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乘無量壽經五重玄義
徐恒志老人講
許洪亮編錄
鄭佩福、孫文淼、陳妙麗幾位老師一直希望我能輔導一次《大乘無量壽經》的學習,由于各種原因,遲延了很多時間。今天可說是時節因緣成熟,大家歡聚一堂,共同學習研究《大經》,真是不可思議的難得因緣。
今天在座的有不少是初學佛法,爲了尋求解脫法門,而來參加;也有不少真實用功數十年,對淨土法門深信不疑,行解相應,親得佛法受用的大德,如編輯《淨土聖賢錄》,87的歲俞德蔭老居士,今天也來隨喜、護法;有默默奉獻,爲法忘軀,曾宣講《優婆塞戒經》的孫文淼居士等,真可謂老少鹹集,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因緣非常殊勝!謹願與各位共結西方淨緣,同入彌陀願海,祝願法喜充滿、早證菩提。
《無量壽經》是淨土叁經之一,很重要,但曆來知道的不多,很可惜。這次一起學習,因緣固然難得,而大家的善根福德也是不可思議的。
這次所講主要想以黃念祖老居士的解釋爲底本,但也不是完全按本子講。對佛教名相,盡可能做些通俗解釋,而對于考據,慎思、明辨、詳細議論等方面,則適當簡化或省略。因著書與講解,要求有所不同,並盡可能做到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初學如嫌深、有聽不懂的地方,多聽就會懂,且佛教言語、佛教道理,一進入識田,就永爲道種,食少金剛,終久不壞,最後都會因此而得解脫。第二十六願說:“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常修殊勝梵行。”《法華經》雲:“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至于老修心的人,聽到淺的地方,也可以溫故知新。因佛法如餅子中邊皆甜,多聽亦有好處。只是我本人限于佛學知識和修持水平,感到十分慚愧!許多同修都是放棄休息時間和家務,有的從遠道趕來,不免浪費時間和精力,使我很慚愧,不夠周到的地方,只好請大家指正、原諒。
下面在講解《大經》之前,先講叁個問題。
1、佛教興起因緣和淨土法門的殊勝。
2、簡單介紹本經的譯本和會校本。
3、本經的經題、體性、宗旨、力用以及它的教義和教相——五重玄義。
佛教興起的因緣和淨土法門的殊勝
每一個衆生都具靈明湛寂的覺性,但無始以來被妄想煩惱所遮蔽,不能顯發,以致迷妄顛倒,痛苦不堪,在六道中生死輪回。所以佛在華嚴會上講到:“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諸佛慈悲,爲救度衆生,使衆生能明確自己本具佛性,靈明廣大與佛無異,說種種法,教令修習,依之修習,都可斷除煩惱,歇下妄心,徹證本具佛性。故《法華經》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所謂大事因緣,即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所謂佛之知見,即是人人具有的智慧覺性,也叫佛性,也叫真如,也叫實相……《華嚴經》“性起品”也說:“大事因緣者何,唯欲衆生開示佛知見故。”兩部大經,一先說一後說,自始至終,說明唯爲教衆生成佛這一大事因緣。而《阿彌陀經》有二種譯本,一爲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所譯;一爲唐譯本,玄奘法師所譯,稱《稱贊淨土佛攝受經》。經雲“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說(至)誠谛(真實)語。”可見,淨土法門之興起正是與《華嚴》、《法華》同爲教化衆生悟入佛知佛見的大事因緣。換言之,佛法之産生,特別是念佛法門的産生,主要是使衆生:離開妄想,解脫苦惱,往生淨土,成就佛道。這正是常說的“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一念妄想不歇,就是苦海無邊。一句佛號提起,就是始覺,就是回頭,就能到達覺悟的極樂彼岸。一句彌陀正是開示悟入佛知佛見的妙法。略說淨土法門的殊勝有以下幾點:
㈠淨土法門是佛徹底悲心,和盤托出的奇妙法門。
《華嚴》末後,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經還說,破無明、見佛性的十地菩薩,一切所作不離念佛。爲什麼說是奇妙法門呢?持名一法,方便易行,一句彌陀人人會念。《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逐步從有念入無念,由凡心轉佛心,所以說:“得叁摩地(正定)斯爲第一”。一切有情,皆可因一句名號而得度,故是如來徹底悲心,廣度一切苦惱衆生之奇妙法門。
㈡淨土念佛法門是叁根普被,利鈍全收的橫超法門和特別法門。
一切法門旨在教衆生歇下妄想、分別、執著,徹證佛性,妄想分別即六識所起作用,執著是七識所起作用,人我執、法我執。一切煩惱,執我而起。而此法門對上中下叁根,都能適應。普賢菩薩之外,文殊菩薩也說:“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刹。”(《文殊發願經》)又如本經雲:“佛告彌勒,于此世界有七百二十億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植衆德本,當生彼國。”這都是上根。在《觀經》中說五逆十惡,臨終得遇善友,教以念佛,“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一念之快速),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可見此法真是叁根普被,利鈍全收。本經亦雲:“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若無此法門,凡夫要想脫離惑業苦惱,超出六道流轉,實很艱難。
1、什麼叫橫超法門呢?
一般法門是豎出法門,必須一步步斷除叁界(衆生生死往返有叁種世界:欲界有食欲、色欲;色界有形色;無色界心識住于深妙之禅定)八十八使見惑和八十一品思惑[對貪嗔癡慢疑、五見、十惑按叁界所迷四谛之理來計算共88使;按叁界九地(色、無色八地,五趣雜居地一)各有九品貪嗔癡慢疑,成81品。叁界:欲、色、無色。欲界:食、色二欲。《楞嚴經》雲:“汝修叁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如不斷淫,必落魔道。”出家斷正淫,在家製伏邪淫。],才能出叁界,如竹內之蟲,要想出來,必須一節節地咬穿,才能爬到竹外,故叫豎出;所謂橫超就象蟲子從竹枝旁邊咬一個洞,就爬到竹外,故叫橫超。
2、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上說:“越叁祗(信位行回,一阿僧劫,初地至七地,二阿僧劫,八地至十地,爲第叁劫。)于一念,齊(並齊)諸聖(別十地、圓初住)于片言。”《彌陀經》:“極樂世界衆生生者,皆是阿鞸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爲伴侶。)念佛靠簡簡單單念一句名號,只要信真願切,就能帶業往生凡聖同居土,這叫位不退;因境緣殊勝,便可進而達到行不退(修菩薩行,方便教化衆生)和念不退(中道正念),圓證叁種不退,即是說一得往生,便可直至成佛,所以是一種特別法門。
㈢上次已說了,諸佛出世,佛教興起的大事因緣是開示佛之知見,使衆生悟入佛之知見,也即了知人人本來具有靈明寂照的清淨心寶,當仁不讓,不要自卑;只要依法修持,定能轉迷爲覺,心寶常現。
又說明了淨土念佛法門也是爲了這一大事因緣,使凡夫從有念入無念,轉凡心爲佛心,是一種橫超法門、特別法門。
現在再要說明持名念佛法門是一種佛力加持的他力法門:
一般法門都靠自力修行,要斷除五種惡見——身見(執著我)、邊見(執常、執斷)、邪見、見取(取己惡見)、戒禁取見(取不合經的戒律),及格,才能斷見惑,證初果,入見道位,再七生七返,斷欲界、色界、無色界的思惑——貪嗔癡慢(貪嗔癡慢,在見道位雖也斷除與五見有關的一部分,真正的叁毒到修道位才斷。),才能證阿羅漢果而出叁界生死,這是說自力修行,很不容易,一生不能成辦。
1、念佛法門有佛四十八願攝持,有諸佛的護持、關懷。經中第十八願說:“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即生可以了生脫死。《阿彌陀經》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爲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十往生經》說:“若有衆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2、《阿彌陀經》的玄奘法師譯本,叫《稱贊淨土佛攝受經》說:“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已思維,若一日夜,或二或叁,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亂,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衆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既舍命已隨佛衆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國土。”
一心不亂:羅什大師是從果證上提要求,要求證到一心,一心即無心可亂。系念不亂:玄奘法師譯爲系念不亂(系念不斷),是從行持上提要求,要系念不斷,但都突出“不亂”二字。可見,平時做念佛功夫,必須在一切境界上考驗自己亂還是不亂。如果某種境緣現前,放不下,斬不斷,心便動搖不定,這正是生死根株,便要加功。如果情多業重(情愛難放,業識深重),日常之間無一事一物肯放松、布施,時時煩惱,處處粘滯,必須更加認真念佛、禮佛,至誠忏悔,因情多業重,必然福輕慧淺,必然苦惱叢生。
玄奘法師譯本中有“慈悲加佑,令心不亂”二句,北京黃念老認爲這是淨土宗他力法門的精髓,只要肯至誠信願念佛,便會得佛的加持護佑,有感必有應。當然,所謂他力加持必須以自力用功爲前提,自力複加他力,便同順風揚帆,直往極樂。信願行叁資糧,缺一不可,“行”即自力,自力不行,何能感召他力。
3、經上還講到,念佛之人有四十裏光明照身,一切魔邪鬼怪不能侵犯,也不敢侵犯。
總之,由于有佛的他力加持,所以能使衆生一生成辦大事因緣,了脫無量劫來生死大事,…
《涵芬集 第二部分 淨土文集 一、大乘無量壽經五重玄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