般法门都靠自力修行,要断除五种恶见——身见(执著我)、边见(执常、执断)、邪见、见取(取己恶见)、戒禁取见(取不合经的戒律),及格,才能断见惑,证初果,入见道位,再七生七返,断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思惑——贪嗔痴慢(贪嗔痴慢,在见道位虽也断除与五见有关的一部分,真正的三毒到修道位才断。),才能证阿罗汉果而出三界生死,这是说自力修行,很不容易,一生不能成办。

  1、念佛法门有佛四十八愿摄持,有诸佛的护持、关怀。经中第十八愿说:“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即生可以了生脱死。《阿弥陀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十往生经》说:“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2、《阿弥陀经》的玄奘法师译本,叫《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维,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国土。”

  一心不乱:罗什大师是从果证上提要求,要求证到一心,一心即无心可乱。系念不乱:玄奘法师译为系念不乱(系念不断),是从行持上提要求,要系念不断,但都突出“不乱”二字。可见,平时做念佛功夫,必须在一切境界上考验自己乱还是不乱。如果某种境缘现前,放不下,斩不断,心便动摇不定,这正是生死根株,便要加功。如果情多业重(情爱难放,业识深重),日常之间无一事一物肯放松、布施,时时烦恼,处处粘滞,必须更加认真念佛、礼佛,至诚忏悔,因情多业重,必然福轻慧浅,必然苦恼丛生。

  玄奘法师译本中有“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二句,北京黄念老认为这是净土宗他力法门的精髓,只要肯至诚信愿念佛,便会得佛的加持护佑,有感必有应。当然,所谓他力加持必须以自力用功为前提,自力复加他力,便同顺风扬帆,直往极乐。信愿行三资粮,缺一不可,“行”即自力,自力不行,何能感召他力。

  3、经上还讲到,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照身,一切魔邪鬼怪不能侵犯,也不敢侵犯。

  总之,由于有佛的他力加持,所以能使众生一生成办大事因缘,了脱无量劫来生死大事,…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一、大乘无量寿经五重玄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